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顺带科普一下《TOP GUN2》中的军事元素(上)

由于国内疫情导致电影业停摆,原本能在国内上映的 Top Gun 2 被取消,作为本年度最火的军事题材的影片来说,没法观影的确很难受。好在拜最近流媒体上 TG2 的发布,相关资源也开始多了起来,至少能在家里补一下没到院线看的遗憾。

我从来不是什么影评人,所以我也不对电影本身的情节做评价,作为商业片爽才是第一要考虑的内容,而作为军迷圈,尤其是对于我们军机飞行圈来说,几乎是以放大镜般的姿态对电影中每一个军事元素一帧一帧的在分析,JQVFG 的同仁们还组织了一次集体在线观影,对影片进行了集体点评,并接合现实进行了许多讲解。以下我们就接着这部电影,来讲解或吐槽一下影片中与军事有关的内容。顺带带一些新人了解一下影片背后的军事知识,让你能更好的看懂这部在空战影片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

点击下一页后存在严重剧透,注意,如不想影响自己的观影体验,请观影后再阅读本文。

创作注明:本文原创并首发于观网风闻和 B 站个人专栏,图片来源于电影本身和相关教材。转载请注明作者。

500

封面


影片的片头显然是模仿了 Top Gun 1 的剪辑手法还有相似的偏黄色的滤镜,某种程度的致敬,当时 TG1 这一段几乎成为了许多现代空战影片的最经典镜头,也成为了描述弹射型航母运作在当时的最佳教学片段,里面有许多元素可以让军迷直呼过瘾。未来我国国产的弹射型航母“福建舰”服役之后,这样的场面也将会出现在我们自己的航母上。

500

航母弹射的经典剪辑角度,正好描写了弹射型航母飞机起飞的三个最重要的装置:战斗机前起落架放下的弹射牵引杆(Launch Bar)和弹射器上的往复车(Shuttle),这两个装置在弹射启动前负责将飞机固定在弹射器并绷紧,往复车还在弹射器启动后负责拉动飞机向前加速。限位杆(Holdback)是一种物理的拉断装置,用来拉住飞机,保证在弹射前飞机即便在最大推力的状态上都不会从弹射器上提前冲出去造成事故,当弹射器启动的时候,弹射器向前的拉力和飞机推力叠加的力量可以正好将这根杆子的头部拉断,从而释放飞机。这种限位杆早期是一次性的真正的物理拉断,后来改成了一种可重复多次使用的结构。

500

限位杆完整的就是长这个样子的,限位杆的 T 型尾部可以卡入弹射器导轨的滑槽中,保证飞机进入弹射器的方向没有较大的偏差。

500

这个舱室被叫做集成式弹射器控制站(Integrated Catapult Control Station),是一个半埋在甲板下的空间,平时不用的时候,这个舱室会被收回到甲板下面,使用时则会提上来。在美制超级航母(SC)上有两个控制室,一个在前面,被形象的称为“泡泡”(Bubble),另一个在左舷中部,分别控制艏部一号和二号弹射器,以及舯部三号和四号弹射器。

500

“泡泡”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收到航母甲板下方,以降低对甲板可用面积的占用。

500

一些较早期的 SC 上,还没有这个装置,弹射器通常是由这类遥控控制器进行操作的。

500

网传的这张 J-15 弹射测试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我国的陆地模拟装置上也存在有 ICCS,可以想象“福建舰”肯定也有同样的配置。

500

在航母降落时,面朝飞机举着一个电话和扳机型控制器的“白色马甲”叫做 LSO,即降落指挥官,或者叫做着舰引导官。通常 LSO 都由经验丰富的休班飞行员担任,相关介绍在观网军工组的新闻中应该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他们手里的扳机控制器主要用于控制航母助降灯上的信号装置,如果 LSO 发现飞机偏离降落航道并危急安全时,将会利用它来控制助降装置上的告警灯并示意飞行员放弃降落重新复飞。在我国的“辽宁舰”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到我国的 LSO 几乎与美军的一模一样。

