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 有些人,会微笑着抑郁。
策划 / Chris、Nico
撰文 / 隋真、曹明然
编辑 / KY主创们
今天上午,#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登上了热搜。
随着近些年,国内心理科普的发展,大家对“抑郁”这个词都不再陌生。但「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谅,甚至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网络上还出现了许多嘲讽、滥用的情况。
近些年,我国抑郁症就诊率仍然偏低,正是许多人对抑郁症的偏见和不正视所造成的。
今天是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想要在这里向大家呼吁,一起关注了解「抑郁症」:「抑郁症」究竟是什么?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抑郁」?
一起来看看吧。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
而是一种疾病
空虚,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感受不到。每天、一整日、什么感觉也没有(Knightsmith,2015)“,甚至时间久了后,会想不起自己本来对一些事物应该有怎样的反应和感觉,活得好像自己生活的“局外人”。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心境低落,对身边的事物和活动失去兴趣和愉悦感,活动明显减少,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很难集中注意力,不断自责、内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能会有自杀倾向等等。
甚至部分长期抑郁的人与长期对自杀的渴望感相处。刚开始,自杀的念头可能会吓到ta们,但是随着时间过去ta们已对此习以为常,并且学会了在每次很想自杀的时候,试图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Borchard, 2014)。
但是这不代表长期抑郁的人不会快乐。
在某些瞬间、或者一段时间里,ta们会突然感觉一切又“真实”了起来,好像回到了没有抑郁的时候。可一想到短暂的快乐会消失,ta们会更加低落。也有人误以为当自己抑郁时不应该感到开心,于是当ta们觉得心情很好时,反而会愧疚,或者觉得自己的抑郁果然是假装的(Knightsmith,2015)。
有些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ta们会以“乐观”的这层面具来掩盖着自己,这种现象在一些心理学学术讨论中,被称为“微笑抑郁(smiling depression)”。
虽然“微笑抑郁”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它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临床心理学家Rita Labeaune将其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
“微笑抑郁”的风险在于,ta们的抑郁不但很难被身边的人所感知到,有时候就连本人也难以发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当ta们感知到那些“不对的”情绪时,有时会想,“我好像活得不像自己,感到非常空虚,但也没什么不对劲的”,ta们只是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一边,不去处理,继续前行。
有时候,抑郁症的人为了不让身边人过分担心,会假装自己好了起来。而由于身边人也总是盼望抑郁的人情况会变好,于是让人们相信这个假象会很容易。但对抑郁的人们而言,在人前一直保持“正常”的样貌就像活在一场谎言中,感到苦涩而疲倦(Knightsmith,2015)。
还有一些抑郁的人逐渐感到“抑郁”成了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不是患有抑郁,我就是个抑郁的人(I didn't just get depressed. I was a depressed person)。”抑郁已经影响到了ta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ta们生活和行动的中心(Folk-Williams, n.d.)。
长期的抑郁,
还会留下“人格伤疤”
抑郁会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吗?曾有网友写道,当他翻阅过去的日记,看着还没有患上抑郁时自己的所思所想时,他感到那时的自己仿佛是“彻彻底底的另一个人”(Fauxypants, 2015)。
有研究支持了这个说法,认为抑郁发作会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并且这部分改变成为了抑郁再发作的诱因,这种改变被称为“人格伤疤(personality scar)”(Rosenström, 2015)。
伤疤理论的提出是由于人们注意到,比起从没有患过抑郁的人,曾经抑郁发作过的人在将来也更容易再次发作抑郁(Wichers, 2010),就像受过伤留着伤疤的地方,下次也会更容易受伤一样。
比如,抑郁症的首次发作会源于一些比较严重的负面事件(e.g. 失去挚爱);而在这次发作缓解后,患者会因为更温和的事件(e.g. 失去宠物)、甚至在没有社会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复发抑郁。
研究发现,抑郁发作后人们“回避伤害(harm avoidance)”的程度会增加(Rosenström, 2015)。
伤害回避程度较高的人会更神经质、对让人不舒服的刺激反应更激烈。并且即使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中,ta们依然会感到害怕,这种下意识的“感到世界很危险”的感觉不受自己控制。同时,ta们应对外界刺激时也会表现得更消极,更容易感到疲劳,也相对更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研究者认为,之所以伤害回避的程度会上升,是人们患病后的适应性调整(Rosenström, 2015)。
当我们在抑郁的时候,生理和心理状态不佳、应对危险的能力有所下降,于是会自发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来应对外部环境,也会对负面的刺激更加敏感,这些原本是为了更好地自保。但事实上,这种变化反而使得人们更容易抑郁。
以社交为例,抑郁症患者会过分担忧社交时被拒绝带来的痛苦,一方面,痛苦给ta带来的感受会更强烈;另一方面,对痛苦的担心会让心情更糟。于是,ta自发地将自己和他人隔离开。而这种自我隔离带来的孤独感反而加重了抑郁(Steger & Kashdan, 2009)。
那么,长期感到抑郁该怎么办?
