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胜败论英雄,没有借口

【本文来自《赵括——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个论点不由的让我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很早就有一些牛人为赵括翻过案了。

我虽然显然决然不能同意“赵括是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这论断,但赵括也并不是人人可嘲讽的无能之辈,这是肯定的。

战争就是胜败论英雄,没有借口。一切的偶然或必然,都将归结到统帅的预判和能力。如果赵括手中的最大惨败结果能把他带到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宝座上,那人类早就在战神的带领下灭亡了。两军相持兵力相差无几,王龁带兵他预估能胜,换白起就全军覆没,这最少已经说明他的能力远在白起之下。

再大致看了一下你的梳理,推论我也是不能同意的。

“是将全军作为诱饵置于中心,在预设防御阵地支持下给敌方以重创,外援仅作为迫使敌兵必须持续进攻的手段。长平之战就是准备以全军覆灭为代价先给秦军以重大杀伤,而后在邯郸保卫战中做好更充分准备,再次将全军收缩于一个点的邯郸城内。最终在获取外援情况下反败为胜。”

如果赵括真有这种离奇的想法,不知道之前是怎么能成名的。

1,长平之战赵45万战败尽坑,对赵国可以算精壮尽去,邯郸只剩十来万老弱,而秦国还有战国第一战神白起和一半的精锐。如果不是白起面对空门被迫缓手一步,赵国等不到几年后组织援军,就得当下直接灭了。灭国之祸摆在面前,能叫赵括实现了预设的全军覆没?

2,打不赢,还可以保存有生力量缩小都城防御圈,还可以割让议和或者割让求援,长平输了以后就是献城求和。次一点的办法多的是,谁说非要全军自杀搞兑子才能保国?

兑子交换比再高,最后你弱你兑个精光,别人余部就通吃棋盘全赢。何况别人剩的是战神。

3,在战国时代,如果单方面对阵秦军就把自己全赔进去,灭国是迟早的,不是被秦灭就是被其他灭。

4,就算单论兑子的效率,赵45万,秦60万,最后赵全军覆没,秦军是白起利用地利,强行打围歼攻势,所以秦军阵亡20万,秦军也远没有达到十则围之的兵力优势程度,更没有达到可以围而尽坑的程度。长平是赵军大败仗无疑。

单方面情报编制课韩赵联军四十五万是有记载的,秦军六十万是怎么出来的?

整个长平之战,史记确切的说赵国折损了45万(秦前后斩虏45万),记赵括出击领兵40万左右,兵败尽降,但是赵括领兵的这40万阵亡和投降比例多少没说,其他的5万是其他阵地斩虏。并不是原楼主所说的赵括只阵亡了5万,去对比秦军的总阵亡。

赵国长平总折损45万,这一说法是秦军的军功统计,秦国军功是不可能冒领的,并不是出自赵国口径。秦国把这45万前后斩虏并尽坑以后,(坑杀是活埋还是斩杀以后埋掉?应是斩杀后埋,因为要割耳计军功。并且诈而尽坑,很多说法是使诈蒙住降卒的眼睛后杀掉。既然使诈,必然是突然杀掉,活埋还得先挖很多万人坑,肯定激起几十万降卒反抗。且根据尸骸考古记录,也是先杀后埋。)只留240个年幼的回去报信散布恐惧。

而秦国自认是秦军死伤一半,秦兵力四五十万,两军可以算相差无几。秦国兵力的估计有几方面,其一,秦国国力人口占优,一直是打攻势作战,要克服顽据山川之险的赵军,两军长期对峙,除去将帅能力和军队能力强弱区别,兵力也不可能更少。其二,秦国要留一部分军力盯防其他各国,而赵国弱势,各国需要联合齐力抗秦互相救援,所以赵驻防盯各国的兵力可以减少,并且由于赵是保卫邯郸屏障之战,必须倾尽全力,所以45万是压上全国老本。其三,秦国灭楚,发动全国兵力得60万,这还是国力增长后的兵力。所以长平对峙时应不会高于这个数,也不应低于赵军的数。

