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菲的流量,应该分她一点

来源:InsGirl

  输球了,不要甩锅给装备。

  出错了,不要甩锅给队友。

  遭遇误判,也不要甩锅给裁判。

  应该跟自己较劲。

  想尽办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付出超人的努力。

  情愿痛,也不要甩锅给人生。

  ——邓亚萍

  昨天,大S前夫汪小菲简直盘活了微博的整个生态。

  热搜榜上,汪小菲和大S一家占据了话题榜的半壁江山。

  全国人民都冲在吃瓜一线,为汪小菲价值200万的“床垫”操心。

  然而就在前几天,国乒再次夺冠的消息,却无人问津。

  11月19号,王艺迪4-2战胜伊藤美诚,成功拿下亚洲杯女单冠军。

  “你可以永远相信国乒”,这句话不是吹的。

  提到国乒,则永远绕不过中国乒坛界神一样存在的女人——邓亚萍

500

  悲剧。

  从10岁开始,邓亚萍的运动生涯就是个悲剧。

  10岁到15岁那5年的时间里,她处于一种极度压抑和不甘的拧巴里。

  父亲是河南省的乒乓球队选手,得过中南五省的单打冠军,在父亲的启蒙下,邓亚萍4岁就迷上了乒乓球。

  还没有桌子高的时候,邓亚萍就已经开始挥舞球拍了,她站在球台前只能露出一个脑袋,父亲就在她的脚下垫几块小木板。

  乒乓球对她而言,是嚼在嘴里的糖果,融化在血液里的甜味,是她从年少时期就注定无法缺少的东西。

  天赋异禀加上艰苦训练,邓亚萍的球技已经可以秒杀同龄人,9岁时就拿下了市冠军。

  然而这一切都抵不过,个子矮。

500

  在被送到河南省队训练15天以后,邓亚萍被“原路退回”,理由很简单,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

  「没有培养的价值」,这是老师们对她的评价。

  这种板上钉钉的评价,对于邓亚萍而言,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留在省队的小伙伴们,都是她的手下败将,而自己明明是人中龙凤,却偏偏没有选中。

  一切都只因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个子矮。

  从省队回到郑州市市队,邓亚萍带着一种不信邪的决心开始了自己的训练,看似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浪翻滚。

  在那种充满着屈辱的不甘里,她要证明自己。

500

  一方面,她采取了非常规的艰苦训练。

  废弃的澡堂里,放了4张球台,邓亚萍每天就在这里挥动球拍1万次。

  郑州的夏天温度能到40度,人动两下立马汗如雨下,冬天没有暖气,澡堂四处透风,浸透汗水的衣服上结出星星点点的冰碴儿。

  邓亚萍腿上绑了沙袋,身上穿着纱衣,每天负重30斤,坚持10小时的训练。

  另一方面,她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

  父亲曾经对她说过,「你身高不行,就要从其他地方弥补, 脚步必须灵活」。

  于是她的步伐越来越快,进攻愈发凶狠,防守也愈发顽强。

  身高,在绝对的技术面前,不值一提。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此邓亚萍连续3年独揽了少年赛的单打冠军,随后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中,她代表河南队取得了冠军。

  13岁那年,邓亚萍在全国锦标赛上打败了多名世界冠军,夺得女单冠军。

500

  你来一回,我就赢你一回,你来十回,我就赢你十回。

  「我就是要用这种绝对的实力,让你没话可说。

  邓亚萍用死磕的方式,证明了自己。

500

  16岁那年,邓亚萍终于进入了国家队。

  个子矮终于不再是她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她无需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对手从他人变为自己。

  她开始了更加疯狂的训练。

  训练时,教练对邓亚萍说得最多的不是要练什么,而是「注意休息,别练过了」,她的训练量要比其他运动员多很多。

500

  每天练球时,邓亚萍都会带两双鞋,这双湿了再换另一双。

  一筐200多个的训练用球,邓亚萍1天要打掉十几筐。

  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相当于跑一次400米,邓亚萍的一次训练,相当于跑一次1万米。

  因为每天进行的高强度训练,从颈到脚,她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是好的,为了对付腰肌劳损,她系上了宽宽的护腰。

  膝关节脂肪垫痛,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如果训练时痛得太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

  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不疯魔不成活,5个月之后,年仅16岁的她出现在赛场上,身高只有1.55米,气势却像是一头巨大的猛兽。

500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邓亚萍进攻狠,步伐飞快,眼神坚定而凶狠,对手面对她,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不出意外,那一年她与队友乔红攻下了女双冠军,成为中国乒坛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10年里,邓亚萍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500

  1991年,邓亚萍获得乒乓球世锦赛女单冠军;1992年,邓亚萍获得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单、女双两枚金牌;1993年,邓亚萍获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征战多年,她先后拿到了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整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

  当时的同行,不约而同发出生错时代的感慨,而彼时的中国媒体,称邓亚萍为中国乒坛界的“神”。

500

  而成为“神”一样的世界冠军,对手不是别人,只有自己。

  每个冠军都有自己独特的打法,如果你穷尽力气去研究和学习对手,那么你只能成为别人。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邓亚萍深谙这个道理。

