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部分关键战役战斗(七)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部分关键战役战斗(七)

七、砥平里之战

在此时的东线,邓集团首先面临是围歼已推进到横城以北的南朝鲜军三个师及美军部队,还是进攻“位于横城以西、杨平以东、南汉江以北”作为中线美军作战枢纽的砥平里,这两个战役打击目标的艰难选择。经过数次反复权衡依据十大军事原则,邓华最终决定先行进攻战斗力较弱的李伪军。

1951年2月11日17时,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邓集团及金集团“经过35个小时激战,歼灭南朝鲜军第8师三个团全部及第3、第5师和美军第2师各一部,共1.2万余人,其中俘敌7800余人(内伪军士兵7100人,美军500人)”(48)。

随后邓华决定,由39军119师师长杨国夫统一指挥包括119师在内的六个(115师343团、344团,119师356团、357团,120师第359团、第126师第376团),以“野战方式”打下此时实际上由美军一个加强团(美军步兵团的编制是三千七百余人)防守的砥平里。志愿军参战部队,包括随后参加战斗的两个团(第126师第377团、第378团),共八个团。

此时的志愿军部队已是连续作战四个多月、参加了四次大规模作战,没有得到兵源物资补给和有效休整的疲劳之师。

40军为例,“入朝参战时,部队人数为48357人,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28618人。而第125师,第一次战役参战人数为13231人,到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8149人”49)。

其中,125师所属三个团的参战兵力分别是:

500

【注】此表未统计师直属队的情况,应该就是后两栏的差额。

由此可见,到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参战的各团兵力仅为第一次战役前的1/2到2/3。因此,参加砥平里战斗的每团大约在1500~2000人左右。加上配属部队,志愿军砥平里参战总兵力大约在1.5万人(50)。

砥平里是坐落在三八线中部地区一个小型盆地中的朝鲜小镇,这个山区盆地直径约5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其中地理标高297米的望美山位于南面,西南、西北、北面、东北的制高点分别是248高地、345高地、207高地、212高地(51)。

守军是美军第2师第23团(团长保罗.L.弗里曼上校、3324人),另外加强配置主体由法军“外籍军团”成员组成的法国营(1017人),野战炮兵第37营(18门105毫米榴弹炮、669人),第507炮兵营B连(6门155毫米榴弹炮,178人),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共16门两型高炮、158人),一个坦克中队(21辆M4谢尔曼坦克)及其他勤务分队,兵力合计5719人,即近六千人(52)。

其中的这个法国营,是由法军中的那个“外籍军团”,就是打仗时不戴头盔,“头上只扎一个红色头巾”,总喊着“卡莫洛尼”的一群雇佣兵组成的,辖有1个指挥部连、3个步枪连和3个重武器连,此时还指挥一个南朝鲜连。营长拉尔夫·蒙克莱尔原本是法国的陆军中将(外籍军团监察长),为参加这场战争而自愿将军衔降为陆军中校。

志愿军参战部队,经过1951年2月13日~15日三天两夜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由于在火力、通讯等技术装备方面客观存在“代沟”级上的现实差距,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没能如期打下美军固守的砥平里。志司鉴于“除非我在攻克砥平里的同时,能够击溃并歼灭相当数量的援敌,我军主力能适时进至长湖院里以南地区,才能迫使敌人全线退却,但依现有敌我力量对比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小”53),经“邓指”请示彭总后,部队撤围并有序退出战斗。

在此,我们的战士打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志愿军老战士朱克回忆说:“我军部队有正面的也有迂回的,要是冲锋,一个尖刀排起码有两个辅助排,有主攻的有辅助的。尖刀排的人一上去,前边的人就趴到铁丝网上、趴到枪眼上,哪一个排上去都有几个堵枪眼的,都有几个趴铁丝网的,不趴铁丝网,部队就上不去,不堵枪眼,后边的人都上不来”54)。

此战“志愿军共计伤亡3300余人”55),其中第40军参加进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余人,(其中)359团三营官兵几乎全部伤亡56)。另“据美军统计,志愿军没来得及带走或掩埋的战场遗尸有四千多具。仅法国营和美23团就在阵地前收集掩埋志愿军遗尸4689具,另有被炮火炸碎的尸骸无法详细统计”57)。

“砥平里战斗是朝鲜战争的第三个攻防转折点。砥平里之战标志着志愿军战略进攻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运动战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即将)来临”(58)。

此后,美国人也开始敢于固守孤立的点阵地,不再像此前那样一旦两翼被分割陷入包围后即仓皇撤退,这对美军而言颇具战略意义。战后,美军23团和法国营还因此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优异服役部队嘉奖令”。

个人认为,砥平里战斗失利主要原因在于:

(一)在确实战役进攻目标上的失误

衡量一场战役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实现战役目的。

韩集团在西线进行的艰苦阻击就是为邓集团寻找战机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战场态势转变以扭转战局。而事实上,消灭横城之敌并未能有效调动西线美军东援从而创造新的战机。

韩先楚上将就一直认为,“志愿军的弱点迟早会暴露,但先打砥平里可以扭转战局,使志愿军的弱点可以暴露得晚一些”(59)。而李奇微说得更为直白,“美第二师和南朝鲜第八师的损失,仅仅是中国军队在无关要局的阻击战中的一种孤注一掷。中国军队局部的进展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面的困境得到缓解,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勉强发动的攻势,反而令现在的中国军队更加困难”60)。

(二)敌我两军在技术装备上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

“砥平里美军在一线展开了12个步兵连,平均每个连的正面有500米”,并且每个步兵连的正面还能平均得到防御阵地内八门大口径野炮的火力支援61)。以轻武器为主的志愿军,在即将攻克美军23团G连的西南阵地时留下的遗憾,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在战法上存在着轻敌意识

“用野战方法仓促攻击固守据点之敌”62),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当然,这同当时对敌情的变化没有及时准确的掌握有着密切关系。横城反击战打响后,在李奇微严厉的坚守命令下,原本已经在作撤退准备的美23团,已经在砥平里1.5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建成了一个坚固的环形防御体系并且其炮兵事先就设定好了射击诸元,美军飞机也在不断空运补给。在这里的美军阵地,经过战斗发起前的充分准备,早已不是此前情报所显示的仅仅只有“野战工事”!

徐国夫将军在晚年的回忆中曾自责道,“砥平里的失利,我在处置情况中的轻敌,攻击力量的分散,组织协同不够好,有实施指挥中的责任”(63)。这当然是这位严于律己的老将军从主观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主动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指挥责任。

这并不是在颐指气使地指责我们那些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先辈,而只是从纯军事角度讲点个人看法。

通过此仗,志愿军部队从中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对美国现代战争机器的全面认识。“胜败乃兵家常事”,人民军队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挫折、从这些严酷的教训中,一步步走向发展、成熟与飞跃。

 

经过上述两次作战,从1951年2月17日始,志愿军及人民军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在南起汉江北岸至横城一线、北至三八线地区部署了三道防线,以掩护国内第二番作战部队的开进集结并进行反击准备。

从3月10日起,第一梯队各军逐步向北转移,第二梯队继续进行运动防御,14日晨,我军主动撤离汉城。至31日,中朝联军部队全线转移至三八线以北附近地区。4月15日,新入朝的志愿军第3兵团(陈赓)、第19兵团(杨得志)已分别进至三八线附近地区完成集结,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宋时轮)也重返前线。到21日,志愿军将“联合国军”阻止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遂告结束64)。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毙伤俘敌7.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志愿军伤亡4.2万余人”(6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