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帅小美”们大行其道,流水线生产的解说是否正在“杀死”电影?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他怀里的这个女人是小美,正当两人翻云覆雨的紧要关头,门口突然传来了佛波勒的声音。”你一定在地铁上、餐馆里、身边同事的抖音里,听到过这样的影视解说。
这群共享姓名的人物,组成了一份“3分钟说电影”的电子榨菜,可口、便捷,充实着当代人的精神空间;同时,他们又像一把刀片,精准割在了电影的动脉上。
好想问问大家,你们爱看“小帅小美”们的AI解说电影吗?这是毁了电影市场吗?
或者说,流水线生产的解说是否正在“杀死”电影?
如果从艺术的发展史来说,从古至今消失的艺术形式不止成百上千。那些曾经消失的艺术形式中,也从来都不乏精品——这里面典型的比如汉赋、骈文、古诗、词曲,它们中的很多作品甚至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但这无法阻挡这些艺术形式本身的衰颓或者消失。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如果我们套用文学发展史的逻辑来理解电影的话,那么电影作为一种“图像艺术”的形式,大约类似于《诗经》、《楚辞》所处的时代。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说“电影”,默认的是平均时长90分钟~120分钟左右、屏幕长宽比在16:9到30多、40多比9、平均镜头在300~800个之间的那种东西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电影的时长、长宽比、镜头数等等,都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商业实践之后而得出的一个经验。换句话说,电影的平均时长是100分钟左右,并不是因为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有更好的艺术表现空间,而是这是大多数观众普遍能接受的一次性的观影时长。
而如今,在智能手机时代,短视频、竖屏视频成为了更适合当下传播体系的艺术形式,这同样也是基于商业逻辑而出现的。为什么电影就不能被“杀死”呢?
在文学研究的领域中,传播体系与文学样式演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过去几十年来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从相对悲观的角度上来说,随着传播体系的变化,几乎任何一种在过去的传媒时代成熟的文学样式,都有可能被“杀死”。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此前的各类通俗小说。
在之前,通俗小说的创作必须要考虑两点:第一,是字数不能过长,因为纸张是有重量和体积的;第二,是因为作者无法及时了解读者的反馈,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靠“猜”来写作。但是在网络文学时代,互联网让写作者有了数量近乎无限的纸张,而更便捷的交流方式,也让写作者无需靠猜就能来写作。
在网文时代,理论上讲,如果一个作品的订阅数足够,哪怕这个作品再小众,坐着也能活下去。比如我就见过一些人用编程的框架来写网文,居然也有不错的订阅。那么,假如说有1万个程序员订阅了这部作品,那么尽管1万个程序员是个非常小众的群体,但他们也足以养活这个作者写作下去。这种小说样式就可以留存下来。
你可以说这东西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就是一个圈内人的自嗨而已,但那又如何呢?在商业逻辑上,这就是跑的通的。
说回到电影上,抖音去年的广告营收是1500亿——这是什么概念呢?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00多亿元。
而字节跳动的广告营收是2600亿——2019年,疫情之前的全球电影票房是400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差不多也就是2600亿元人民币。
当一个字节跳动的营收就抵得上全球电影总票房的时候,资本和创作者往哪个领域流动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时候,再说电影“死”还是“不死”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也许短视频从未想过干掉电影,但“杀死你,与你何干”。
作为一个也是看着经典电影长大的人而言,我当然知道那些经典的电影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讲,任何人也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也在逐步走向衰颓。其实,从电影发展史上看,上世纪50年代时候,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就有过一次险些被“杀死”的可能,但后来电影靠着宽银幕和更好的视听体验将自己续命了半个多世纪。
当然,电影未来也许不会“死”,而是以其他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存在,但这个形式可能与今天我们印象中的“电影”大不一样了。
从艺术演变的历程上看,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终归都是要死的。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艺术的本质是“探针”(Probe),艺术家是在用自己的全部感知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电影的诞生源于19世纪的“环境”,在21世纪,新的“环境”当然也会让电影有新的可能。
于我而言,与其说“小美小帅”们是在“杀死”电影,不如说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左冲右突中还未找到新的方向。当然,也如同我不赞同对那些文学经典加以庸俗化的解读一样,“小帅”们对一些经典电影的解读,也无异于普通人去了解那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可话又说回来,娱乐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底层人的强需求。如果说这些“小帅小美”是在杀死电影的话,那么当年的那些民间流传的明显脱离了历史事实的戏曲、话本、相声、太平歌词等等,是不是又在“杀死”历史和文学呢?