关于航母上许多彩色马甲的相关介绍观网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赘述。

500

与陆地降落不同的时,通常情况下舰载机是不允许使用主起落架灯的,这是为了防止干扰舰上人员的观察。电影中这个镜头起落架位置的红灯是“虫子”的攻角指示灯,用来给 LSO 判断当前降落的飞机是否保持了正确的攻角,只有攻角正确时(在“虫子”上是 8.1 度),飞机的尾钩才能顺利勾住阻拦索。

整个影片开场这一部分显然是在航母上的实际拍摄,而不是绿幕拍摄,所以真实感直接拉满,配上 Danger Zone 这首经典 BGM,情怀满分。 由于前作 TG1 实在太经典了,因此在 TG2 大量镜头几乎都有意无意模仿了许多 TG1 的名场面,至少情怀上是做足了功夫。

好了,我们来到正片。

500

开始阿汤哥测试的“暗星”高超声速飞机显然是虚构的,不过这里吐槽一下网络上流传的这个版本的翻译,Information Alpha 是飞行计划中与天气气象有关的信息缩写,这里显然被翻译无视了。

500

哼……画面挺美,但 9.5 马赫能转这么个弯?这得多大的过载谁给算算?美利坚超人啊……这显然不可能……至于之后 10 马赫跳伞这东西吧,影片回避了具体怎么跳伞的,估计导演也认为这不好处理,干脆用剪辑手法给糊弄过去了,也是一种拍摄手段吧。

500

小细节,在美国海军,Captain 是船长和上校军衔的意思。而在陆军则对应的是上尉,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点字幕组倒没搞错。

500

这里给剧情设置的目标是炸掉一个敌国的核武器工厂,并说明了该工厂被 GPS 干扰机所保护,这限制了使用 GPS/INS 这样的惯性制导武器,比如 JDAM 和巡航导弹。这实际是创造了一个只能使用 LGB(激光制导)炸弹攻击的条件,这条件也用来回避掉为啥不使用舰队携带的 F-35 隐身战斗机来执行这个任务,由于目标深入地下,需要钻地炸弹,海军最合适的武器就只有 GBU-24 炸弹了,这样一来 F-35 的弹仓没有足够的长度去装载 GBU-24,因此只能“被迫”使用 F/A-18“塑料虫”,小小的黑了一把“肥电”。

500

GBU-24 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的 2000 磅钻地版本(DCS World)

不过从军事角度而言,防御方居然没有注意到那个被主角们利用的峡谷并且布设至少一套用于低空补盲的雷达或哪怕一些高射炮的话,这个任务就直接无解了。所以敌人必须得一定程度“降智”才能让剧情往前推进。这点《空天猎》那个躲开山谷中补盲雷达扫描间隔的逻辑稍微更合理些(虽然其他部分更“降智”)。

在这里还可以看出,防御方用于防御的除了机场值班的战斗机外,只有老式的 S-125“涅瓦河”防空导弹(北约编号 SA-3)。这比《空天猎》的 SA-6 更老,射程更短,抗干扰能力更差。作为一个拥有五代机的防御方居然还在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式苏制防空导弹,这配备显然有点离谱了,属于为了让剧情推进而强行限制反派的能力。

另外,影片中也没有出现 SA-3 配套的 P-19 搜索雷达和 SNR-125 制导跟踪雷达,只有大量的发射架,略显得较为奇怪。作为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必须要有相应制导雷达照射目标以提供目标位置信息才能让导弹命中目标,而电影中的 SA-3 的反应速度和表现简直就像便携式防空武器系统一样举起来就能打效率非常高,而且还实现了现实中不存在的多目标攻击能力。

500

SA-3 防空导弹和其配套的雷达系统(DCS World)

布置完了任务,电影来到训练部分,阿汤哥要训练一帮“精英”飞行员去当敢死队执行这项“自杀”任务,这里一部分可以看做是 Top Gun 电影最贴近名字的地方,Top Gun,实际被叫做海军战斗武器训练学校(Navy Strike Fighter Tactics Instructor program),起源就不介绍了,很多地方都能查到。是为了训练一名正式飞行员提高空战能力的专门机构,当时为了避免飞行员过于依赖导弹,Top Gun 设计了许多近距离空战场景的相关训练,其中最基本的被叫做基础战斗机动训练(BFM - Basic Fighter Maneuvser)。与之对应的还有空战机动训练(ACM - Air Combat Maneuvering)。字幕组在这里显然不了解相关的用词,翻译是错误的。

