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赢得尊重的秘密,不过两个字

“观众调侃国足”与“彩票高手成功预测黑马”已经是每次世界杯的保留节目,但这次,却有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球队——伊朗,带来了一些不寻常。

不止因为他们在赛场中的博弈,更因为他们公然呈现出的集体对抗的姿态——在亮相之初,以“不唱国歌”表示对国内女性的支持、对上层部门的不满。

500

500

这场拉锯战由来已久:今年9月,22岁的伊朗女性阿米尼遭到逮捕后去世,被捕的起因仅仅是不戴头巾。此事掀起伊朗国内抗议,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集体呼吁不戴头巾,男性也参与了支援。

前两天,有消息称,当局迫于形式已经取缔了道德警察,看似是一项胜利,但又被媒体证实,是当局派出的“假新闻”。

足以可见上层的冥顽不灵,也由此更加证明伊朗民众的勇气。

可对这起明显是“鸡蛋与高墙”的事件,国内外的舆论场十分割裂。

“代表国家参赛却不唱国歌”,这是让人绞尽脑汁掏空学识也难以理解的,一些知名论坛上,不少网民就苦口婆心地指出他们是“遭到洗脑”“违背祖宗”“不顾大局”,但与此同时,同在“东方世界”且身处话题中心的伊朗人却认为,球员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有人说:“他们连世界杯都不该出席。”

500

世界杯期间,伊朗国家队的海报被民众焚烧

不用错愕。其实,伊朗人的抗争远远比想象中宏大而具体。

不仅在街头巷尾、社交媒体或是球赛等公开场合,连审查十分严格的音乐、电影等文艺场上,也时常有他们曲线救国的身影。

如果了解伊朗文艺发展脉络的跌宕起伏,以及伊朗的音乐人、电影人的抗争之路,就能明白,“伊朗备受争议而伊朗人却能够赢得世界尊重”这件事,绝对不是偶然。

跌宕起伏的现代化

前些天,崔健的一些经典曲目又从各个平台以众所周知的理由消失了,但和伊朗对比,这似乎显得不值一提。

伊朗对音乐的封锁曾到何种地步?

答案是:大概仅次于朝鲜对韩国电影的封锁。

500

2017年,由于在歌曲中“侮辱宗教神圣性”,伊朗死亡金属乐队ARSAMES的三位成员被逮捕。经过了漫长的博弈,最终法院在电话中宣判,对乐团成员处以14年半的监禁,对主唱处以74下鞭刑。

500

罪名足够丰富,但事实如何?

ARSAMES公开质问:我们在音乐中讨论波斯的文明和历史,提到居鲁士二世与一神教,就是犯罪吗?即使他早在2011年就表态:我有自己特殊爱好和信念,但我同样是穆斯林啊。

居鲁士二世是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尊重各属地的宗教信仰。了解到这点,就不难理解当局裁定的理由了。

这就好比,清朝文人写了首诗,赞美女皇武则天,皇帝一看,这不是鼓吹女性当皇帝吗,这怎么行。毕竟,“大清”作为一个朝代,已经结束了它的征程,但这个词语指代的腐朽统治思想,在某些地带,也许还阴魂不散。

封锁不仅只针对乐团,还有大众。

早在2007年,就有230名青年观众因参加地下摇滚音乐会而被举报接着遭到逮捕,检察官的理由是:组织者想邀请年轻女性参加,并拍下她们的裸露视频进行敲诈。所谓裸露,也就是不穿长袍而是相对“性感”的服装。

摇滚在此地,就是通用罪证。但就在几十年前,还并不是这样风声鹤唳的。

如同提起中国摇滚,人们总能想到94年的红磡演唱会和魔岩三杰以及黑豹、唐朝一干乐队,伊朗也曾拥有这样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属于文艺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巴列维掌权,受到西方教育的他决定给这个几世纪不曾改变的国家带来一些新意,于是仿照欧洲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现代”的标准不仅体现在当地高大的建筑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与思想。

