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搞新能源,做产业升级
【本文由“Guanchazhe”推荐,来自《石炜:从全周期来看,电动汽车真的更加低碳环保吗?》评论区,标题为Guanchazhe添加】
一、新能源汽车是个大生意
搞好了意味着每年增加2万亿以上的GDP或者100万人以上的就业。
1、按最终减少2亿吨每年的的汽车耗用原油进口,平均价格70美元/桶,大约减少对外支出1万亿人民币。
2、按最终增加每年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每台车20万元,大约每年增加对外出口1万亿人民币。
二、芯片及下游的信息产业是更大的生意
如果国产替代现时进口的三分之一,每年也能增加GDP近1万亿元人民币。
随智能化推进,芯片需求是越来越大的。而且芯片下游的网络、终端、软件、服务增加值更惊人。
三、民航飞机,经济规模小些,但安全意义大。
按波音预计,未来中国每年400+架需求,C919一架6.5亿。全部国产,大约就是2600亿。
但航空航天产业关系到工业时代的军事霸权、军事安全。
四、中美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
1、中国作为有14.5亿人的人力资源超级大国,经济体系必须要追求内部先进、均衡、完整,外部开放、互利、合作。
①要过上美好生活,经济体系必须要足够先进,人均收入足够高。
②要让中国这么多人都过上好生活,经济体系必须要足够均衡,经济总量、结构、时序都要平衡协调。
③要让中国这么多人都安全稳定过上好生活,经济体系必须要足够完整,能应对外部变化冲击。
④ 为世界提供全程、全面的研发、生产、服务。目前中国本体及周边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基础设施、法治条件、管理环境最有优势。
⑤中国自身的体量注定了只能依靠全程、全面的研发、生产、服务来养自己、发展自己、保护自己。中国这么大,长期靠别人养、靠别人发展、靠别人保护是不现实的。
2、美国作为人口3.3亿的帝国,经济战略必定选择内部搞创新,外部搞垄断、控制。
说白了就是:做最赚钱的生意。不让别人做这门生意。赚尽可能多的钱。用赚的钱去买部分自己生产不划算的商品。买商品尽量少付或不付钱。
因为美国人口3.3亿,中国14.5亿,世界80亿。
它的人口基数小,不可能选择研发并生产制造大多数产品这条路,否则就会在中国面前失去竞争优势。只能把有限的人力集中于利润最高、市场最大、扩张最快、链条最长的生意,并垄断、控制。
只能搞研发创新、搞金融服务、搞信息文化。
为了维持对最赚钱的生意的垄断,美国还必须要保留与垄断紧密相关的制造业一芯片和军工,作为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