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趟过的地雷,我们没必要再踩一遍,我国天然气进口管道气一直为辅

【本文来自《“史上最长”!中石化与卡塔尔能源签署27年LNG购销协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北溪事件的一个重大启示,是宣判了管道天然气在复杂地缘环境下的死刑,欧洲人已经替我们趟过的地雷,我们没必要再去踩一遍。

管道气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高度依赖固定且庞大漫长的基础设施(管道,加压站,接收站,分流站)。

二是供需端高度绑定(挖一口井开始供应某地后,这口井就只能供应某地,封井停供或者换方向会导致整个气层受影响,大幅削弱产能)。

三是供应关系僵化(仓储难度大,仓储损耗高,仓储成本高,产多少就得用多少,用不了就得顶着损耗进库存储,库满了就得烧掉,跟电力有点相似)。

这几个特性决定了管道气除了便宜外几乎一无是处,特别是基础设施庞大漫长这个问题,几百几千公里长的管道,沿途都是加压站,只需要炸掉一个点就全盘玩完,目标庞大,本身又不是桥墩一类的坚固设施,装的又是易燃物,非常容易破坏。

关键是你还没法防备,因为管道要都是在你本土也就算了,问题是大部分管道都在国外,而且还不是一个国家,是途径数国,不同国家的政治形势和外交关系又错综复杂,地缘矛盾一大堆,搞破坏的人都用不着精心策划,随便找几个薄弱点,用几十斤炸药就能改变整个地缘格局,成本低,效果好。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管道气,本质上就是把千日做贼的主动权交到了敌人手里。

哪怕是便宜这唯一一个优点,也受制于供需关系僵化,供需端绑定和难以仓储这些经济因素的影响,实际使用下来恐怕便宜不到哪里去,而且历史证明,你通过放弃安全保障节约下来的成本,最终都会因为失去了安全保障而十倍百倍的赔出去,欧洲刚刚就表演过一次。

实际上因为对这些问题心里有数,所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在天然气进口上一直是以船运液化气为主,管道气为辅的

500

绿条是船运液化气进口量,黄条是管道气进口量,绿线是液化气价格,黄线是管道气价格,由图可见,哪怕是由于经济低迷导致需求减弱,哪怕是国际气价上涨,中国都坚持以液化气为主,管道气为辅,无它,安全而已

船运液化气的港口设施复杂,技术含量高,单位成本高,但总体来看更加安全,因为除非全面撕破脸皮,你对我的船搞海盗行为,而且就算你对我的船搞海盗行为,你也得派出大量海军力量,没法像管道气那样用百十斤炸药就轻而易举坏我大事,而且我还可以护航,我还可以反破交,就算有一条船不幸被你抓了,也不会出现管道气那种一点坏,全盘坏的局面。

有人可能会说,液化气不是价格高吗?

这里要说两点,首先液化气价格高是现货价格高,中国的进口方式主要是中长期进口协议,比如这次从卡塔尔进口就是这样,平均价格是低于现货价格的。

其次,液化气的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给了造船厂,液化气船对于造船工业来说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对于船舶工业从业人员来说有加薪之功,中国的造船工业是国本,是命脉,坚持在进口天然气结构中以液化气为主,管道气为辅,也有用消费市场来养活船舶工业的目的在里面,同样是交间接税,我宁可烧气把钱给造船厂,也不愿买房把钱给城投。

最后,把能源进口重心放在海洋上,还有助于居安思危,倒逼国内的海洋安全意识,治一治国内一部分人脑子里那种小农经济式的老想着“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想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对海权高度依赖的巨型半岛国家,迫使国内一秒钟都不敢放松海军力量的建设,让社会公众把视野更多的投放到海洋上,别整天吃着海洋的饭,脑子还停留在乡土社会的时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