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人逃离保险行业,还有人敢抄底保险股吗?

保险行业最近几年的日子不太好过。

中国平安的股价在 2020 年创出 88 元( 前复权价 )的新高后就一路下滑,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不珍惜 80 元的平安,就只能珍惜 70 元的平安了 ”。

两年过去,平安被一路被珍惜到了 40 元。

500

与此同时,卖保险的人也变少了。

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保险销售有 570.7 万人,与 2019 年巅峰时期的 973 万人相比,减少了 402 万人,少了 41% 。( 注: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 570.7 万人 )

保险行业,到底怎么了?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明白保险行业的运作模式。

什么是保险?

消费者花钱购买一份保险,保险公司拿到钱之后进行投资,满足约定条件之后返还或理赔资金给消费者。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

500

财产保险比如车险,发生交通事故可赔;人身保险比如寿险,意外去世可赔;保险公司有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险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保不到,英国歌手汤姆琼斯甚至还给自己的胸毛买过几百万美元的保险。。。

那么,卖这些保险,保险公司的利润来自哪里呢?

可以分成两端看,保险端与投资端。

先说保险端,保险公司有个指标叫综合成本率,用来衡量保险公司赔偿支出与经营费用( 办公场地租金、员工工资、销售佣金等 )占保险销售收入的比例。

以定期寿险产品为例,假设 100 个人买保险,每人交 1 块钱保险费,死亡时赔 10 元。死亡 10 人时,保险公司需要赔付 100 元,不赚钱;死亡 8 人时,保险公司需要赔付 80 元,赚 20 元。

在死亡 8 人的情况下,如果卖这 100 份保险,保险公司产生了 15 元的经营费用,那么最后还剩下 5 元的利润。

跟普通人的直觉不一样的是,保险公司保费的综合成本费率会控制在略高于100%,也就是说在保险端是不赔不赚或是微亏的。

当然,也有低于 100% 的,比如中国平安的财产保险业务,今年上半年的综合成本率是 97.3% 。这意味着在保险端,它每卖 100 元保险,可以赚 2.7 元。

500

另一部分利润,来自于投资端。消费者购买保险时,钱就交给了保险公司,但要等到满足条件才会进行赔付,这中间会有个时间差用于投资。

我们还以寿险为例,买了保险的人不可能刚买完保险之后接二连三的全都马上身故,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所以保险费会在保险公司手中持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保险公司可以拿这笔钱去做很多长期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国内有些高速铁路的路段,就是有保险公司参与投资的。

不乐观的地方是,保险公司这几年,在保险端和投资端都出了问题。

行业下行

衡量保险的渗透率有两个指标,保险深度( 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和保险密度( 保费收入/总人口 )。

据长城证券统计,2019 年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 4.3% 以及 430 美元/人,在全球的排名分别排为第 38 位和第 46 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

500

在过去,许多人往往从这点来说保险还有很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但,全球有几百个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排名其实并不算很靠后。

而且,中国还保留了一定的传统人情社会特征,有升学红包,婚礼红包,新房竣工红包等等,生病了也是找亲友借钱,人与人之间互相给来给去,某种意义上替代了一部分保险需求,比如升学红包这种东西,其实很像是 “ 教育金保险 ”。所以,中国人的保险需求并不如其他国家那么高,所谓的 “ 市场成长空间大 ” 是跟其他国家相对来讲的,实际上可能根本就没那部分看起来美妙的市场空间。

另外,保险主要面向中产阶级,是个可选消费。

疫情后的世界,产生了 “ K 型复苏 ” 这个词。富人没什么影响,歌照唱,舞照跳,奢侈品包成了最佳投资品。

而普通人呢,在中国平安 2022 年半年报里是这样描述的:受疫情持续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减弱,长期保障型产品消费支出放缓。

同时,半年报中提到,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采取了防控措施,保险代理人的线下推销大受影响。

保险代理人在保险的销售渠道中很重要。我国保险业七成保费来自人身险,而人身险保费中六成来自个人代理渠道。

其他几个渠道中,银行渠道要给银行支付较高的佣金,保险公司赚的钱就少了,是次优选择。

电话销售、互联网等渠道,让客户买运费险很简单,但想让客户自己搜索各种更复杂的保险产品、看条款,主动购买其他保险是很难的,还得代理人上门推销。

而近年来,保险代理人这份工作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

2021 年,波士顿咨询公司编写的《 寿险营销十字路口的选择 》报告指出,过去 5 年中国保险代理人的平均月工资为 3500 元,仅为社会平均工资的 78% 。

同期,受益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快递员、外卖等工作岗位的工资有不少增长。

于是,就出现了 400 万保险代理人离开保险业的一幕。

外有消费者需求降低、内有保险代理人队伍变动,我国保险业近年的保费收入增速逐渐降低,2021 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500

而在投资端,现在降息的大环境对保险业也不友好。

目前,中国 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 2.71%,相较 2018 年的高点 3.97%,下降了 1.26% 。

500

图源:通联数据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组织编写的《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2) 》,保险公司的投资中有 56.23% 投向固定收益类产品( 比如国债 ),利率下行导致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下降。 

你经常在保险广告中看到的什么 “ 高利率保单马上就要下架了,欲购从速 ” 就是这个道理。保险公司自己的投资收益率在下滑,以前卖的高利率保单卖一份亏一份。

另外,保险公司有 23.12% 的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 ( 含股票、长期股权投资、股票及混合型基金、权益及混合类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 )。

在 A 股不景气,甚至可能要进行 3000 点保卫战的当下,这部分投资的收益也会下降。

500

此外,保险的投资还与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关联,地产公司可以提供高收益率的债,甚至许多保险公司还直接持有地产公司的股权。

比如中国平安,被称为 “ 中国最大的隐形地主 ”。

2021 年,房企华夏幸福暴雷,平安集团计提了 432 亿元( 159 亿元的股权投资,273 亿元的债权投资 )的减值准备,导致全年利润骤降三成。

中国平安同时也持有碧桂园、旭辉地产、中国金茂、朗诗集团等多家上市房企的股权。

据证券时报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其他保险公司也都在降低对地产行业的配置:中国人寿减持万科、招商蛇口;泰康人寿减持保利发展、阳光城;和谐健康减持金融街;君康人寿减持首开股份。

在地产行业的下行期,保险行业很难独善其身。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似乎都不是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金融环境不好,投资不好赚钱,人们口袋里钱少,也都会优先用于生活,不会规划太远的未来去买保险。

目前,保险代理人的工资有了企稳回升。

比如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的保险代理人月收入达到 7957 元,比 2021 年上半年的 5889 元涨了 35% 。

500

这似乎透露着一丝暖意,但,居民的投保需求何时改善、利率何时上行、股市与地产行业何时企稳,只有时间自己知道答案。

在冰山面前,火苗虽有一丝温暖,但显得是如此渺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