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作为一个烹饪技术,要先点一个前置技术,那就是炼铁

【本文来自《为什么中餐演变出了猛火灶的特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河畔的
  • 炒作为和蒸一样的中国独门烹饪技法,实际本质上还是节约燃料。

    虽然初始时,发明这两样烹饪技法并不是为了节约材料(比如蒸是为了应对“粒食”),可是后来随着大城市的发展,人口大规模击中,越是节省柴薪的烹饪技法,越受欢迎。

    炒古来有之,唐朝刘恂《岭表录异》“蚝肉大者腌为多,小者炒食。”

    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南宋《吴氏中馈录》“肉生法”:“用精肉切细薄片子,入火烧红锅爆炒。”

    可见爆炒技法出现远远早于明清。

    为什么爆炒会在宋朝出现?

    因北宋是中国城市大发展一个高峰,远远胜于前朝。正因为城市发展人口大量集聚,柴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首,自然成了大城市居民必须面对的问题。

    以往的燃料:柴、炭以及其他植物(比如麦秸、芦苇)已经完全不能供给这些大城市的日常柴薪使用。

    唐朝时,大城市已经出现了柴薪不足情况,于是出现公务员“炭补助”,五品以上官员每天供应两斤木炭,在长安的外国人(蕃客)每天最多供应三斤木炭。

    到了宋朝大城市缺燃料的问题更加严重,汴梁城是当时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城市,百姓缺柴十分严重,不惜砍伐桑树、枣树这些经济林木,充当柴火。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每秤木炭卖到了二百文,是宋朝初年的二十倍。 

    仁宗时规定,偷砍别人家桑树 ,四十二尺算一份,满三份就要判死罪。但还是挡不住老百姓砍树,到后来,连祠堂庙宇、帝王陵墓的树木也成了砍伐对象。 

    这种严重缺柴的情况,让北宋大城市燃料从柴转向了石炭(煤)。

    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正是柴荒,让中国人更加深入研究蒸,一口锅上可以摞起数个笼屉,利用水蒸气作为媒介传导热量。

    也是因为柴荒,让烤这种浪费热量的原始烹饪技法几乎出局。

    更是因为柴荒,让炒变成了烹饪主流,代替了炖煮,甚至极端化,出现了更快的爆炒,以及现在的行星发动机。

爆炒作为一个烹饪技术,要先点一个前置技术,那就是炼铁技术:铁锅能承受忽热忽冷(猛火爆炒加水慢炖)而不爆裂,做得很薄而不浪费铁料燃料,能大量出铁而全民推广,可以说是黑科技。

宋朝的炼铁技术的提升,使得铁锅全面推广,炒菜全面开花,脍这一食物方式被冷落。

同时,对茶叶的处理,由蒸青改成炒青,抹茶被淘汰,泡茶登上历史舞台。

有人对脍、抹茶非常崇拜,那是拿落后当先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