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程人来到现代,掌握了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后,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本文由“吃嘛嘛香”推荐,来自《程泰宁:中国建筑找出路,为什么要先反思西方的“现代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终于看到有大家说出我的心声了。不管是现在文艺作品中,还是现实中,提到中式建筑必然是对古代榫卯结构飞檐瓦顶建筑形象的复刻,而当下流行的新中式又是对这种形象的简化和模仿。在我看来,这都是对表面的盲从,实在是太浅薄了。时常畅想,如果是中国古代工程人来到现代掌握了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后,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在这样一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对中国哲学思想和建筑习惯的浅薄认识,可以得出几点。
首先他肯定不会采取模仿古代建筑造型的做法,因为这不符合实用性。
其次,他一定会很喜欢大跨度框架结构,因为这能超越古代建筑材料的性能限制。
再次,他不会常用超高层,只会在少数特定建筑上使用这样的技术,超高层建筑象征意味浓厚,造价昂贵,实用性还低,最终都会被用到高台、塔楼这样的功能类建筑上,不会常用于住人。
榫卯技术不一定会被放弃,但肯定不会直接使用,而是把内含的理论思想用于创造适应现代材料的新工艺,比如装配建筑工艺。
所谓的建筑风格,也许不会从建筑造型上发挥想象,但是会极为考究空间布置,突破传统上的平面,加入竖向空间,构筑立体布局,就像当下兴起的绿色建筑、空中花园。
最后,他一定会很喜欢飞廊,在现代建筑技术下,飞廊的实现不会只存在于古人的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