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北 “土 潮”,文 艺 复 兴 ?

500

500

近几年,土味文化风靡全网。

除了这些网络流行土味,还有一个地方,早早以味出圈,几乎成了土味的代言人。

对,它就是东北。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东北土味又迎来了新一波出圈。

那么,东北的土到底从何而来呢?

东北“土潮”重回流量高地?

近几年,“土味“文化可谓是非常火爆。土味文化各式各样,但其实大多数都与东北搭上了边。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东北土味成了网络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变成了另一种“潮”

早期东北土味网红的爆火,让东北文化也被打上了“社会”“土潮”的标签。

“战马关公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火遍了网络的社会摇口号,最开始大多在东北摇滚蹦迪青年中流行。

500

跟随音乐重复着动感的动作,偶尔加几个花手,开头还要说几句狠话,送给负心人。

这股东北土味潮流慢慢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还衍生出了“西安摇”“青海摇”。

500

另一土味——喊麦和社会摇一起奠定了东北在短视频时代的形象。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佳人成双对”“抽烟只抽煊赫门,一生只爱一个人”,带感的伴奏加十分押韵的歌词又土又上头。

500

再到最近几年的神曲。

《野狼disco》,塑料粤语加上自带东北文化输出的歌词。

宝石将这首歌采用说唱的方式,加上陈伟霆的加盟,让这首土味神曲火出圈。

500

还有频频登上热搜的东北土味生活。

张同学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呈现抓鱼,扒火坑,赶集等东北农村生活,带着满满的东北“土味元素”着实火了一把。

500

随着短视频走向下沉市场,自带“土潮”元素和喜感元素的东北味儿,正在野蛮生长。

东北到底为什么和“土”绑定在一起?

东北,和“土潮”绑定?

相比于短视频,东北的“土味“作为东北独特的文化,可是早早为人所知。

许多传统土味元素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东北。

比如纹身。

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纹身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欧美米帅。

500

再看看你的东北老哥!大金链子配纹身,再加上凶狠的眼神,就问你怕不怕!

同样是纹身,为何东北老大哥的纹身却看起来比较“土“呢?

500

相信大家从图片中也能发现,相对于外国青年小伙的纹身,东北纹身文化大都是以“社会大哥”为主。

这就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差异。

500

其次,文化断代造成的认知偏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很长一段时间,纹身是作为负面特征被记录下来的,这就导致很多的早期纹身文化和素材没能流传下来。

而欧美国家恰恰相反,纹身在欧美等国家的发展时间更为长久。

这就自然导致了技术、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落差,进而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观感上的差异。

500

说起东北特色,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当属二人转了。

东北二人转最早流行于乡土,直至被搬上春晚的舞台,才渐渐火了起来。

500

二人转的演员大多以农民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

通常有着激情热烈、奔放洒脱的艺术特点,表现农事的生活百态。

的确土,但是这种土,不是老土的土,而是乡土的土,是农村生活特点。

这种艺术形式面向劳动大众,本来就会希望能够看懂的人越多越好。

500

再者,二人转从形式上来说属于曲艺,表现方式就不那么正式,艺术魅力少了很多。

习惯了城市繁华生活的人们,自然觉得这种表演形式自带土味。

从影视作品到小品,再到张馨予戛纳红毯行,红绿大花布也当属东北土味元素之一。

而这经常被人吐槽的红绿大花布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500

建国初期,人们的服装都走简单朴实的路线,颜色也都比较单调。


放眼望去基本都是暗沉的深蓝、墨绿、黑色或者灰色。

500

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觉得这样完全展现不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风貌,希望人们能穿上漂亮的花衣裙。

于是政府提出了“爱国穿花布”的口号,于是,红绿大花布开始流行了起来。

500

再加上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着崇尚吉祥的传统,在红绿大花布上缝制传统吉祥图案就成为了主流。

东北地理位置与首都相近,故深受其影响。

5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穿衣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但东北的不少人仍然穿着红绿大花布。

500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土味元素大都是由东北的草根人民传播开来的。

于是,就有人说东北草根人民丑化了东北文化,才被冠上土味的标签。

东北文化被丑了么?

其实,不是东北草根人们丑化了东北的形象,而是由于文化发展的落差性让人们的审美差异被放大。

东北草根人民只是展示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土文化,而这也是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500

在20世纪初,东北作为重工业的发展之地,其现代化程度在全国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如今看到的东北“土味元素”实际上是那个时代下的流行产物。

而到了8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沿海区域堪称一夜崛起。

其文化发展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快,与世界的接轨。

当然,时尚前卫也成了东南区域文化的标签。

500

同一时段,东北的经济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经济体制转型举步维艰,在文化方面自然也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

这便造成文化的阶段性落差的现象。

500

其次,不同地区宣传的差异性也是形成东北土味印象的重要原因。

比如成都,成都没草根普通人吗?那为什么成都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小资时尚的都市呢?

因为成都人在自我宣传方面更多是展示成都城市的现代化,可以写歌,可以做视频,可以去摄影。

这就让人们对成都的认知便是一个现代化的小资城市。

500

相比之下,东北的宣传远不比其他城市现代化,在宣传东北新文化方面还不够好。

甚至在宣传城市的时候,还在使用几十年前的“沈阳啊我的故乡”。

因此,草根们的“声音很大”,渐渐地加深了东北的“土味”形象。

500

东北关于农村、农民生活的通俗类文化作品能够传播开来也是人民寻根的一种体现。

“无意识集体原型”让大众在文化选择中有潜在的寻根取向。

通俗地说,“无意识集体原型”是指人们对积累了千百年来祖先经验的问题,有着潜在的共同取向。

500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祖先的经验得以遗传。

这些经验在人脑中留下痕迹,作为一种潜在的无意识的精神遗产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用。

这就使大众在文化选择上有着一种潜在的取向, 即对农耕的、村舍的、乡土的文化的一种“寻根”意向。

而在新时代,审美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东北这种文化的矛盾心理也随之而来,有了”东北土味“一说。

500

“土”与“雅”常常被对立起来,但在小印看来,这只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

“土”是不同于“雅”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东北的“土文化”就是东北的特色。

就像许嵩歌里唱到的,“俗的无畏,雅的轻狂”,道一曲雅俗共赏!

各位inker们对东北“土味“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误读与成因:大众认知中东北文化的“土”与“俗”》 李晓妮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 《东北,你咋那么土!》 搜狐网

3.《为什么东北给人一种很土的感觉》  知乎用户  Manchurian毒蛇心的老黄牛

4.《土味,你凭什么火》 凤凰新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