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这部电影,已经有几分早年好莱坞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在里面了

郭德纲说过:相声还是先搞笑吧,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万里归途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不搞主旋律那一套,避开了一个最大的雷,已经有几分早年好莱坞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在里面了。

主旋律电影令人反感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而主旋律电影最令人反感的部分恰恰是主旋律的叙事方法,看这种电影你的感觉不像是在看电影,感觉自己在上思政课,但要指出一点,观众反感的不是主旋律的内容,观众只是不想上课而已,不要说主旋律内容,你就算用上课的方式去讲色情和暴力一样能让人昏昏欲睡,你用上课的方式讲任何内容都能让人昏昏欲睡。

你想想,工作了一天,刚刚下班,整个人灰头土脸的,只想好好放松一下,或者是和亲朋好友刚吃完饭,打算一起找点事做,那就去看电影吧,结果你给人来一堂将近2小时的思政课,还是付费上课,你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种片子有没有市场?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永远是商业片,虽然商业片容易不受影评人待见(实际上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受影评人待见的),但大家就是喜欢,因为商业片总是能满足消费市场的观众最紧迫的需要,消费市场的观众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放松和宣泄,需要的是不受打扰的度过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光,大家不需要更多的说教,大家需要的是沉浸在别人给自己编织的一个世界里。

商业片就是这种东西,我给你钱,你给我乐,宾主尽欢,皆大欢喜。控制住自己的控制欲,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老想着去规训,教育,启蒙观众,认清自己服务行业的定位,想办法取悦观众,这是文化产业的首要前提。

因此,要让主旋律招人喜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拍摄商业片的方法来做主旋律,用商业片的叙事方法,商业片的内容结构,商业片的运镜,商业片的宣发,内容可以做主旋律,但切忌说教,一定要以商业为导向,商业化必须是主要矛盾,主旋律只能作为一种佐料。

这种商业化的主旋律作品未必受某些人的欢迎,尤其是某些部门未必会喜欢,他们评判一部电影的标准是以领导的要求而非市场的喜好为准绳的,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影片的好坏与否取决于是否满足那些思政课式的政治要求,而非市场的客观选择,他们对主旋律的认知和理解是高度刻板,严重教条化的,是一种僵化的,以KPI为导向的叙事方法,这也是为啥他们搞出来的主旋律作品并不受欢迎——因为用力过猛,所以总是适得其反。

我们必须承认这么一个基本事实:文化产品的第一属性永远是娱乐,你必须先满足娱乐需要,然后再谈其它方面,满足娱乐需要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上具有门槛性质,你必须跨过去,否则其他方面就算你做出花来也没用,你必须先打开鸡蛋,然后才能做煎蛋卷。

制药的人都知道要给药片裹上糖衣的道理,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人却始终拒绝承认。

先予人娱乐,然后再掺入一点你想要的东西,掺入的量应以不对娱乐性造成干扰为原则,徐徐用力,久久为功,这才是在文化产业里搞主旋律的正确方式,而且主旋律最好不要用直白说教的方式,可以是一些符号化的标签,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模因,最上乘的手段还是用叙事架构本身让人顺其自然得到你想要的结论(这难度极大,效果也最好,但水平不够容易适得其反)。

比如韩国,韩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几乎是一个超级大国,拥有与其纸面国力数据不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韩国人就特别擅长用一些简单的模因符号达到良好的主旋律效果,以美食类节目为例,韩国的美食节目里几乎必有泡菜,不是泡菜的制作过程,就是泡菜的食用镜头,要么就是以泡菜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哪怕这档美食节目的主题并非泡菜,而是其它烹制过程更复杂的菜肴,但韩国节目必然会用相当的篇幅去叙述泡菜的相关内容,必然会给食用泡菜一个特写镜头,这里没有任何的说教,但对国家认同的塑造效果强于任何形式的说教。

道理很简单,泡菜本身是一种具有韩国人民族属性的食品,它是一种身份标签,对这一标签的制作和食用过程进行反复强调,本身就是在凝聚国家认同,但泡菜说穿了又无非是一种食品,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属性,因此对泡菜的强调又巧妙的避开了政治性带来的说教意味,而是通过对社会共识的强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

讲吃讲穿讲玩,不是说教,却胜过一切说教,为什么?因为娱乐是前提,一旦娱乐性失效,门槛迈不过去,你就算内有乾坤又如何?文化产品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饱和市场,观众会用脚投票,不喜欢就不消费,你还能逼人买票不成?