1)有时候,药物治疗是必须的。
很多人会担心吃抗抑郁药会导致成瘾,因此抗拒用药。实际上,抗抑郁药并不会让人成瘾。但每个人对于每种精神科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尝试和调整,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药物。
Q1:什么情况下,需要选择药物治疗?
如果你持续的存在植物性症状(vegetative symptoms),应该考虑寻求药物治疗,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患者在生物化学层面上出现了紊乱。
和抑郁障碍有关的植物性症状有:睡眠改变、食欲改变、疲劳感、性欲减退、注意力严重无法集中、记忆显著减退、白天感觉很不好(特别刚醒来的时候)、完全无法产生愉悦感等等。
Q2:用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虽然药物可以帮助消除或减缓植物性症状,但抗抑郁药不是快乐药。它无法让你的空虚与不快乐消失不见。
其次,药物的生效需要时间,一般2~4周起效。很多人没有立刻看到效果,以为药物无效而私自断药。而随意停用药物会增加复发几率。切忌在和医生讨论前就擅自停药,不然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但如果过了6-8周,你依然没有感受到抗抑郁药带来的效果,应该和医生讨论,医生可能会更换药物剂量或种类。
而服药开始后,个体需要的服药时间不同,通常服药6-8周会度过抑郁急性发作期,但这时不能停止继续服药,通常需要继续服药6个月,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用药剂量。如果过程中复发,则恢复用药。
另外,抗抑郁药可能会有副作用,比如刚开始用SSRI时,可能会感到嘴干、恶心、头痛甚至失眠。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会随着时间过去而逐渐好转。如果没有好转,可以告知医生,医生能通过更换药物或改变原有药物剂量等方式降低副作用。
最后要说的是,抑郁症患者因为受到抑郁影响,容易对治疗感到绝望和消极。特别对周期性抑郁症患者来说,反复经历发作会让人沮丧而疲惫(Van Rhoads & Gelenberg, 2005)。但保持对治疗的期待是重要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在治疗中获益,那么治疗的效果也会更好(Rutherford, et al., 2010)。
2)除了向专业人士求助外,也有些日常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抑郁。
你可以写日记。不止记录发生的事件,而是要记录围绕这个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时常会描述自己的思想像是“被困住了(stuck)”,好像头脑结成了一块,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写日记正可以帮助我们同自己的心智(psyche)对话。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察觉自己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当个人主观的想法变成客观的文字呈现在纸上,你就可以去观察它、去改变它、甚至去摧毁它,你可能会发现面对同样的事情,你可以用一种与当时不同的方式去描述,用不一样的感受去应对(Grayson-Mathis, 2002)。
记住自己感受良好的时刻。即使接受了治疗,我们也会有感觉非常糟糕、甚至生不如死的时候。但是,记住自己曾经感受良好的时刻,这样我们会知道抑郁带来的痛苦不会是永恒的,而自己有能力感到快乐。
(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公众号后台回复“快乐”,来看看27个让人感叹「活着真好」的瞬间。)
最后,要对抑郁有合理的期望。和抑郁为伴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反复;而即使经过治疗,我们在将来可能依然会因为一些事感到低落或痛苦。虽然治疗无法彻底消除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更好地和抑郁共存,到那时,可能你会发现抑郁也并非那么可怕。
抑郁确有其事。它是一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并不是一种臆想。如果你感觉到你的症状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可以寻求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如果你身边有人表现出抑郁,即使你难以理解,至少可以学习尊重。看到这里的你,也可以把本文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以上,晚安。
ps.其实ky创始人小姐姐也是一个抑郁症康复者。可以在微博、小红书、b站搜索“钱庄钱笑笑”关注她的个人账号。
今日互动:你是否经历过抑郁情绪呢?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和KY一起为理解尊重发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