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上市启示:技术才是红海突围的王道

500

作者 | 李静林

当下的动力电池行业,正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宁德时代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装机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五成,是毫无疑问的行业领头羊。在宁德时代之后,则“埋伏着”一众虎视眈眈的厂商,正努力从宁王盘子中抢夺蛋糕。

这些电池厂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从消费锂电行业跨界而来,如亿纬锂能、欣旺达;第二种是一批专业从事动力电池研发、销售的厂商,如中创新航、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第三类则是从车企中独立而出的电池企业,例如蜂巢能源、比亚迪等。

500

动力电池行业一超多强格局

从企业分类中也能看出,动力电池行业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有着紧密的绑定关系。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爆发,车企为了保证供应稳定,与电池厂商的关系从单一走向了多元,此举给宁德时代之后的一众厂商以新的机遇。正如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除了宁德时代外,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肯定会出现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车企也会不断地去培养二级、三级供应商。

此外,动力电池行业也是资本市场密切关注的领域,今年后半年,已有多家厂商完成了上市。7月,国轩高科登陆瑞士证券交易所,11月,欣旺达也在瑞士交易所上市,10月,中创新航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而最近,全球前十名动力电池厂商中,唯一还未上市的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蜂巢能源”)IPO也已获受理,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500

频繁的上市行为说明,在动力电池这个竞争激烈,规模效应显著的行业里,企业需通过不断注入大量资金,用以扩产。雄厚的资金基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保障。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心脏,动力电池行业正在从G瓦时时代迈向T瓦时时代。摆在企业面前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竞争格局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应对?

技术才是真正的生命力

在商业世界中,红海突围的方式无外乎两种。

其一是“烧钱”,把门槛烧高,把市场烧大。最典型的就是过去十年的互联网行业,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希望达成赢家通吃的状态。但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一旦有更有钱的玩家入局,行业就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内卷加剧。

第二种方法则是依靠技术突围。就像苹果、英特尔、英伟达等公司,一旦在行业里建立起技术壁垒,通常可以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竞争优势。

回到动力电池行业,刚申报获得受理的蜂巢能源显然属于后者。成立于2018年2月的蜂巢能源,是不折不扣的行业新兵,但如今他们已跻身动力电池行业的前列。

尽管蜂巢能源成立时间不长,但得益于前期与长城汽车这类基石客户的合作,公司得以不断完善电池产品的研发与测试优化,实现技术有效迭代与升级,从而将自身打造成为更懂汽车的电池专家,也为市场地位的迅速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500

2021年动力电池市场装车量及市场份额

根据韩国锂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2021年至2022年前半年,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世界第十,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同一时间段,蜂巢能源的电池装机量在国内排名第六。2022年1-9月,蜂巢能源装机量达到4.5GWh,依然位列动力电池装机量世界前十。

仔细拆解蜂巢能源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正是技术,让他们在内卷的动力电池行业中,找到了参与市场竞逐的关键砝码。

500

蜂巢能源金坛工厂磁悬浮物流线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及其客户,面临的主要痛点包括资源瓶颈、补能问题和安全焦虑。归根到底,电池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都是在可负担成本内,让电动汽车变得充电快、更安全、跑得远。

企业的创新,自然也要从痛点出发,解决方案每家各有不同,蜂巢能源则是从一下几点着手的。

首先是无钴化。2021年7月,蜂巢能源量产下线了首款无钴电池,他们由此成为首家突破无钴电池技术难关,实现产品量产的动力电池企业。在蜂巢能源看来。无钴电池将是未来主流。

发展无钴电池,主要原因在于钴这种金属不易得,不稳定。全球66%的钴都产自政局不稳的刚果(金),而中国的钴储量仅占全球1%,这一数字对庞大的产业来说杯水车薪。钴资源的稀缺性,与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钴的价格一旦出现波动,对动力电池,尤其是三元锂电池的生产成本,将会影响重大,根据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初到2022年1月中旬,电池级钴、硫酸镍、碳酸锂价格分别上涨了119%、55%和569%。以三元材料电池为例,含锂、钴、镍等金属元素的正极材料成本占据了电池材料成本的近50%。因此,避免大规模使用钴,在动力电池行业已逐渐形成共识。

相比同级别的高镍三元电池,蜂巢无钴电芯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的核心优势。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蜂巢能源的无钴技术能有效提升电池性能,让电池循环寿命可达3000次以上,能够通过150℃的热箱测试和140% SOC的过充测试。

从产品层面看,无钴电池能够集合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在能量密度方面,无钴电池高于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相当,而在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又比三元锂电池有着明显的下降。

站在行业视角上,让动力电池逐渐摆脱对稀缺资源钴的依赖,是一种功在当下,利在未来的举措,电池行业将有望向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00

蜂巢能源115Ah无钴电池

第二点是由高速叠片技术和短刀电池组成的技术产品矩阵。

一块动力电池背后是复杂严谨的制作工艺,目前行业的共识是,叠片工艺可以更好的发挥长电芯的优势,使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一致性等方面表现更佳。为了更好地发挥电池性能,蜂巢能源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叠片技术+短刀电池的组合。