后来秦军利用地利围困赵括以后,围困需要兵力有较大优势,秦军显然单薄,为了避免赵军突围救援才又临时征发15岁以上的兵力用来阻断援军。总兵力可达60万左右。所以秦军的伤亡在20-25万左右,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为什么秦军伤亡也大呢?因为秦军是打攻势围歼战,需要非常多的穿插和阻断,首先攻取赵军占据地利优势的大本营大粮山、韩王山并阻断隔绝,并且为了引诱赵括主力,使用了诱饵军,这部分秦军被猛攻伤亡很重。而真正围住赵括的秦军主力,一直是困绝战术,围而少战,歼灭突围。

所以,我倾向于:赵军周边营地阵亡5万,赵括主力断粮46天,主力阵亡困绝饿毙自残杀等20万,剩余的20万全部投降被坑杀。

赵国精壮尽失,但是后方肯定剩有老弱用来驻防都城,全国各地再刮地三尺征兵肯定还能再有点。

所以,为什么白起认为必须一鼓作气拿下邯郸,因为长平战败的当下,邯郸已经吓得神魂俱丧,也来不及整顿再刮地征兵,并且,两年后,不仅赵国可以缓过来再全国征集一批固守,周边的各国肯定也会调兵数十万来援,防止秦国吞下邯郸坐大,而秦国本身已经只剩一半精锐,国库空虚,还是远征。

不是赵国有什么秘密战略,只不过是秦王错失绝佳良机。

风继续吹25688

如果结合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一起看,那就有意思了!秦国比赵强很多,死守肯定灭国,如果秦国真的消灭了赵国45万兵,那赵国应该没有战力了,基本还是等着灭国,因为全国兵力都让秦消灭了,但奇怪的是邯郸之战赵国又有兵力了,而且还大胜了秦国,两战没隔多长时间,现生也来不急吧?应该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更强了,赵国更弱了才对啊?所以两场战争合起来看,就有意思了,非常有可能长平之战是一个消耗战,说不上谁赢了,双方都消耗很大,但绝没有消灭45万,所有兵力都没了,还打什么邯郸之战?从两次战争最后是秦国打不动了这一点说,也很能说明这两战其实是秦国实力下降了,或者是两国都打不动了,最后秦国要30年才能缓过来,要不然秦国肯定是想消灭赵国的,因为30年,万一赵国出个明君,这个变数是很可能的,所以肯定秦王想消灭赵国,但是没那个力量了!所以从战略上和结果上来说,应该赵国从这两次战争占到了便宜,本来是死棋,最后成了活棋了!当然再最后是秦国又出了个明君,这就是运气问题了,秦赵两国都换君主了,这也就另说了!

我看评论都反对作者,但还是希望大家能把两次战争结合起来看,如果把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合在起看(因为两次战争真没隔多久)最后应该是赵国赢了,本来都要灭国了,但最后把秦国弄的无力再战,缓了30年,这不算是胜利吗?

08-18 16:50

我无语。什么赵就死棋了。

兵力相差无几,给你45万活生生的精壮对阵别人60万左右,秦远道,而赵近。双方都国力吃紧,无非是赵弱一些,供应更吃力些。略有弱势又不是一定会败得精光。如果将帅能力卓越,利用山川地利打个胜仗也不是没可能,秦国劳师远征又不是必然胜利。

就算韩国献上党赵不接收,那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得上党,则邯郸被壮大的秦军直接逼近虎视眈眈。现在赵国白得一大块山川屏障和韩国上党人力的防御阵地,居然看成死棋?

赵国在政治上就犯傻自己把联合抗秦的事拖黄了,然后军事上又过于失败。并不是说军事不能求战,时间久了双方其实都会求战,大家都拖不起,空耗国力最后只能便宜了其他国。只不过军事的求战,必须保证不能是这样的冒进,一把就没。

长平战败之后,那是赵国政治外交挽狂澜于即倒好吗?本来是白起长驱灭国的,是战场以外的政治外交缓解了赵国的结局。如果赵国长平不败,或者小败,难道不一样可以政治外交苟一苟,军事力量保住还可能东山再起?

