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郭德纲 - 基本功问题

前面的小文里有几位的评论,又引出了我的一些对老郭一直存在的看法。写出来请方家指正。

说学逗唱的基本功。纯粹从听众的角度来说,一个老相声迷的感受来说。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但是说是根本。一般的说的节目老郭完全没问题。但是早期他刚刚成名的时候,可能是剧场录音吧,底下的环境嘈杂,等等的吧。老郭说话有许多的话佐料,口头语。比如“是吧”,“啊”。这些其实是他早期经常犯的一个毛病。不知道是不是台词不是很固定,发挥成分过多。他要起承转合。但是这个毛病,长听相声的就能发现。

您要是听侯宝林的相声,会发现那里面一个口头语儿都没有,一句废话都没有。跟话剧一样的干净利索。可是你要是听马三立,刘宝瑞,甚至张寿臣的相声,会发现他们有一些话佐料,有一些话会重复几遍说 - 这也不是影响艺术的口头语,反而是他们的风格。就是那种市井的拉家常的风格。而据天津台的一个节目透露,马三立的相声中的有些重复的话语都是台词的一部分。就是他刻意的使你听起来好像在碎嘴唠叨,但是那其实是他在塑造人物。

老郭早期的节目录音就有些没必要的口头语。在他播讲评书的时候也有。但是后来,出名之后他就好了许多了。

另外,老郭同志的灌口活吧。给人的感觉总是他气口儿不对。节奏感出不来。听过他的报菜名儿,不成。太“赶赶落落”,有的时候他有点“念状子”的感觉,这个可能跟从小的训练有关系,当然也许那版录音不好吧。《报菜名》这个活少马爷的灌口,还有李伯祥的灌口都是非常厉害的。就是你能听出韵律来。其他,很少听老郭的灌口,就不评论了。

关于唱,这一块,基本老相声迷都能听出来老郭那永恒的评剧味的大鼓,京剧,等等吧。他嗓子好但是感觉气口不是很会驾驭。这个往往在他拔高音儿的时候能够掩盖,可是在低音部分就明显感觉到了“惊险”。

比如学鼓曲的节目,有一个《拆唱八角鼓-戏叔别兄》,就是老郭,高峰,于谦一块表演的那一版。里面高峰明显的唱的韵调不好,老郭却是有点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感觉。而于谦老师真的是很令人惊喜。他的气口儿,调门儿特别好。尤其是“单弦”这种形式,有好多的起承转合,但是还就是没有卖“高音”的啃节儿。所以最好听的是于谦的唱。这个节目要是在天津说,于谦老师能得满堂彩,郭高二位不被喝倒好儿就烧高香了。

还有吧,即使飙高音,老郭明显的评剧,梆子的底子深厚,所以“叫小番”谁也没他厉害。但是那种平缓的叙事的演唱,就不是他的长项了。可是,据某日电台里一个老听众说,老郭学京剧“麒派”非常有特色。有时间倒要找来听听了。

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些节目都是老郭的叙述形的节目,“我”系列,“你”系列都不错。其实他拆洗的两个传统段子也很好,分别是《夜行记》,《开粥厂》。后来他好像很少说了。而且有一段时间,老郭的相声题材基本进入“屎尿屁”系列。还有“于谦家属”系列。这些给人的感觉就跟脱口秀一样,现场肯定特抓人。但是能不能在电台反复播放这就另说着了。

指出了老郭的这些问题之后呢,不得不说。在他这个年龄说学逗唱掌握到这个程度,“上炕”能说相声,“下炕”能拿起其他的曲艺形式,八大棍也说的。京评梆也唱的。在当今相声界,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吧。总希望老郭名利双收之后也能有经典的段子或者人物能够流传下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