  技术上,邓亚萍把自己作为最强劲的对手,她不断钻研打法,最终形成了非常强烈且独特的个人风格,让对手捉摸不透。

  正手凶狠,反手怪异,线路和落点变化多端,对手往往防不胜防,措手不及。

  心理上,邓亚萍心无杂念,她从不把自己置身于怀疑和恐惧里,担心会不会有突发意外发上,患得患失会不会输给对手。

  心态浮动太执着于想要赢球,便会失去杀伐的果断;不能用正常水平去处理球,便会输得很惨。

500

  所以邓亚萍只是投身于当下的每一个球,每一分每一秒,专注每一个细节的时候,便会忘记一切无关自己的存在。

  1990年的亚运会赛场上,邓亚萍在接到一个球时那种感觉一下就上来了,这个感觉是什么呢,「你打吧,你打哪都没用,我会全部给你防回去」。

  而那种有如神助时刻的降临,恰恰来源于邓亚萍对自我的一次次突破。

  「你可以不参与别人的赛道,而是发明一个属于自己的游戏」。


500

  24岁,邓亚萍带着她的一身光环,退役了。

  结束自己长达11年的世界顶级运动员生涯以后,身边很多朋友都鼓励她去做一名教练,为中国培养冠军,在乒坛发光发热。

  但邓亚萍想去学点别的,24岁,那么美妙的年纪,她想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邓亚萍把那些金牌全部装箱,与过往的荣耀告别,只留下了她破破烂烂的老球拍,走到哪里,都把它带在身上。

500

  她给自己的老球拍写了一封信:

  「你好啊,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到现在,你已经陪我30多年了。在你的助力下,我,一个1米5的小个子,站上了乒乓球世界的巅峰。我也终于明白,你不仅仅是一支能赢得比赛的工具也是共同奋战多年后,留在我身体里的强大能量。那个武器是你,也是永不服输的我自己。

  她把老球拍放到了书包里,随身携带,然后走进了清华的大学校园,是该好好读书的时候了。

  重拾学生的身份,邓亚萍变成了清华校园里底子最差的学生,别的同学一口流利的英语说起来轻松悦耳,可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500

  在清华读书时,有一次她被推荐去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第一次开会时,只有她一个人是带着翻译去的。

  “本来想着中国人到国际上开会总得发言,结果想了半天,刚要想发言,这题已经过去了,我特别难过。”

  在赛场上,她是傲视群雄的天之骄子,但在别处,她常常只是局外人,是旁观者。

  抛开过去24年里取得的荣誉和成绩,当人生去往另一个方向,一切归零时,那种压抑和不甘的拧巴再一次席卷了邓亚萍的生活。

  但没有什么是一局球解决不了的,失落和沮丧的时候,老球拍再一次让邓亚萍找到了信念感。

  4岁,她开始打乒乓球,从不会打到成为一个大满贯的顶尖运动员,她花了11年的时间。

  竞技体育让她明白,把一个事情沉淀下来,到底要花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努力。

  「即使是去学习,也无非就是经历这么一圈吧。那么,学英语,从现在开始不晚,而且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学,也都不晚」。

500

  邓亚萍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从课本第1页开始学,从第1个字母、第1个单词开始背。

  每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早上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

  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至12点上床睡觉。

  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是邓亚萍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会。

  在高强度学习下,2001年邓亚萍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她用一口非常流利地道的英文,进行申奥阐述。

  不久后,她从清华本科毕业,收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邀请。

500

  一个全新的邓亚萍,正走在塑造自己的路上。

500

  运动员生涯刚结束那会,邓亚萍以语言学习生的身份来到了剑桥大学学习英语,那是她和剑桥的第一次交锋。

  走在校园里,她看到许多学生在参加毕业典礼,他们朝气蓬勃,一脸骄傲和自豪。

  要是能在剑桥毕业多好,邓亚萍特别羡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否定。

  邓亚萍当时的英语水平,去银行存钱时和银行工作人员沟通都很困难,成为剑桥的学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这辈子应该是实现不了了,还是下辈子吧。」

  剑桥的梦是一个等待发芽的种子,待时机成熟后便会开出花来。

500

  在清华读书时,邓亚萍慢慢意识到以自己的能力去剑桥读书是有戏的,这辈子能完成的梦想,为什么要等到下辈子?

  当她把决心去剑桥继续深造的想法告诉身边的家人、朋友、清华的老师时,却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

  理由很简单,「你是名人,是冠军,要是从剑桥毕不了业,太丢脸了」。

  但邓亚萍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服输”两个字,运动员身上的那股狠劲儿在她身上从未消失,只要是她认定了的,就一定要拿下。

  进入剑桥以后,邓亚萍再一次开始了自己高强度的学习生活。每天在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穿梭,阅读几百本文献著作,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

  整整5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结束的那一刻,邓亚萍心上的那颗石头终于落地了。

  当学校通知她,你可以毕业了,那种美妙的感觉,她一生都难以忘记。

  没有给自己丢脸,没有给清华丢脸,更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500

  从26个字母认不全的差等生,到从剑桥博士毕业,她用11年的时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冠军不是她的人生巅峰,只是她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起点。

  她去偏远山区扶贫,贵州丹寨的蜡染,在她的倾力推广下,终于走入了世界的眼中。

  她成立了体育产业基金,改变了许多人对电子竞技的看法,消除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误解。

  她坚持做公益活动,资助贫困农村女学生读书,并努力把更多的关注度和眼光给予整个女性群里,包括女童。

  ……

500

  人生其他的赛场上,邓亚萍从未停下学习和追寻自我的脚步。

  圆桌派第六季时,邓亚萍分享了自己的世界观:

  输球了,不要甩锅给装备;

  出错了,不要甩锅给队友;

  遭遇误判,也不要甩锅给裁判。

  应该跟自己较劲。

  想尽办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付出超人的努力。

  情愿痛,也不要甩锅给人生。

  冠军的人生,永远向内看。

  永远拼搏,永远和自己较劲。

  情愿痛,也不会甩锅给人生。

 点击「InsGirl」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