万里归途这片为什么好?好就好在这片子不搞主旋律说教,这片子的主角说是一个外交人员,但在剧情结构中更像是一个孤胆游侠,他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中的政治属性被基本抹除了,而社会性和江湖性被极大强化,你说他是一个外交人员公务员,不如说他是一个社会大哥江湖草莽,但这种属性在电影设定的叙事环境下又是逻辑自洽的,因为军阀混战的大环境下,人命贱如草芥,外交人员这种承平时节能带来安全保障的身份可不如防弹衣好使,毕竟乱飞的子弹不会因为你是外交人员就绕着你走。

带有印章的公函文件形同废纸,因为那些兵痞土匪未必识字,就算识字也未必认账,远不如成捆的美钞好使,而外交辞令和官方套话显然不是说给军爷们听的,你跟他们谈国际法,他们只想笑,甚至笑完了还要给你一枪托,当一个人的官方身份被彻底褪去,来自政治权威提供的庇护消失,此时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就只有个人的胆识和魄力了,以公路片的方式讲述一个主旋律的故事,这才是这片最大的看点。

当然咯,有人肯定会批判这属于个人英雄主义,不符合人民史观,但个人英雄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最喜欢的叙事方法,三国演义里最脍炙人口的桥段永远是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关羽千里走单骑,诸葛亮舌战群儒,从早期说书人话本一直到罗贯中的小说版本,都是把这些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着重处理的,你看有谁去写阵战?为啥?因为群众喜欢这个,喜欢了几千年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又算老几?

当年好莱坞全盛期的时候几乎统治了全世界的银幕,为啥?难道是因为好莱坞宣扬的价值观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吗?是因为美国的文化产品更炫酷,更好玩,更有趣,更娱乐化,更商业化,你大可以连篇累牍的批判美国的文化产品娱乐至死,缺乏内涵和深度,但世人就是更吃这一套,要是没有美国人的推波助澜,欧洲的价值观恐怕达不到今天的传播度,更成不了什么“普世价值”。

实际上一个经常被人所忽略的基本事实是,美国自身原创的价值观少之又少,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大部分其实是来自欧洲的二手货,美国的文化机器本质上是欧洲价值观的传声筒,但为什么美国闹出的动静就是比欧洲要大呢?美国文化产品的受众不仅比欧洲要广,甚至还可以倒灌进欧洲,形成价值观的出口转内销。

比如当年的《第一滴血3》,人家就是能在肌肉猛男酣畅淋漓的枪战中把苏联骂的狗血淋头,还让你大呼过瘾,意犹未尽,还有美国掀起的摇滚乐狂潮,在苏联末期引发了“我要摇滚乐”运动,成为推倒苏联的重要助力,摇滚乐本身没有特定政治属性,但它的娱乐性所凝聚起来的社会意识超越了一切政治宣传,以至于《文明6》里摇滚乐队成了打文化胜利的单位。

这就是娱乐的力量,这就是正确把握了不让政治因素干扰娱乐属性结出的累累硕果。

现在美国人走上了政治挂帅的歪路,文化产品不再以娱乐为根本,政治说教的意味越来越浓,比如COD18,再比如《永恒族》,主旋律式的政治说教严重干扰乃至破坏了文化产品的娱乐属性,美国的文化产品开始变得“不好看”“不好玩”了,在不好看不好玩的情况下,受众就流失了,花费大把功夫掺杂其中的价值观输出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没人爱看样板戏,这是全世界的公理。

万里归途在把娱乐性和商业性进一步做大上还有提升空间,但方向是对的,哪怕以最挑剔的眼光去看,都可以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公路片,它是中国文化产业一次有益的探索,在这个影视产业陷入寒冬的盐碱地时代,这样的探索尤为重要。

附上一个对这片的解读,个人觉得写的挺好。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