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着完美的童年,很多年轻人却迷茫了?
作者丨木马君
今天来讨论一个有点超前的育儿话题。
这些年在欧洲生活,认识了不少同龄的德国人。以前我总觉得他们在蜜罐里长大,有着几乎教科书式的童年:
没有会怒吼打人的父母,没有强调竞争的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就是玩玩玩,学校里功课一点点,各种乐器和运动倒是很丰富。
用网友们的话说,这是easy模式开局的。
写到这里,想起小时候一部很火的美剧《成长的烦恼》。我们这一票八零后,大概没人不希望有那样一对父母——会像朋友一样和你聊天,当你犯错、伤心、沮丧的时候,他们始终站在你这边,永远都认为你是最棒的。
听起来真是太美好了!那些提起原生家庭就恨得牙痒的人,大概都很羡慕电视剧里欧美家庭的育儿方式,总觉得那样长大的孩子,一定就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然而这些年,认识了很多欧洲的歪果仁,越来越了解他们的生活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如果有瓜友关注育儿大V的文章,多少都听过“亲密育儿”和“儿童中心”的教养理论吧。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对抗传统“严格教导”和“家长中心”的一派育儿方式。
在现代的育儿理念中,严格、冷漠的父母会导致孩子在成年后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世纪初,那些踏入心理咨询室的年轻人,几乎都会诉说自己有个不幸的童年,种种心理问题毫不费力地就能和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渐渐地,事情开始不对劲了。
2011年,一名美国心理治疗师Lori Gottlieb在《大西洋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说那些看上去有无可指摘的童年、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倒推一下,其实就是那批在“亲密育儿”和“儿童中心”理念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简直可以称为完美。
摘一段文章中的原话:
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
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掏钱让他们上吉他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不会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
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孩子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
这根本就是那些育儿大V倡导的“专业”父母嘛!作为一个职场妈妈,照顾一个孩子都时常觉得焦头烂额,那些动辄生养三四个,还能做到教科书式完美的父母,简直太难得了。
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看起来确实拥有完美的人生——好的父母、好的教育、好的工作。
但最终,他们还是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上个月看到一则马来西亚华裔艺人在台湾跳楼自杀的新闻。这个人我不了解,背后的原因也没去研究,只是报道中有段话让我看得冷汗直冒:
他在七月时分享,自己从小被当成有天赋的小孩来栽培,却始终未能达到顶峰。在台湾发展20年,家人始终无条件地支持他,无形中累计成压力……
那些拥有完美人生却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年轻人,其实说不上来自己有什么不满,但他们就是不开心。
他们失眠、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总觉得自己不如父母评价的那样优秀和惊人,心里总有一个空洞,焦虑、抑郁、没有方向。
讲真,这样的欧洲青年我认识过很多,包括曾经的年轻的木马爸爸,都表现出一种外界无法解释的迷茫和焦虑。
这种案例这些年越来越多,欧美的育儿界也开始反思,称这个是“过度养育”。包含过度协助(over-assisting)和超敏回应(extreme responsiveness)。
在Lori的文章中提到一名夏令营营长,在说到篮球、T-ball、足球等时,立刻不忘加上一句:“当然都是非竞赛性的,我们绝不鼓励竞赛。”
这感觉,就像《小猪佩奇》里宠物竞赛的那集,明明说好了要评选最棒的宠物,结果每个宠物都得奖了。
说好的竞赛呢?
变成了比赛可以有,但竞争不存在,全部都很棒,全部都有奖。
整个家庭,有时候甚至是学校或机构,都在以孩子的情感为中心,生怕他们有一点点失落。
有的父母,孩子没有入选校队或出演重要角色,他们就会给学校打电话抱怨。
也有父母,只是因为孩子不喜欢校车上的某个同学,就干脆亲自开车送他上学。
我曾听一个在德国的中国妈妈说,因为是华人家庭,她的儿子在上小学前会进行各种方面的测评,比如德语、数学等等。因为他儿子已经会个位数加减法,被告知不能再教他数学了,否则会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我认识的那些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德国人,很多都在这套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爱的教育下长大。他们的父母原本期望养出一个充满自信、积极生活的孩子,最后却有不少人,在成年后表现出了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顾全大局的特质。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进入社会,需要独立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会慢慢发现社会并不按照他们原本以为的那样运行。
他们发现,有时自己的感受也许会被人忽略,自己的意见也许会被更权威的人碾压,他们很容易就陷入了挫败和迷茫。
当父母太希望孩子获得快乐的生活,将快乐作为一个终极目标来追求,孩子反而失去快乐的能力了。
有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
当一个人的信心仅仅是由一味的宽容和赞扬堆积出来,而不是来自于真正的成就,就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事实上,当你剥夺了孩子的挫折感,不让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力量爬起来,他们就不会知道难受和失落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和失败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想到这里,不禁两眼一黑:
严厉要求的权威教育不行,一味夸赞的爱的教育也不行;冷漠忽视不行,无微不至也不行!做父母也太难了吧!
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均衡点,冷静下来思考,那些育儿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些方法论,思来想去,我觉得真正对孩子有用的养育方式,是我们有没有看到真实的他们。
《侏罗纪公园2》里有个片段很有意思:
大晚上的,霸王龙闯入一家人的院子,被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跑去摇醒父母:院子里有恐龙!
然后,父母立即开始了一波争执和讨论:
“问题是你应该给他讲故事的。”
“如果你让他晚饭多吃点,他晚上就不会折腾了。”
“是这个弱智鱼缸的关系,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夜灯!”
看来这对父母看了不少育儿书,教科书式地从外部寻找孩子晚上不睡,“想象”院子里有只霸王龙的心理原因。
只是,他们没有先去确认孩子讲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过去传统的打压磨练式教育,忽略了孩子的感情和个性。但转到另一个极端,无条件地夸赞,害怕孩子受伤,发生任何事情都从外部寻找原因,难道不是另一种对孩子的感情和个性的忽略吗?
两个极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真正“看见”孩子。
想想自己小时候,开心的时候,伤心的时候,自豪的时候,挫折的时候……并不是不能自己消化处理,只是希望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能被人看到——被真实地、完整地看到,没有贬低或过度美化。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完美的,都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育儿方法不科学。带着这种充满遗憾又心有不甘的心情,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发誓要用最科学最有爱的方法培养他。
我们心里坚定地相信:
每个孩子都充满天赋,潜力无穷,只要我们细心呵护,永远耐心,永远赞美,他们就一定会成为育儿书里那样的优秀孩子。
我和很多家长一样,沉迷在这种努力中,但是我又忍不住跳出来劝大家不要用力过猛。
如果用力过猛,我们就会从自己爸妈那一代的“忽略型父母”或者“严苛型父母”,一下子跳到了“一切以孩子马首是瞻”的高响应型过度养育的父母。
目前育儿界流行的主流方法,大多数是借鉴欧美的育儿理论和方法。看看今天欧美人自己的各种心理问题,你就会明白,
没有一种育儿方法是普世的,完美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娃要一天一天养,让咱们用心观察,边走边看,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家娃的育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