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上最难评价的男人,他是如何靠内卷成为“协奏曲之父”的?

  我相信在座各位都听过这段旋律:

  对于学钢琴的人来说,“维瓦尔第”这个名字一直是一个“我知道这个人很牛x但是不知道他为什么牛x”的存在,因为他老人家没写过键盘独奏作品。

  但他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合集《四季》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它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纸牌屋》、《神烦警探》、《别对我说谎》、《辛普森一家》、《蜘蛛侠》、《星际迷航》 等等作品里面,都出现过《四季》的节选片段,随便一搜就是上百次的影视作品引用。

500

  在翻阅大量资料之后,我发现他的人生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既强又弱、既成功又失败、既走在潮流前沿又被时代抛弃……

  今天就带你看看,这位“来路不明”的音乐界大佬有多抓马!

500

  孤儿院的“红神父”

  1678年,维瓦尔第出生于威尼斯,跟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是同一年。

  从小他就被拉小提琴的爹带着学琴,很快就成为了能力很强的小提琴手,18岁就加入父亲任职的乐队,25岁就获得威尼斯 Pieta 孤儿院的小提琴首席一职。

500

  就是这间孤儿院

  最初我以为这个孤儿院没啥了不起的,然而很快就被打脸。

  这个孤儿院是几位修女在14世纪开办的;她们收养孤女,教她们做人和玩乐队,由于乐队的表演水平实在太高,孤儿院变成了威尼斯的地标之一。

  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有钱人来投资、参观、看演出;还出了很多音乐高手,各种有名演奏家和作曲家,维瓦尔第就在这间卧虎藏龙的孤儿院,做首席小提琴,又升职到总监。

  在当时来看,这是一份很体面且稳定的工作。而且由于维瓦尔第业务能力过硬,孤儿院的名声很快随着维瓦尔第一起水涨船高,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和金主。

  作为小提琴老师,维瓦尔第带出了好几个当时闻名全国的女小提琴手:Anna Maria 和 Chiara (由于是孤儿,两位都没有姓氏)。

  他对自己的得意弟子也很爱惜,专门为她们写了不少小提琴协奏曲,给这些被抛弃的女孩个人成长的机会,以及靠自己成名的能力。

  维瓦尔第的职业生涯有大半的时间都在这座孤儿院中度过,在这里开启了近乎疯狂的创作,现存500多首协奏曲,被誉为“协奏曲之父”。其中有一半作品是给小提琴的协奏曲,剩下的被各种乐器瓜分,有巴松管,大提琴,双簧管,长笛,牧笛,等等各种独奏乐器。

  由于孤儿院女弟子们的琴艺高超,维瓦尔第写了多份小提琴协奏曲,让高级一些的学生能学着练比较难的独奏部分,同时又给大家练习合奏的机会。1711年面世的协奏曲集《和谐的灵感》(L’estro armonico)中大部分曲目就是为孤儿们所作的作品。

500

  《和谐的灵感》首版扉页

  这部作品集被音乐学家 Michael Talbot 誉为“十八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器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结构超前,旋律好听,还很有教育意义。

  由于作曲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们表演,所以维瓦尔第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留了很多空间给学生练即兴能力,还把很多技巧练习糅合进作品中,暗搓搓地让学生磨练技术。

  比如这部分上下琶音的练习:

500

  (维瓦尔第 L’esto armonico, Op.3 no.10, II. Largo-Larghetto, bb.119-121)

  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还深深影响了“西方古典音乐之父”巴赫。巴赫对维瓦尔弟的协奏曲特别中意,为键盘乐器改写了多份作品。

500

  巴赫抄下维瓦尔弟作品的手稿,BWV596

  他的影响力在巴赫自己的作品中有各种体现,我个人觉得最明显的是节奏上的feel——听两者的音乐都很带感,很想跟着甩头抖脚。

  比如这首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Partita no.3 for Solo Violin, BWV 1006)的前奏曲:

  对比维瓦尔弟《冬》的第一乐章里面的小提琴独奏部分,我相信你一定能听到一丝丝微妙的连结:

  音乐界这两位“父亲”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极其高产,又比如一辈子都跟教堂打交道。