后面是秦国君臣不同心,白起痛失战机后拒不领兵且身死,造成秦国无力继续灭赵。战国并不是只考虑1对1博弈,还要考虑周边的军事干预,这才是白起不领兵的根本原因。赵国从一争天下到苟且偷安,这能叫军事失败是赵国的胜利?

guan_16170751841031他这个前提就是错的,不可能还剩40万人赵括就亲自带兵冲锋然后战死。根据白起提出的秦军伤亡数字,长平之战秦军伤亡三十万多一点,以当时的医疗水平,重伤者大多数是救不回来的,轻伤也会死不少,所以秦军最终死亡二十多万。赵军在赵括指挥后,多数时候是进攻方,伤亡很可能超过三十万。战场广阔,最后阶段难以聚集,所以赵括指挥突围时,身边并不是剩余的所有部队,只是一小部分,可能只有一两万人,所以突围都难以完成。赵军伤亡三十余万,无伤被俘的只有几万人,白起把被俘的和尸体共四十万左右全部埋了,并不是活埋了四十万人。 邯郸在华北平原上,距离秦国很远,秦军进攻邯郸,运输线长达千里,北面是赵国在山西的国土,南面是韩魏楚,非常容易被攻击。邯郸在华北平原,燕、齐、魏相距都不远,支援物资兵力都不难,除非趁邯郸空虚时奇袭极短时间内拿下,否则就非常难打,需要大量兵力攻城和维持后勤运输线。长平之战后,邯郸再征调几万兵力是不难的,守几个月没问题,所以不打是对的,应该趁机蚕食赵国秦赵边境地区土地,如果不打邯郸,有可能拿下整个山西。 秦国强攻邯郸,围困旷日持久却无法攻克,疲惫之下被联军击败,这段时间死亡又至少十万以上,国内积蓄也差不多耗尽,造成之后一代人的时间无力打大战役。长平之战及之后的邯郸之战,是典型的消耗战,最终两败俱伤。08-19 08:55

这个战死投降比例肯定也有问题,因为白起明确的说自己诈而尽坑数十万人,那这几十万就肯定不是战死的。赵括领兵40万,战且断粮46天困绝,按照秦军的伤亡来估算,赵括部战死也得有十几万,可能会少于秦军,因为秦军是主攻方,赵军外面的阵地都是地利主守方,秦军的主要伤亡是拔掉外围的据点,以及诱饵,并没有强攻围困中心的赵括部,而是困绝饿死赵军尽可能减少自己战损。赵括突围死后投降的残部起码也得是二十万以上,才能符合白起的话。这二十万以上的降卒是被使诈杀掉的。如果是战死三十万坑杀几万,那战死再多白起也不会愧疚,古代只忌讳杀降。杀降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大程度是霍去病要处理的问题。

另外,你说不继续攻邯郸是对的,那你又站在白起的对立面跟秦王同频了,难怪白起气的宁愿身死也不挂帅,战神真不是人人能当的。上党郡本身就是秦赵的边境、邯郸的屏障,上党丢了,邯郸就在眼前。否则赵为什么要倾国之力防守上党?灭国战机转瞬即逝。长平之败举世震慑,当时绝对没有任何国家敢于援助。两年后就敢几十万外援。

上党郡于赵国就是一块烫手山芋。因为本身上党郡就是赵韩边境,如果韩国献给秦国等于邯郸屏障尽失,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兵临邯郸外围。赵国必须接手上党的防务,哪怕引起跟秦国的兵争也必须接。兵争好歹还能争一争,毕竟这么大一块山川纵深在赵国手里,不接上党等于不战而败兵临城下。但万万没想到,一争就把老本输光。还不如等秦国轻松拿走上党兵临邯郸外呢,好歹邯郸最后的前线还有45万大军。大不了直接打邯郸保卫战。长平绝对是战略大失败。没得洗。

在白起看来,长平当下放弃攻邯郸,就意味着很长时期都不要想灭赵这件事,因为赵毕竟是当时仅次的大国,周边还会来援。秦国战略就要掉头看其他方向,比如灭韩。结果秦王还是想不通的样子,战机已经逝去偏偏要强攻邯郸,怎么不败?败了又跟白起犟,最后自毁宝剑。最后这段堪称昏聩,白起死后,秦国空虚又无能人,再无大建树,连韩国都灭不了。历史风水轮流转。等王翦李牧都成长起来,幸好秦王换了始皇帝,变成李牧被赵王弄死。在认错这点上始皇帝比昭襄王好多了(他祖爷爷,怪孝文3天庄襄加起来没3年,连异人的事都被我自动省了=.=)嬴政没听王翦的话灭楚失败,亲自去跟王翦道歉然后给了60万灭楚。昭襄王没听白起的话失败,是把病退的白起逼死。

也可能是始皇帝吸取了昭襄王的教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