在改革下,女性摆脱了面纱和长袍,初次体会到了作为人本该享有的权利。

500

伊朗的流行文化也在宽松的土壤中迎来喘息。

当时,恰逢英国文化的风潮在全世界席卷,既现代又开放的伊朗深刻受到影响。摇滚穿越了地域、语言与文化的界限,受到感召的伊朗音乐人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得益于多元风气,女性歌手Googoosh在作品里还将华丽风、嬉皮风等西方音乐风格融入了本土民族元素,红极一时,甚至受到皇室邀请,在生日宴上献唱。

500

不过,这些优待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推及到全体国民。

城市里的女性教育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妇女的文盲率仍然居高不下,在教士的鼓吹下,人们走上街头,反对君主专制,期待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

可事与愿违,在革命中成为全民宗教领袖霍梅尼并没有遵守承诺。1979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现代文明被驱赶,原始宗教卷土重归,黑袍和面纱又回来了。

音乐、艺术、媒体也受到管制,伊斯兰文化指挥部下的三个委员会共同审批歌曲歌词与表演方式,作为西方文明的衍生产物,摇滚自此几乎等同于被列入违禁名单。

夹缝生存的摇滚

然而,文明的春风一旦吹过,就不能清扫无痕,自由的滋味一旦享受,就很难甘情愿地认为它是假的,很难完全忘记它并回到过去。

既然不能在国内贩售,那就通过网络传播给海外受众;等不到现场表演的批复,就制作假证,或者——举办地下音乐节。

在审查严格的伊朗,地下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这里不得不提到Meraj Ansari,他明面上的身份是2008年全国空手道、柔术冠军,武术学校的校长,另一个身份则是地下乐队的组织人。他在学校打造了秘密基地,定期邀请地下乐队来这里演唱。

500

Meraj Ansari(右)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为了防止引起注意,他会单独通知每位观众,每次只进入两三个人,演出结束再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把他们带出基地。

在这个基地里,地下乐队不但能分享经验,也能紧紧抱团,互相打气。可围堵也很快,即使很隐蔽,Meraj的武术学校依然遭遇了突袭。

说不准是什么原因,但在当地,警察想找出地下乐队并不难,毕竟大量当地人与他们沆瀣一气,充当伥鬼,觉得玩摇滚不合法,见一个就举报一个。

被捕后,Meraj被判处了100鞭和300美元罚款。警察轮番上阵,打累了就换一个,100鞭结束,法官还觉得没够,又让打了30下。

500

保释回家后,Meraj的学生提醒他,当地的宗教领袖注意到了他创办的乐队,开会时特意点名:他们是异教徒,要尽快“处理”。这不只是口头威胁,异教徒在当地是十分恶劣的词汇。这位宗教领袖早就公开呼吁要处决一位说唱歌手,尽管后来这位歌手移居海外,但最终依然遭到暗杀。


“他们想杀你,根本不用任何手续。”出于安全考虑,2012年以后,Meraj开始了流亡生活。演出、录制并分享到网络,收获了来自境内外的大量支持。虽然不在国内,但他还是与国内的大多数乐队保持紧密联系。

而这样的乐队,在审查如此严重的伊朗,还有1700个。他们为何面对如此凶险的环境仍然要坚持?

因为,伊朗的音乐人总是带着一些抱负,充斥着对哲学、生命、爱情等问题的思考。

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胸臆,还有着责任感。

2000年,曾红极一时却被封杀了20年的歌手Googoosh终于获得自由,但她只能在国外演出,不能在国内献唱。这阻挡不了她对自由的呼吁,对同胞的关注。

2009年,Googoosh在联合国总部参与抗议,条幅上写满被当局监禁、迫害的同胞的姓名;2012年,她发行歌曲《Behesht》支持伊朗的lgbtq群体。

500

这样的歌手远不是孤例。今年抗争开始,就有许多音乐人创作了歌曲,表达他们的态度。最出名的要数Shervin Hajipour的歌曲Baraye,意为:为了……一经发布,就斩获了高达几千万的观看。

虽然最终视频被删,但这些关注仍然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并且持续引发着回响。

500

世界杯球场上人们举着的牌子,有些就来自于此。

这里仅附上部分歌词翻译:

