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建筑还是庭院,都是少数人的,人民在哪里?

【本文来自《程泰宁:中国建筑找出路,为什么要先反思西方的“现代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个还是强调公共建筑,地标建筑。而大部分的建筑是住房和工厂,从我的世界观来说,这才是建筑的底。现在不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化的问题。资源在不停向中心城市集中,乡村和小城镇被抽血(人力资源),现阶段资源在中心城市配置效率更高,不改变这个,其他无从说起,毕竟建筑只是活动的场所,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能催生什么样的建筑和空间。

城市的地价越来越贵,只能越修越高,这里讲什么都是白搭;所以不管你是中国人设计还是外国人设计,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要了解一个时代,就要看老百姓住什么房子,在什么样的地方劳作、生活;从这个角度说,剥离那些所谓的情怀个人性的别墅、酒店、博物馆、公共建筑等;才能真的理解建筑和建筑里面的人民,不然留给后人或者是与这个时代不相符的“艺术品”。

这样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在的建筑研究(亦可能古今中外一直以来均是这样)还是少数人(精英)的情趣和需求的探索;是与“人民视角”相背离的,研究对象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不管建筑还是庭院,都是少数人的,人民在哪里?关心么?这也是“建筑史”里面全是宫殿、官邸、寺庙、豪宅…而不是窝棚、茅房等等。这个问题我觉得才应该反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