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跨过鸭绿江》的若干基本史实

涉及《跨过鸭绿江》的若干基本史实

——从历史角度看抗美援朝战争

40集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影片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已经久远那个时代的情愫,依然深深感染着今天的观众并始终洋溢在彼此的内心。

个人认为,在这部影片中丁勇岱饰演的彭德怀,是至今为止在银屏上出现的最为传神的彭德怀元帅的艺术形象。因为,片中不但刻画出这位作为“真正的人”的彭大将军在功成名就之后,于国家危难关头,力挽狂澜、不畏牺牲、勇担重任“横刀立马”的军人精神,更彰显出这位开国元勋作为杰出军事统帅的统军气概与风范。

真正的军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而此前《彭德怀元帅》中的董勇,在这个方面就似乎弱了一些。

下面,准备从宏观角度谈点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一、抗美援朝战争并不等同于朝鲜战争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朝鲜战争分为朝鲜内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两个时期。这在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洪学智上将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中,对此早就讲得十分清楚了。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前,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南北内战,是位于东北亚的这个半岛并分别得到美苏支持的平壤与汉城两个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之间,为谋求这个国家的统一而进行的国内战争,也是分别得到了此时“冷战”已经全面形成的东西方两个阵营全面支持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二战后首次全球性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所谓的“联合国军”就是这样来的。

通过现在已经曝光的那些主要参战国的历史档案,有关战争爆发的起因,在事实上已经变得格外清楚了:这场战争是由金日成首先挑起并发动的。人民军一度将美韩势力赶到了半岛最南端以釜山为中心狭小的洛东江以东地区,并一度解放了大韩民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然而,以1950年9月15日为界,随着麦克阿瑟亲率美军第10军发起仁川战役,朝鲜战局由此出现根本性逆转。在人民军的洛东江战线崩溃后,美韩军队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兵锋直指鸭绿江。

在斯大林支持并默认下的金日成战争冒险由此在顷刻间破产,政权也转而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1950年10月8日,朝鲜内阁(政府)首相金日成向毛泽东主席发出并由时任朝内务相、后在朝劳动党内部血腥清洗中神秘“消失”的朴一禹次帅(延安派)亲手转交,请求中国出兵的亲笔信(现存于北京中央档案馆)。这也是后来平壤对国内始终讳莫如深的一件事。

朝鲜内战爆发引发的最直接的国际政治后果,就是由中央军委授权粟裕大将拟定并行将发起,指挥以三野12个军为主力解放台湾的战役计划,因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阻断台湾海峡的军事侵略行动而被迫无限期搁置,而在此之前杜鲁门政府是将台澎地区划在其“东方战略线”之外的。由此,中国人民的国家主权统一问题,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到现在还成为了华盛顿以及东京一些人手中的那张“台湾牌”。

也因此,新中国进行的这场“立国之战”的政治动员口号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决策中的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素

当时,中央政治局最终作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除了唇亡齿寒这一传统国家战略利益和应对美国针对中国的“三把刀”的现实国际战略考量之外,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1949年取得胜利的东方大国的国际主义义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中国建立并实行“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之后,随着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红色中国”逐渐被白宫视为克里姆林宫在东方的“代言人”。在这种二战后崭新的国际形势下,抗美援朝战争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事实上,当朝鲜内战爆发时,作为主力的人民军陆军部队,实力也就那么十个来师、十多万人。“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时,包括新组建的4个师,朝鲜总兵力共计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共计17.5万人”(1)。

而在“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共21个步兵团,其中10个团是由中国移交给朝鲜的部队组建的”(2)。其中的这些朝鲜族部队就有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当时主要担负东野入关后东北主要城市的警备任务,以此时定居黑山白水的朝鲜族人为主组成的独立师改编,拥有10821人的164师(驻长春、师长李德山)和10320人的166师(驻沈阳、师长方虎山),于1949年7月整建制回国后组建起来的人民军第五、第六师团。

此外,还有随后将正在南下解放全中国的四野部队中的14000余人朝鲜族官兵集中到郑州,以原156师为主体整编的“独立第15师(师长全宇)、一个团和一个独立大队”(3)。1950年3月,这个部队携带全套武器装备集体返回朝北,被改建为人民军第12师团。在《聂荣臻回忆录》中,就有对时任人民军总参谋长金光侠大将专程来京办理此事的详情说明。

