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发展是在工业化之前,甚至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之前
【本文来自《丁一凡:明清“闭关锁国”?警惕落入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陷阱》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最近在看张捷的《定价权》也有这个观点的表述,我来试着捋一捋逻辑。
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发展是在工业化之前,甚至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之前。
第一,其源头要在蒙古西征,将大量带有贵金属的商人,赶到了西欧,而且蒙古帝国最后没有征服西欧;
第二,蒙古帝国本身的货币政策极为落后,贸易政策也不高明,导致其统治时期,白银和黄金仍然流入西方;
第三,西方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其大通胀在历史上被称为“价值革命”,这导致了西方世界和其他亚非世界出现了极大“劳动价值”的利差。也即,在欧洲国家雇佣一个劳动力的价格,远远高于中国和印度。
第四,由于人力成本太高,地理大发现开始有利可图,除了资源,还有奴隶。强迫奴隶劳动相对雇佣欧洲工人属于暴利,地理大发现找到了各种矿产,特别是白银和黄金有再流入欧洲,支撑了工业化,工业革命的出现。
第五,大量货币的增加,客观上导致了商业的繁荣,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导致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出现,大资本开始要求政治权利,君主立宪才能发生;
第六,在工业化之前,西方是如何打垮印度的手工业呢?是靠奴隶的低成本,和重商主义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是通过军事加“平等贸易”,通过低价纺织品和种植园经济不断获取印度的白银,造成印度市场上的通缩,同时殖民者们发行英镑本位的纸币,不断获取白银和黄金。
第七,贵金属不断流失导致通缩导致印度纺织业出现大萧条,手工业消失之后,其人力价值进一步降低,对应的资源定价降低,殖民者可以通过贵金属先换取实物资源,再通过纸币换回贵金属。不断循环。
第八,印度被打下来之后,就轮到大清了。
总结,在明清时代进行“闭关锁国”,保护自身的贵金属货币不外流是非常重要的。通缩会导致本国工商业萧条,并且进一步失去竞争力,导致货币外流;下一步就是使用外国货币,失去定价权,导致本国实物资源被源源不断的“公平交易”出去。
张捷的书里观点是,近代中国的几次战争失利的赔款,是不足以败光一个千年大国的财富(实物)积累的,但是战争失败之后失去了贸易保护,导致近百年的“掠夺贸易”的发生,才让西方国家赚得盆满钵满,才让新中国成立后是一穷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