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教资’报考热”与“教师职业热”的区别在哪里?

  “‘教资’报考热”与“教师职业热”的区别在哪里?

金新

500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2022年11月16日《深圳特区报》有署名文章透露:“前不久,广东等地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简称“教资考”)开考。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是10年前的66倍多。”而舆论普遍把“‘教资’考试热”当作“教师职业热”,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教授咄咄质疑道——

     “‘教资’报考热”就是“教师职业热”吗?

500

       质疑得好,但仅有质疑还是远远不够的,窃以为当从现象入手厘清本质——

      “‘教资’报考热”与“教师职业热”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500

       笔者在杭州顶尖名牌高中学军中学与顶尖名牌初中文澜中学从教语文40余年,近些年来经常听到顶尖名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文系的加盟毕业生的一句口头禅:“我从小就有当个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

       这样的口头禅也屡屡出现在中小学名校招工而名校硕博“大满贯”后的新闻报道中。不仅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全国皆然。

       作为一个资深教师每每听到此类感叹常常有个疑惑——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你当初为何不报考同为211与985的顶尖名牌师范大学,比如南方的华师大、华中师大亦或北方的北师大、东北师大?

       有一个猜测——

       倘若这些顶尖名校的中文系毕业生当年在中小学打好了写作的坚实基础而不是高分低能,在有文学作品的情况下,他们的首选一定是中央级新闻机构与出版社吧?

500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当了40余年教师、编了40余年杂志、写了40余年杂文,除了与教育界打交道外就是与新闻出版界打交道,非常清楚近些年来新闻出版单位招工除了看文凭外还要看作品!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1076万,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很多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毕业生是以先拿到教师资格证,多一条出路的心态报考“教资”考试的。

      关于人生的内涵大致是这样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或‘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世界之大,可教育只有两种:衣钵式与表演式。应试教育是为了“生存”,质言之乃“衣钵”式教育;素质教育为的是“表演”,换言之乃“个性”化教育。

      “衣钵”式教育看中的是饭碗的好坏,“表演”式教育讲究的是志业。

       何为“志业”?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在其《学术与政治》演讲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志业”。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宗教改革家、音乐家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之际替这个词提供了强烈的基督教背景色彩,竭力强调“奉神所召去从事某事”,是故它有强烈的价值意涵,可以理解为:“作为一种高尚心志取向的职业或事业。”

500

     (《学术与政治》,202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个为了“饭碗”,让应试牵着“鼻子”一步一趋而匮缺神圣“志业感”的从教者,能教出有崇高使命感而为国分忧的创新思维的学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过去10年,我国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10年超过4%,且优先保障教师待遇支出,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到2020年,实现了《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地方政府和学校为引进优秀教师,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党和国家如此关注教育,体现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制度优势。

500

      就此而言,如何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把好教师“志业”关,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当前的首要任务该是透过“‘教资’报考热”现象看到“教师职业热”的本质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匆匆于2022年11月16日10时58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