三、东北边防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

当朝鲜内战爆发时,中共中央居然还是从外国电讯中得知此事的。

事前金日成根本没有向新中国通报过此事,两党之间甚至就这场战争连最起码的情报沟通都没有过。因此,新中国领导层对这场战争的爆发,根本是不知情。

然而,经历过二十多年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严峻考验的新中国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高曕远嘱,未雨绸缪,还在美军登陆仁川之前就已作出决策,将此前部署于津浦、陇海线交汇地区,中原腹地的洛阳、郑州和信阳等地,由当时四野战斗力最强的38军(军长梁兴初)、第39军(军长吴信泉)、第40军(军长温玉成)共三个军,组建中央军委战略预备队。而四野的另一个主力军第43军(首任军长李作鹏)则留守在才解放的海南岛榆林要塞区。

1950年7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随后,由周恩来主持的第一次国防会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由三野统帅粟裕任司令兼政委。东北边防军辖上述三个军和此时正在东北从事生产建设任务的第42军,以及其他部队(炮兵第1、第2、第8师及1个工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共25.5万余人。时任军长的吴瑞林在回忆录《镇守南疆》中,就讲述了高岗(时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用轻油车将他接到沈阳交待任务时的情景。

先期入朝的志愿军四个军的主体大致就是这样。

另外还包括当时没有剿匪任务由起义滇军改编、驻防湖北的四野第50军(军长曾泽生)和驻防天津卫戍京畿的原华北军区的66军(军长萧新槐)。原定只是承担一线部队的后续任务。

后经林总建议,将13兵团(黄永胜)与15兵团(邓华)的领导机关对调,由邓华改任13兵团司令兼政委,所属部队不变。这就是后来入朝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机构的雏形。入朝后即以原13兵团司令部机关为基础,由彭总从中央军委带来的军官(主要是延安时期王家坪时期的老班底)分别担任各处处长,而原兵团司令部的处长改任副职。其中,王政柱任作战处长、崔伦为通讯处长等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兼政委,邓华任副司令兼副政委(彭总主要助手),洪学智为副司令管理部队、司令部及兵团直属队),韩先楚为副司令(一线指挥),解沛然(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脉络

这场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担纲主角的现代化三维战争,主要经历了运动战、阵地战以及其间伴随停战谈判同时进行的以全军轮战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综合性战斗、战役。

运动战,主要是指入朝初期的五次战役,由此志愿军初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即其内战爆发时的起点上。阵地战,前期主要解决的是彻底稳定战线的问题,随后解决的则是如何锻炼全军部队,使我军官兵尽快了解并适应这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烈度最高,以当时最强大的美国军队为主要对手的现代化战争的问题。

事实上,全军“至1953年8月,经受过抗美援朝战争锻炼的部队,步兵为70%,空军为41%,炮兵为73%,装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为60%,工兵为57%,铁道兵为100%,公安部队为11.7%”(4)。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解决了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证给养,这样三个根本问题。

五、关于朝鲜停战谈判

当时全球战略重心在欧洲,不愿让“约大叔”坐收渔翁之利,事实上已经明白其在半岛上作了“冤大头”的美国佬,在看不到已经投入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绝大部队远东海军力量而赢得这场战争任何曙光之后,如何早些体面从这里脱身,谋求所谓"光荣的停战"变成了白宫随后的基本政治考量。

然而,尽量骄傲自大的华盛顿早就失去了此前麦克阿瑟们的狂妄,但也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因此,双方停战谈判的过程,也是白宫在战场现实面前,不断降低期望值,回归国际政治军事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中表现为所谓“联合国军”方面反复不断的“作”,其内在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从技术角度上讲,战俘问题最后成为谈判中的最大障碍,这是连当事人双方事先都没有意识到的。这个问题出现的前提是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二战结束时的战俘政策,即美方主张实行“自愿遣返原则”来决定中朝方面战俘的去向,导致双方分歧太大。

1953年7月27日,在拖延了两年多的时间之后,交战三方的军队统帅才最终分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彭德怀元帅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讲道,过去“几百年来,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而“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克拉克上将在其回忆录中却颇为感叹地写道,“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5)。

经过这场完全不同于过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现代化局部战争,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其中,空军“从战前只有一个作战旅和150架飞机,发展到停战时的23个航空兵师和3000架飞机。解放军的地炮师数量发展到17个,高炮师发展到8个,其中大部分入朝参加过轮战”装备了苏制武器后的各军兵种部队(海军除外)多数以志愿军名义陆续到朝鲜战场轮战”(6)。

                   启笔于2021年3月31日,初稿写于6月26日

                            第二稿完成于次日,修订于7月3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