还是前面那句话,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注定会衰亡的。哪怕在文学这方面,在过去,被认为文学代表的艺术形式是诗,而今天一提“文学家”或者“作家”,绝大多数人默认的都是这人是写小说的。电影的诞生与发展,以及能形成今天这样固定的艺术形式,本就是商业逻辑演化出来的结果,它今天自然也可以被更商业的逻辑给代替掉。即便你用法律的方式禁止AI解说使用电影画面,但在更多的娱乐模式的冲击下,电影的衰颓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当一个行业整体上陷入衰颓的时候,再想频繁出好作品,难度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了。
这种东西最大的危害我认为有2点:
1、把几小时的影视浓缩为几分钟,这种解读都带有个人主观看法,使人渐渐失去自我思考,不去关注影视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只关注使自己表面开心的空洞的东西,这样下去只会不断腐化人们。
2、劣币淘汰良币。哪怕知道该如何做优良的影视剧也不能忽视一个最大的问题:出品方首先要迎合观众喜好才能活下去。有内涵营养的优良电影只会越来越少。
另外因为大数据的个性化推送,人们会越容易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且在那个环境下认识的网友,看到的观点几乎都和自己的观点相同,导致自我观点会不断加深走向极端,从而开始出现标签化,各种对立。我们的教育就是想把我们培养成一个能接收且学习所有方面信息知识的综合思想体。大部分走向单一化、极端化和标签化的人,就是俗称的‘’韭菜‘’。
一个是能简单的快速的过一遍电影剧情,如果不是刷抖音有些电影根本不知道或者不会去看
而刷的过程中遇到有兴趣的 我会去找全片看~
再一个 抖音上的几分钟电影都不可能是正在上映的电影
这种东西最大的危害我认为有2点:
1、把几小时的影视浓缩为几分钟,这种解读都带有个人主观看法,使人渐渐失去自我思考,不去关注影视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只关注使自己表面开心的空洞的东西,这样下去只会不断腐化人们。
2、劣币淘汰良币。哪怕知道该如何做优良的影视剧也不能忽视一个最大的问题:出品方首先要迎合观众喜好才能活下去。有内涵营养的优良电影只会越来越少。
另外因为大数据的个性化推送,人们会越容易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且在那个环境下认识的网友,看到的观点几乎都和自己的观点相同,导致自我观点会不断加深走向极端,从而开始出现标签化,各种对立。我们的教育就是想把我们培养成一个能接收且学习所有方面信息知识的综合思想体。大部分走向单一化、极端化和标签化的人,就是俗称的‘’韭菜‘’。
首先,电影上映前,是不可能解读的,也出不了短视频,能让up主在上映前就去安利和解析的电影,不仅不会影响票房,还能推动更多人走入电影院。
而好的电影随着解读,还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说穿了,一部能几分钟解读完的电影,恰恰证明这部电影不行,所以要感谢他们让观众避免浪费时间和金钱。
所以从你的发言可以看出,你从未看过牛逼的电影解说,因此压根不能理解,只能人云亦云。
这种东西最大的危害我认为有2点:
1、把几小时的影视浓缩为几分钟,这种解读都带有个人主观看法,使人渐渐失去自我思考,不去关注影视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只关注使自己表面开心的空洞的东西,这样下去只会不断腐化人们。
2、劣币淘汰良币。哪怕知道该如何做优良的影视剧也不能忽视一个最大的问题:出品方首先要迎合观众喜好才能活下去。有内涵营养的优良电影只会越来越少。
另外因为大数据的个性化推送,人们会越容易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且在那个环境下认识的网友,看到的观点几乎都和自己的观点相同,导致自我观点会不断加深走向极端,从而开始出现标签化,各种对立。我们的教育就是想把我们培养成一个能接收且学习所有方面信息知识的综合思想体。大部分走向单一化、极端化和标签化的人,就是俗称的‘’韭菜‘’。
选一个外国名字,安一个观点当做真理,然后开始围绕这个“真理”开始写了呼噜呼噜一篇,有意思吗?