为了在巷子里跳舞。

为了打破在公共场合接吻的禁忌。

为了我们的姐妹,我和你的姐妹。

为了改变盲目的信徒。

……

为了人类、祖国、繁荣。

为了那个希望自己宁愿是个男孩的女孩。

为女人,为生命,为自由。

曲线救国的电影

1979年以后,本来赶上了新浪潮、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伊朗电影同样遭到严格的文化审查。

500

伊朗70年代的电影海报

90年代诞生的《伊朗电影审查条例》规定了多项禁止题材:包括侮辱宗教、侮辱先知和领袖等等。

其中有个最耐人寻味的:不得用艺术手法向观众展示一个腐败、堕落的社会。

也就是说,不能说实话。

据统计,1979年至2005年间,伊朗共有113部电影未拿到许可证,而伊朗每年也不过才有几十部电影。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伊朗电影却收获颇丰。

他们的电影多次在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各个国际赛事中被提名以及获奖,甚至早在2012年和2017年就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甚至跑在了几乎没有电影审查的韩国之前。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既然不能拍摄爱情婚姻这类伤风败俗的,也不能拍摄反映社会问题的,那干脆就另辟蹊径,从儿童出发,不讲阴暗面,但处处能体会到这个地区的独特景观。

比如首次入围奥斯卡的电影《小鞋子》,故事很简单:家境贫寒的男孩Ali不慎弄丢了妹妹ZaHra的鞋子,为了不被责罚,请求妹妹暂时保密,俩人轮流穿鞋子上学。偶然间,看到跑步比赛的季军是奖励一双鞋子,Ali激动地报名参赛,就在以为自己是第三名时,没想到却拿到了第一名。

500

影片结尾,


小鱼绕着满目疮痍的脚丫,画面很宁静

结尾很欧亨利,乍一看,似乎就是孩子为了单纯满足给妹妹鞋子的心愿而向前奔跑,纯粹而美好,但如果深究,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浮上了水面:为何连双鞋子也买不起,甚至要两人轮着穿?

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由此显现。

可为何能逃过审查?

或许是因为,电影作为一项影像艺术,本就是含蓄的,可解读性比文字、歌曲要高,毕竟导演不会在画面里加上一行字来传输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日常的景象,落在不同人眼里,就有了不同的理念。

通俗一点,用宫斗剧举例,妃嫔每天早早起床,梳妆打扮,把重重的金簪、配饰挨个往头上戴,往往耗费许多时辰。在有些人看来,这个画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而在帝王阶级看来,这却是女子循规蹈矩的典范。

正是因为这种参差,导演的那点小心思,得以在看似美好的画面中隐藏,最完整的保留下来。

也或许是因为,那些负责审查的老古董,没看过什么好电影,品味能力不强,也就不会过份敏感,品味出电影的另一层隐晦意义。

但总之,最重要的还是电影人的坚持。一遍遍摸清审查的边界,或是暂时屈服,曲线救国,或是宁折不弯,对抗到底。

伊朗禁片导演贾法勒·帕纳西曾多次遭遇审查,例如电影《越位》,提到热爱足球的女孩为了进入体育场馆观看比赛,不得不女扮男装。是事实,是现状,但就是不能拍。

500

但贾法勒依然顽强对抗着禁令。不能出席戛纳,就绝食抗议;被要求20年不能拍电影、写剧本、接受采访,就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拍了四部电影,托人拿到国外电影节放映。

即使是斩获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个国际大奖的法哈蒂在电影审查问题上也直言不讳:自己不是英雄,无论怎么说都不能改变伊朗电影的现状。

伊朗进行示威游行后,哈法蒂通过个人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呼吁全球艺术家、电影人能通过影像、文字多给予这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些支持。

这样一位为国争光的导演,没有为未来和下一代而独善其身,他在视频里这样说:

这是我们的职责,这是人类的职责……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此刻的世界,有很多人和伊朗女性一样深陷泥沼,心底坚信的价值和追求,比如自由,比如自主选择权,被身边大多数人,被无孔不入的宣传所质疑甚至被污名。

而勇敢的伊朗人就像是暗夜里的星光,向他们证明那些心底的信念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只要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捍卫这些信念的勇气,那她或他,便会让谎言与妥协显得龌龊不堪,继而感染一个又一个人。

这,便是伊朗人为何会赢得尊重的“秘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