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罗马粮食问题的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网站!

观网现在都成了键盘考古学家和历史想象研究的灾区了,会写字的都可以随意开脑洞出版书籍收智商费。为勤勤恳恳埋头做学问的研究者鸣不平,坚守学术道德的人还没有投机取巧的人活得潇洒。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有大约有1400篇文章标题和“罗马”相关,基本覆盖了中国学者对古罗马研究的成果。其中关于古罗马的粮食,也有几篇文章提出观点。

其中《罗马帝国何以能够崛起》写道:

从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看,虽然意大利半岛四分之三的地方是丘陵,但山脚下通常是较为平坦的土地,且气候一年四季都相对温湿,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罗马的发祥地更是台伯河下游的拉丁姆平原,这里土壤相当肥沃,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定期或不定期居住,形成了较大的聚落。不仅如此,罗马北边不远处还有南欧最大的平原波河平原。该平原面积达到4.5万平方公里,为意大利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自罗马往南,则有富饶的坎帕尼亚平原,虽小于波河平原,面积也相当可观。在古代,这些平原上都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故而罗马兴起后很快成为其扩张对象。一旦这些地区成为罗马政治体的一部分,其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资源又必然大大超过罗马本身。

另一篇《从古典著作看罗马的土地耕种方式》写道:

意大利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潮湿,夏季干燥,雨季一般从9月初、最晚10月末开始,在第二年4月初或5月末停止,即使在雨季也有足够的阳光。因此,意大利的气候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各种作物的生长也是非常有利的。

…………

土地耕种除了要按时翻耕、施肥、采用轮种和套种技术外,也要重视播种技术,掌握一定的播种率对农业产量提高大有裨益,在罗马古典著作家的作品中也涉及各种作物的播种率,这些与中世纪和现代没有太大的差别。

相关著作有:公元前2世纪加图的《农业志》、公元前1世纪瓦罗的《论农业》和维吉尔的《田园诗》、公元1世纪科鲁美拉的《论农业》,普林尼的《自然史》以及公元4世纪帕拉迪乌斯的《论农业》。

普林尼记载,在拜萨西恩、阿非利加、西西里和安大路西亚地区,播种1摩底的小麦可以收获150倍的粮食。在伊特鲁利亚地区也较为类似,在那里可以获得10到15倍的产量。

而在《古罗马乡村维拉经营述论》中,介绍了古罗马的乡村生活和“维拉”生产,在一些古典著作中,维拉主要指城市外包括土地在内的居住地,有时被视为城镇的一部分。多数情况下,维拉具有农庄性质,人们可以在此种植各种农业作物,因此,维拉可被视作共和国末期至帝国时期罗马贵族重要的财富来源。

刘仰智, 郭风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农业历史研究所)共著的《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粮食问题研究》论文中,对古罗马的粮食运输研究后认为:

在流通领域, 罗马与汉长 安城相似, 主要存在着粮食流入的情况,古罗马在向各行省 征收什一税之外,根据需要还有向各行省收购第二什一税。

…………

古罗马帝国的粮食产区还包括亚细亚行省、 阿非利加行省、高卢、西班牙、不列颠和埃及等地。

在《埃及行省——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石》中写道:

​恺撒时期,罗马城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依赖埃及的粮食供应,埃及每个月向罗马提供的粮食能赶得上犹太行省一年上缴的贡赋。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也认为,内战时期,罗马城的生存依赖于非洲,非洲的粮食供应在内战中具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罗马帝国建立后,埃及继续源源不断地向罗马输送财富和粮食,成为罗马帝国的粮仓。

最后附上一份古典作家作品中的谷物播种率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