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全职考公?

文:蔡垒磊

有人在昨天的文章底下问:行测训练的做题能力,如果不用来考体制,还有什么用处?

问得好,答案是没有用处。

虽然我一直说“普通人的最好出路是考取一线或沿海的公务员”,但我从来没有说过为考取而做的努力,在获得这张门票以外还有其他用处。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难道考察的不是成为公务员的能力?既然是能力,得分高不就代表能力强,为什么没有用呢?

那我问你,义务教育除了最基础的那些,你还用上了什么,三角函数你用了吗?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用了吗?知道细胞壁和细胞质能为你创造价值吗?

教育和考试,是社会拿来分流人群的,让不同“级别”的人去做不同级别的工作。一级一级过门槛,选拔出一些“好的概率更大”的人,进入到更高层的地方,未来去做含金量更高的事情;没过的就直接进入社会,按照你当下的学历,让社会直接给你定个“你这人的综合能力属于哪个级别”的性,就做相应等级的工作。

都说学历≠能力,但这却恰恰是学历教育的初衷之一。

公务员考试也是一样,大家都想进,那总得有个筛选的方式,于是有人就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题来考考大家。听起来很有道理,有逻辑题,有资料分析题,有言语理解题,还有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题,挺像那么回事儿,似乎真的能代表一些思维和工作能力,其实它就是个单纯的筛选器的作用,跟工作能力的相关性不大,只能说明如果你能考上,至少你不傻,但工作做得好坏是另一回事,那些做题技巧也完全帮不上忙。

所以我昨天在评论区补充了一句,叫“我不建议你脱工脱产去考公”。因为你为考公而做的所有努力,只对“考取体制”这件事有用,如果你最终都没考上,那么这些不能对未来的任何事形成积累效应——你出门要饭还能增长点社会阅历。

考公,是普通人的一个进阶选择。进阶选择的意思就是你首先要有一个基础选择来保底。那些脱工脱产全力复习的,十有八九都是逃避工作,如果手上没有存款还啃父母的,就更是废人一个,就算最终运气好考上,也是没有责任意识的废人。

每个人都有义务安排好自己的事,考公刷题是一件在考试之外如此没有积累意义的事,这就代表如果你脱工脱产,一旦一年两年3次5次落榜,你就会陷入非常纠结的“该继续还是该放弃”的内耗之中,你的考试压力会非常大,这会直接影响你的临场发挥,而临场发挥不好的再一次失利,会让你下一次的心态变得更差。

这就是全职考公看似在为目标全力以赴,实则对人生不负责任的陷阱。

一线和沿海公务员,是多数人更好的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昨天有个事业单位的问我,说要不要试试,我说为什么不试呢?现在让你选个副业你还不知道做什么呢,而这么明显的升级路径摆着,你闲着也是闲着,没考上又不损失,接着考,考到不能考为止呗,保底事业单位已经有了啊。

人都是要有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实力的。

有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在德扑、牌九、梭哈等游戏中,越有钱的人越容易把其他人的钱吸干。

因为有钱、有安全感,所以能用理性按照概率做风险动作。相反,安全感不足的人没有筹码做风险动作,哪怕概率有利于自己也不敢——这就是概率游戏的大忌。

人生就是这样的概率游戏。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