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单位的经济主体是要表现在哪方面呢?我认为不是在就业上
【本文来自《当公有制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逐年减少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要增加就业岗位,无非是两个途径:
1. 真的增加就业岗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真的增加就业岗位,就意味着公有制经济要不断扩张,增加生产规模,以及新建企业,从全国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国有企业的占比要逐年增加,这样过N年之后,我国又变成了全部公有制了;
2. 也可以先减员(例如退休),再招年轻人,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的工作年限就算从22-55,也有33年,而一个年轻人从0-22就要工作了,正常的退休速度跟不上;
3. 还有一个方法,增加公务员和行政人员,这也是短期行为,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公有制单位的经济主体是要表现在哪方面呢?我认为,就业根本就不是表现。
1. 公有制应该在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例如重工业、饮水、发电、航运等;
2. 公有制应该在一些基础行业,又如采矿、农业,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等;
3. 公有制应该在一些无法盈利或微利行业,如邮政、公交等;
4. 公有制占主体,首先要保证制度先进,执行得力,更要保证技术先进,人员精干。如果为了就业,把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引入公有制,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那这样的公有制也不会长久。
大家都想进公有制经济,就证明当今的公有制经济还做的不够好,讲句政治正确的话,就是这些企业失去了本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