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小说”写得好!

再读《史记》,发现太史公确实牛逼,文人是有“风骨”、有“立场”的,该严谨的时候严谨,该“传奇”的时候“传奇”,一点都不含糊。

举个例子,李陵五千步卒打匈奴八万人马,杀敌一万;卫青几十万大军大战匈奴,斩首也就也就一万......你看,如果李陵有卫青的兵马配置,岂不是要横扫全世界?

只不过李陵的“杀敌一万”,是太史公嘴巴说的,李陵哪怕歼敌一亿,也“虎踞匈奴王庭”了,而卫青的“斩首一万”,是实打实用敌人脑袋换的军功。

《史记》有些时候,是一部优秀纪传体通史;有些时候,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

说“报告文学”都有点轻佻,应当称赞它为“小说”。

说实话,我中学时候,都是把它当做小说读的……你看《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那叫一个笔落惊风雨,史成泣鬼神,主角的风骨、性格、情怀跃然纸上,人物有血有肉,故事跌宕起伏,战斗惊心动魄。

500

你看项羽巨鹿之战的细节、垓下之围的细节……什么以一当百,诸侯膝行,手撕汉军,一声怒斥,敌军人马辟易……比武侠小说、戏剧评书都好看。《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说唐》中的李元霸,也不过如此。

你看《李将军列传》中描写李广,什么“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什么射虎射石,什么老李神箭、例无虚发,什么大战射雕者,什么被俘后反杀敌人、“飞将军”匹马逃回……什么快意恩仇,斩杀霸陵尉,什么运数不好,老是迷路,什么英雄末路,宁死不对刀笔吏……看得你扼腕叹息,什么美漫超级英雄、赛亚超人,不过如是,大汉队长,名不虚传。

500

你再看《李将军列传》中的李陵部分,那更是让人感叹李家血统高贵,爷爷英雄孙好汉,五千步兵对八万匈奴人,结阵死斗,血战八日,射杀万人……矢尽粮绝,不得已而降匈奴,战斗过程详细得有如亲眼所见!连匈奴单于在帐内说了什么话都一清二楚!读完你只觉得热血沸腾,不是李将军不行,是朝廷无援军,是武帝拖后腿!

然而你再看《卫将军骠骑列传》,那就踏马的太“严谨”、太“写实”了,只记载某年某月某战役,汉军胜了,斩了几颗头,卫青封了什么候,霍去病封了什么将军……别说细节了,过程一概没有,人物形象全部模糊……卫霍仿佛木头人、机器人、不是人一般,只是存在于历史上的空洞名词,不配描写,太史公多落一墨,都脏了自己的笔一样。

所以,卫青几十万打几万,斩首一万;李陵五千战八万,杀敌也是一万……这种事情不足为奇。因为在太史公眼里,卫青霍去病打的都是摘桃子的顺风仗,本来就不配和他心目中的战神李广、李陵相提并论。

他不给搞一个“卫青大战漠北,消耗资源无数,斩首三颗”……就算对得起他了。

读书人嘛,是有“骨气”的,虽然他们不上战场打仗,不承担护国安邦、开疆拓土、救国救民的责任,但不妨碍他们指点江山、臧否英雄啊。

读书人喜欢谁,谁就是英雄,李将军出身名门,那就是英雄血脉,就算打仗败多胜少,那也是“运去英雄不自由”;卫青出身奴隶,卫霍以外戚得宠,即便功盖天下,也是“佞幸”。这就是读书人的“立场”!

所以,“士人多李广,少学鄙卫霍”。

所以哪怕是卫青主持的龙城之战,但后世“龙城飞将”必定是李广,而不是卫青。

后世文人,又有几人夸过卫霍绝大漠、捣龙城、犁庭扫穴、封狼居胥之盖世大功?而多在诗文中夸赞李将军的孤勇,哀叹李广难封的不幸。

所以,笔杆子最横!笔杆子最有骨气!笔杆子“不撒谎”、“不虚美”,“不隐恶”!笔杆子还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你捏着鼻子读的时候,还不得不称赞他——“文笔确实好,真TM好看,跟小说似的”。

你不服不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