艺术的本质就是快感,这快感不一定是快乐,也可以是痛苦,忧愁等等情绪...所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拿把扫帚在厕所门口站岗,只要你爽了,而且能带动个别和你差不多的人爽了,就是艺术!...对,艺术就是这么不值钱!...这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艺术认识最深!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在中国历来这么不上真正的档次的原因...戏子,画工,等等,都要“卖艺”...就是个娱乐,吃不上饭还娱个p乐...想娱乐了,一定是吃饱了撑得...也就是所谓马斯洛需求等级提高了而已...
我们来看看娱乐史:在没有电影的年代,富人有歌剧,穷人也有街道舞台剧,对比我们的戏剧也差不多,其实大家可以考察下,有钱有闲的富裕阶层看戏通常时间很长且连贯,而赶大集的平民大戏则很多时候则是单元故事,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碎片化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生产力决定的,生活的需求与压力决定的,这样大家能理解吧?
凡事存在则合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民的娱乐生活多样化,信息的接收渠道增多,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人要是长时间只看一样事物会劳累,所以信息碎片化是必然的结果。
从以前的花一天看书,到去看一晚的戏,再到看1-2个来小时电影(有些则更长到3个小时,但是少),然后到看50分钟的电视连续剧,再然后到20来分钟的单元短剧,最后来到如今时代的几分钟短视频。
就算如上所说,人们接收信息越来越短,问题却是也没有真正丢失去看书、看电影、看电视的乐趣。
再就是我们说回这个几分钟看一部戏这影视介绍性视频,我觉得也没啥,其实这种东西不新鲜,不知道年级大点人还记不记得,以前电影院的电影海报里是有剧情介绍的,还有格子剧照,而那些电影期刊里面同样有剧情分享与介绍文章;同样电视剧在电视报等刊物上还有分集介绍剧情的。大家想想这些是不是和现在的视频介绍差不多?只不过是纯文字转向视频加背景声描述了,请问到时有影响到我们去看电影么?(当然剧透党什么时候都有人埋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看看完介绍去看的电影)
所以现在的碎片化短介绍真没什么,其实话说回来,视频介绍分析电影电视剧的不止是几分钟的那种,而还有很多是20分钟甚至40多分钟一个来小时的对于单部电影的描述与分析视频(有些甚至比原片还长),比如木鱼水心啊、大聪啊、老张啊、唠唠嗑啊、瞎看啊等等这些长视频的作者也很受欢迎的,热量与粘度都很高,往往看完都会被安利去看回原片,所以关键在于影视作品的优劣。
最后说一句吧,就算是碎片化的快节奏时代,我们也不会一味去追求短平快的快餐,很多时候有时间,我们也喜欢慢下来,去安静得看部电影、看本小说、看部剧甚至去什么都不做呆呆地看看星空放松自己,没有谁是一味去求快或者一味求慢的,任何极端化的都不能完整描述一个整体。
虽然观点不算比较正确,但说是部分正确没问题吧,那么又是如何理解出是什么让你产生了“三分钟说电影”的这种短视频能完整展现电影内涵的错觉?——划重点,完整展现。他的本意是说很多电影缺乏内容和内涵,本身就是快餐化的存在,这一类电影三分钟讲解完整不难吧,三分钟说电影确实有问题,但大量电影本身也有问题。
想起了很多年前,那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