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什么?

不管是中国的“文化输出”也好,还是美国的“文化输出”也好,其实大多数人在谈“文化输出”的时候,既容易高估“文化输出”的影响力,同时也容易将“文化输出”与“文娱产业”混同。

在中国和印度,来自西方的文化变得流行起来,它们似乎反映了西方的实力。说什么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世界上的流行,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胜利,这一论点反而使西方文化变得无足轻重。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Magna Carta)而不是“大麦克”(“巨无霸”Magna Mac)。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是否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论点对于他们对待西方的态度来说也没有意义。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名年轻人完全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美国飞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美国人消费了成百万的日本轿车、电视机、照相机和小电器,却没有变得“日本化”,相反却变得与日本更加敌对。只有幼稚的妄自尊大才会导致西方人假设非西方人会通过获得西方商品而变得“西方化”。试想,当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等同于充气饮料、褪色的裤子和油腻的食品时,关于西方,这告诉了世界什么呢?

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几百年、几千年的积累,特别是对于很多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来说,文化都是有自己的底层逻辑的。如亨廷顿所举的例子,大宪章是西方文化,巨无霸也是西方文化,但很显然这二者所代表的文化层次是不一样的。

在吃过巨无霸的中国人里面,恐怕99%都不知道大宪章写了个啥,能记得《大宪章》是什么的,就已经可以算是有相当的历史知识了。(虽然这其实很基础)

在现实中,虽然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如果你问他中国的文化输出为什么失败,这些人肯定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文化输出想要成功,重要的是要顺着外国人的喜好来,人家爱看什么你就传播什么。

毫无疑问,这其实是最典型的文娱产业的思维逻辑,因为只有对于商人和商业来说,消费者才可以决定一切。而你在学校里上课,老师会因为你们爱听什么就随便讲什么?

我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跟一个陌生人讲“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创立者是先秦时代的孔子,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了佛教、道教等文化的影响……”,那个人听了连连摇头,说不感兴趣。这时候你打开抖音,忽然刷到了一个长腿小姐姐在那儿跟着“抖音热曲”跳舞,这个人说“把你看的视频分享给我”。于是你非常高兴,“中国文化输出成功了”!

这似乎也是个挺搞笑的场景对吧?

当然, 我从来不否认文娱产业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文化娱乐本就是人类生活的刚需之一,再穷的人也会看电视、听歌、听戏;另一方面,文娱产业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产业,能实实在在挣钱,对国家经济也有很大的价值。

只不过是,将文娱产业的成功当成是文化输出的成功,就会陷入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即如引文中所指出的,为什么美国的文化输出如此成功,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各国在文化层面对美国的抵抗却越来越强烈?

如果你把“文娱产品”当成“文化输出”看会觉得很难理解,但如果当成“文化商品”来看,那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过多外国产品的输入,总是会引发本国人的不满。

好比说,你看到《复仇者联盟》、《侏罗纪世界》、《哥斯拉》这类大片在全球席卷票房,痛惜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很弱的时候,你心里想的究竟是“妈的,为啥中国就拍不出这样好看的大片”,还是“如果能把中国的古诗词能跟这种大片放到一起搞’文化输出‘该多好”?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一种文化之所以异于另一种文化,是因为其有某些根本性的差异。这也就是说,尽管你可以找出某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共通之处”,但你能找到的“共通之处”越多,那么在“共通之处”之外的那部分,其实才更能代表一种文化的特质。

在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的时候,包括李安、郑晓龙等在内的很多导演,都拍摄过一系列反应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如李安的《饮食男女》、《喜宴》,郑晓龙的《刮痧》等等。在这些电影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在底层逻辑上是不可能通约的,这才是所谓“文化差异”产生的根基。正如同中国人不会因为吃了麦当劳,就管自己的爸妈叫“张建国”、“王翠芬”一样,英国人自然也不会因为家里挂了红灯笼、穿了几身汉服,就了解中国的“面子文化”。

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和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情况反映了两个现象。第一是人类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和财富的普遍兴趣,第二是受利益驱使的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利用这些兴趣来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然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证据证明下述假设:普遍的全球通信的出现正在导致观点和信仰的趋同。正如迈克尔·弗拉霍斯所说,“娱乐不等于文化转变。”

关于有些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毛泽东在20世纪全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也不否认这一点。只是如果一定要在“文化”角度上对此进行讨论,那就错了方向。一方面,准确来讲,毛泽东输出的并不是“文化”,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在第三世界国家具有极高普适性的革命经验;另一方面,毛泽东本人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熟悉,也有很高的造诣,但在其一生中出于革命需要,其对于中国文化整体上持否定与批判态度。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力,是很难从文化层面去讲的。

或者,我们做这样一个类比。假如认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毛泽东,那么等价的结论就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斯大林、德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文化输出是霍查、埃及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纳赛尔……这听起来多多少少其实是有些奇怪的。

而且,如前面所说,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区别在于其相异性而不是相通性,毛泽东思想在第三世界乃至于第二世界的广泛传播,以及在很多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复制”,恰恰证明了毛泽东的所传播的并不是“中国文化”,而是一种中国革命的方案。这就如同,A国仿照B国的样式组建了新的国家,但A国在文化上会因此跟B国变得一样么?

在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中国人,这毫无问题。甚至,你还可以说,“毛泽东是对20世纪下半叶流行文化产业了最重大影响的中国人”。只是,这种“影响”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输出”。

最后,我借用一下下面某位答主的话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真的别喊“文化输出”了,越过“文化继承”,谈“输出”那叫自欺欺人!“文化继承”比“文化输出”重要一亿倍!“文化继承”比“文化输出”重要一亿倍!“文化继承”比“文化输出”重要一亿倍!但是,知道为什么大家不喊“文化输出”声音比“文化继承”高吗??因为它比“文化继承”便宜!因为文化继承,需要代际为单位,教育体制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甚至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我们这些喊“文化输出”的领导有多少,在这方面下功夫!他当然不下功夫!二十年政绩,还能算我的,200年,政绩就不是我的了!所以,没有真正为国为民的信仰,就别谈“文化输出”,急功近利者,没资格谈文化两个宇。

这其实也是我以前批评汉服运动时表达的一个观点。对于作为一种商业产品的汉服,我本身没有任何意见,但是我对于动不动就拿汉服说“传播文化”、“文化输出”的人,我是极其反感的。原因也简单,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从小学到大学在到博士,不敢说学富五车,但总归读的中国文学、文化方面的书是要比绝大多数普通人多一些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尚不足万一,更不敢谈什么文化输出,但偏偏是一些可能连初高中必备古诗文都忘得差不多干净了的人,在淘宝买了件汉服、发了个朋友圈,就觉得这是在“文化输出”了——若真是如此,那这文化输出的成本也太特么便宜了。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