  维瓦尔弟甚至还做过神父,因为他的红头发,当时的人都管他叫“红神父”。

500

  可能有人看完这个照片,也会像我一个学生一样说:“你瞎吗?他明明是白发。”

  而我只想说一句:“少年你傻吗?他这是假发。”

500

  人生赢家or穷困潦倒

  首先,维瓦尔第在活着的时候真挺火的。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的音乐人,维瓦尔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收钱写曲。他的作品受到各种王公贵族的青睐,路易十五就很喜欢他的《四季》,要人随时按需演奏;以及路易十五自己的皇室婚礼专用康塔塔,也是钦点维瓦尔弟作曲的。

  更气人的是,维瓦尔第不仅火,谱曲效率也是高得气死人。

  他曾暴言“写一部作品的时间比让人抄写下来的速度都要快”,这种丧心病狂的创作速度让众多拖延症患者自愧不如(包括我自己),活该他赚钱,这是要卷死谁啊?!

  当时维瓦尔第的生活简直就是我的梦想:不愁吃不愁穿,在欧洲四处出差玩耍;工作完全自由,毫不理解打工人的痛——但他也就爽了一阵子。

  到了晚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后面会细说这一part),收入也一落千丈,一位法国的旅行作家在1739年的笔记中写道:“可悲可叹,维瓦尔第正式跟时代脱节了”,颇有点伤仲永的味道。

  一年后,查理六世跟维瓦尔第飞鸽传信,叫他去维也纳“面试”,作为面试方的查理六世当时非常热情,感觉分分钟就要发offer了!

  于是维瓦尔第也积极地回应,来到了维也纳。

500

  查理六世

  眼看着就要完成双向奔赴,查理六世的身体却不争气,嘎嘣一下驾崩了,可怜的维瓦尔第只能感慨时运不济,人生失去了希望,不久之后也在维也纳逝世。

  由于他穷困潦倒,葬礼也很简陋,你能想象,在堂堂协奏曲之父的葬礼上,竟然连配乐都没有。

  你要说他不成功吧,维瓦尔第盛年时期在全欧影响力爆棚;但你说他人生赢家吧,他穷到连自己下葬的bgm都买不起。

  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声叹息,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500

  能力强悍or干啥啥不行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维瓦尔第是音乐界一个强悍的存在,但是这位大佬走的大部分职业道路不能说是坎坷不平,只能说是毫无希望。

  通过小提琴手父亲,他从小就得到高质量的音乐早教,还认识了一大群当地的音乐大佬们,但同时,维瓦尔第也发现自己的胸口总是闷疼、气短,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不能学任何吹奏乐器。

  这要是生在咱们中国的唢呐世家,家学渊源没准都要断了吧。

  虽然作为一个小提琴手,维瓦尔第可以说是天赋异禀,25岁就做到了首席,但是他爹却没有把他往专业演奏者的方向上培养,而是送去做了神父。

  于是,音乐大佬维瓦尔第就这样从音乐转行做起了神父。

  但是由于身体原因,维瓦尔第经常无法主持弥撒,有时他会连神台都走不上去,甚至弥撒还没开始,神父就已经不行了,需要早退。

  在无数次的早退、请假之后,维瓦尔第干脆就摆烂了,完全放弃主持弥撒,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曲上,也就是说,其实维瓦尔第成为世界闻名的作曲家,只是他职业规划中的 Plan B 而已…

  算了,大佬的世界我们不懂。

500

  后来在维瓦尔第成名以后,他常会受邀去不同的国家城市,但就他这体格,出行等于自己找罪受。

  每走两步就要喘一会,出门不能站太久;出行甚至全靠轿辇或者坐船,跟出门脚不能沾地的千金大小姐一样,更重要的是,每次出门都要人抬,实在很烧钱。

  连维瓦尔第自己都曾在信件里抱怨,说没人请自己去表演,因为大家知道他很娇气;每次出门都得请人抬轿辇或者租船,通勤费贵得吓人。

  学了大半辈子的琴,却突然转行宗教业务;做上神父,却无法主持弥撒;成为旅居音乐家,却不能下地自己走路。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就会为你关上一扇窗”吧。

