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拿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 这句话放当下,还完全正确吗?
前几天看建国大业,蒋介石就是这么评价李宗仁和共产党之间的谈判的。作为国关新生,我觉得这话放在当下,是不是并不是那么正确?
所以想问问大家,这句话正确吗,有没有战场上失败,却通过外交人员的努力达到自己目的的例子呢?
“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拿不到”,这句话并不符合历史。随便举个例子,两德统一就不是战场上拿到的或者通过战争能拿到的而是谈判桌上拿到的。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北约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大扩张也不是通过战场或者威胁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冷战后一系列谈判达到的。 还有的东西既不通过战场也不通过谈判拿到。 比如中国在南海取得的地缘优势是靠自己造岛和显示战略威慑能力而达到的,这里虽然也有战争算计的成分,但算计的结果多半是(中美开战)情况不明,而且绝离不开造岛能力。 有些重要的地缘扩张甚至是通过谈判桌捡漏达到,如美国在十九世纪购买阿拉斯加。
总之,国际斗争的胜负因素非常复杂,不是仅仅用战争能力就能分析清楚。 在核威慑长期有效的情况下,现在大国的很多实质性势力范围扩大往往是通过和平竞赛,军事威慑,统一战线等综合手段达到。即使涉及到战争往往也是代理人战争的手段。而小国的很多进展则是通过站队正确和历史关键处抓住机会进行合理外交操作而得到。
具体到近未来最重要的中美竞争,那双方发展军力其实主要目的是以备战而止战。从美国的角度看,他的军队布局和建设都是千方百计避免中国用武力改变地缘现状。而中国这方面则是避免美国自身或者被美国怂恿的其他国家地区主动挑起对中国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以打破中国的大棋局。也就是说,中美两国虽然军事建设上针锋相对,但首先都不是为了在战场上拿到东西,而是为了靠谈判桌或者既非战场又非谈判桌的其他手段搞到东西,同时阻止别人在战场上拿到东西。 自己去战场上拿东西仅仅是备用手段。
总之,阻止别人在战场拿到东西和自己去战场拿到东西,这是两件极为不同的事。当今世界上,哪怕中美都很难做到前一件事,但多数时候可以做到后一件事(也有例外,比如美国没能阻止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