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是一个比较巧妙的产品创新。从规模化生产制造的角度出发,目前在行业内,长薄电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良率的控制和大规模制造的效率问题。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在则是在这中间找到了平衡点,不仅在通用性、适配性方面表现优异,且在良率控制和大规模工业化量产方面也展现了优势。

短刀产品会减少连接件和结构件,降低电池系统的整体成本。同时,短刀化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因为电池厚度对安全性的影响很大,越薄的电池越安全。

500

184Ah磷酸铁锂短刀电池

而在叠片技术方面,蜂巢能源的超高速叠片工艺,对比传统叠片方案,能大幅度节省投资与占地面积,解决了行业内隔膜褶皱、对齐度不良等缺陷控制与监测痛点问题。

蜂巢能源通过这样的产品组合,满足了未来动力电池行业大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需求。

而在技术更上一层的维度,对于一家工业企业来说,搭建起更为智能的生产制造体系和生态,则会进一步促进其创新能力。做到这一点,也是一家行业新兵,想要建立“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2019年,蜂巢能源搭建并投入使用了车规级的AI智能工厂。在蜂巢能源的设想中,未来工厂将会对物流、仓储、订单、成品等进行优化,通过动态关联,实现工厂的智能排产、智能订购,减少原材料、成品等的库存,有效降低成本。

锂电行业由于发展历程短暂,支撑行业发展的底层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目前还相对薄弱,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整体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企业快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500

蜂巢能源材料分析中心

用研发撑起实力

根据蜂巢能源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开始,到2022年上半年,其用于研发的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是40.32%、21.9%、16.18%和15.3%,近三年时间里,蜂巢能源平均将1/5的营业收入都投入到研发环节中,三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达15亿元。

我们可以做个横向对比。根据各家企业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比为5%,亿纬锂能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5.89%,欣旺达的水平也相似,用了营收总的5.5%投入到研发。

虽然各家由于收入规模不同,投入研发的数字有很大差异,但可以看出,蜂巢能源在这方面,是最舍得花钱的一个。

500

蜂巢能源历年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

另外,蜂巢能源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2360名研发与技术人员,这一数字占公司总人数的比重达到19.58%。自主培养+外部引进,让蜂巢能源搭建起了如今的研发团队。

截至今年9月30日,蜂巢能源在境内授权的专利数量已经达到2979项,其中发明专利468项。2021年,蜂巢能源凭借878项专利公开量, 位居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排行榜单第一。

500

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20|图源:《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

大规模投入研发,对于身处内卷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蜂巢能源来说,不仅是提升竞争力的手段,也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的基础。

在2022年高工锂电年会上,有行业内人士预测,最晚2024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各项数据也在佐证着这一论断,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主要锂电池材料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已全部过剩,负极材料到2025年的规划总产能相当于当年预计需求的5倍,磷酸铁锂为4倍,电解液、6F、VC、PVDF、铜箔均是2倍余,隔膜约1.5倍。

产能狂飙,并不一定只有利好,也在深处埋藏着危机。据高工锂电估计,今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90GWh,增长117%。今年1-10月,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到425.9GWh,增长166.5%。而截至今年2022年9月份,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产能规划则超过5000GWh。

此外,产能过剩的另一面,是行业高端产能的总体短缺。根据中汽数据发布的《202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显示,虽然锂电行业高速扩产,但能够满足车企对能量密度、安全性、价格、使用寿命等诸多性能指标要求,并成规模化生产动力电池的只有20家左右企业。这些进入配套体系的企业累计产能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占比不足50%,这就导致优质、高端产能整体处于短缺状态。

人人都在蒙眼向前,人人都想高歌猛进,但一系列数据都在告诉动力电池行业,靠产能堆砌参与竞争的方式已走到死胡同,一旦泡沫被戳破,每个人都将承受后果。

500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还在继续加剧。宁德时代“树大招风”,身后的玩家每个人都将目光瞄准着它。此时问题来了,后发者该如何弥补被宁王落下的身位,错过的先发优势,又该怎样步步追上?答案很清晰,但也很难——依靠核心技术。

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体现在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的开发水平上,放在动力电池行业,未来比拼的就是创新的速度和力道。如果快于竞争对手3-6个月推出新产品,或者性能更优的电池产品,将会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溢价,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十分必要。目前主流动力电池涵盖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以及磷酸铁锂方形。材料体系上,磷酸铁锂正极与三元正极也各有优劣,找准突破口,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对当下的动力电池企业极为重要。

正如蜂巢能源,就是从材料体系、产品品类和生产技术等角度进行创新,实现突破,例如无钴电池,短刀电池和超高速叠片工艺技术等。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资本市场曾对动力电池行业有过低估,也有过疯狂追逐。而现在,资本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判断正在逐渐趋于理性,回归到了技术价值本身。这点对于上市的企业来说是有着指导性的引领价值。

动力电池行业是一个高门槛的赛道,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资本层面,都是如此。如今,排名前十的企业纷纷上市,对他们来说,这将是迎来新挑战的新起点,也是赢下下一步发展筹码的先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