500

  潮流先锋or跟不上趟

  说到维瓦尔第的作曲风格,就不能不提他对协奏曲题材的贡献——毕竟是协奏曲之父嘛。

  首先,是维瓦尔第巩固了协奏曲快—慢—快的格式,这个在《四季》中也能听见。

  每个季节都有三个乐章,各个乐章分别是快-慢-快的速度搭配。比如说,《秋》的第一乐章就是 Allegro 快板,第二乐章是Adagio 慢板,第三乐章回到了Allegro 快板。

500

  注:这些什么板什么板的,一般写在曲目开头,也可以作为曲目的标题。它们给出演奏者一个大致的速度范围,这样大家才不会把《月光奏鸣曲》弹成肖邦练习曲的速度。

  这样夹心饼干一样的格式会产生一种平衡感:先听比较快且大胆的快板,然后来一段安静的沉思部分,再爆发一个快且大胆的快乐章。维瓦尔第表示:“对于听众来说,速度切换着来听也很舒服。”

  其次,他写了很多高难度的小提琴炫技solo。从这一点来看,他和帕格尼尼是走一个路子的炫技风。

  比如各种快速的跑动。我们来算一下到底有多快:一般allegro的速度至少在一分钟120拍,每拍又有4个音,于是相当于一分钟480个音,每秒8个音的速度。(这还是我的保守算法,一般演奏都比120这个速度快)

  不信的话可以来感受一下《夏》的第三乐章的跑动:

  再比如各种双音,一错音特别容易听出来,简直就是技巧的雷区:

500

  看到手稿上这一大串密密麻麻的跑动,我内心很庆幸没有学小提琴,看来维瓦尔第除了卷自己,还要卷别人……

500

  第三,他更是把整个协奏曲的ritornello曲式推向高潮,也就是说,给了小提琴(以及其他独奏乐器)各种solo机会。

  这样的作曲风格又受欢迎,创作效率还高,维瓦尔第简直开挂一般无敌,用上百首作品得意地打同行的脸。

  但是,没有人会永远站在巅峰。晚年的维瓦尔第却又被指跟不上潮流,作品完全卖不出去,也找不到金主,这对年轻时走在创作前沿的他来说实在是太过于讽刺。

  更惨的是,维瓦尔第影响了音乐之父巴赫以及一大堆后来的音乐家,但是奇怪的是,他死去之后很快就被大部分人遗忘了,作品也大多都遗失了。大概是因为他作为小提琴家和孤儿院的音乐总监的名气更大,而且他晚年的作品也不合潮流,所以没有得到太多关注。

  到20世纪,才有人开始找回维瓦尔第的作品,30年代才逐渐开始“复兴维瓦尔第”,正式的复兴在50、60年代。

  纵观古典音乐上下几百年,从未见过影响力如此之“迷惑”的作曲家。

500

  结语

  其实很多其他音乐界人士也跟我们一样,对维瓦尔第感觉很困惑。

  找回维瓦尔第作品的都灵大学音乐学家 Alberto Gentili,在1926年收集了一大堆他的作品,然后花了10年时间整理、排序,最后得到了 319 份维瓦尔第消失近200年的完整作品。

500

  音乐学家Alberto Gentili,图片来源:unito.it

  这些作品直接让维瓦尔第“原地复活”。

  二战以后,涅槃的维瓦尔第更是在50、60年代巩固了自己“巴洛克最有影响力作曲家”之地位,但是观众甚至我们这些专业搞音乐的,都依然对他充满了问号。

  跟其他类似巴赫、贝多芬之类,大众熟知的大佬相比,维瓦尔第承受了太多质疑和距离:有些人说他写作模式化,没有新意;但是如果你仔细听他的作品,这位大佬的作品细节满满,充满了各种不循规蹈矩的创新。

  像《四季》这样描述具体事物的“标题音乐”,在当时巴洛克时期基本是闻所未闻,本身就是个叛逆的创意。

  尽管他的人生很难被定义,但他的作品却充满了确定的想法,也许只有在音乐里,才能找到唯一的答案。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