500

BFM 的基本项目就是练习机炮狗斗,不使用导弹,通常 BFM 都是 1v1 状态下进行的。而电影中表现的则是教官与两名学员之间的 1v2 空战,在多机训练中,练习的则是两架学员机相互配合的能力,他们必须在没有战损的情况下消灭掉假想敌,被假想敌击落任何一架飞机都算输。这个训练的在一开始需要长机和僚机相互进行目视观察来及时发现来袭的敌机,

与一般认知不同的是,战斗机的敌我识别系统并不能非常准确的识别敌机信息,往往在一些条件限制下实战中依旧会碰到大量需要近距离目视识别的情况。因此在 BFM 训练中,为了假定机炮等近距离格斗的场景,在敌机和友机交汇前是不允许本方飞机做回避机动,除非提前发现了目标。这用来模拟对未知目标的查证识别时近距离遭遇敌对挑战的情况。当敌我双方近距离交会后,发出“Fight's On”(交战开始),然后才能开始模拟空战。

在台词中还提到了 Hard Deck,直译就是甲板高度,这个词是“训练限制高度”的意思,在训练中一般用于表示空战练习的安全高度或者是虚拟地面,低于这个高度的飞机会被算作撞地阵亡,同时当前的空战也将会被中止。这是一种安全措施。而在实战中这个词的意思则变成了最低飞行高度,这用于限制飞机高度太低从而容易受到短程防空武器系统的威胁。

500

两架友机需要相互目视,并且还要同时有一架飞机掌握敌机的位置或者进入对敌机的优势范围内。二打一的空战听上去很容易,但需要两个学员配合相当娴熟。由于学员方不知道敌机从什么方向什么时候来,敌机掌握交战的主动权,因此他们处于被伏击的不利位置上。现实中的空战大部分被击落的飞机,都是在没有感知对手的情况下就被干掉的。所以对于被攻击时的反应的练习非常重要。之前我国放出了一个解放军蓝军旅空战训练的视频,则属于更进阶的 ACM 范畴(可使用格斗导弹,并且也是 2v1 的情况设定),也是差不多的。

500

在这里有个可以算作穿帮的画面,阿汤哥的主角偷袭了两架学员飞机前,学员说他在雷达上没找到目标,可当时飞机座舱显示屏上的画面雷达却处于的是对地搜索模式上,你们海军的精英飞行员就这么使用雷达的吗?难怪被主角吊打……都要空战了,主模式都没切换到空对空(A/A)状态,雷达屏幕上还可以看到右下角高度是 2040 英尺,此时左下角指示空速只有 142 节 / 0.5 马赫(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你们是看风景游街呢?一点都没做好战斗准备,140 节的速度几乎就是降落的速度了,这就是你们海军精英中的精英吗?(误……)。

可以注意到,雷达页面的左上角还写着 GMT 模式,即地面移动目标追踪(Ground Movement Tracking),这是雷达一种对地面目标的搜索功能,可以用来探测在地面上处于有一定速度的移动物体,显然这模式不可能拿来探测天上的飞机啊……另外雷达界面左下角的 90° 表示了水平扇面 90 度的搜索范围,但电影中搜索范围是填满了整个扇面(有 140 度),显然是错误的,具体可以见下图 90 度扇面的表现效果。

500

500

上图为对地雷达 GMT 模式,下图是对空雷达测距搜索模式(DCS World)

在上图是 F/A-18C 战斗机 AN/APG-73 雷达的对地移动追踪模式,下图则是空对空测距搜索模式(RWS),现实中的 F/A-18E/F“超级虫”后期型则升级为了 AN/APG-79 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影中根据航电的界面依旧是以 APG-73 雷达为参考对象。话说回来,由于现实中的战斗机雷达页面并不是很好的解释相关信息(毕竟不是军教片),或者也处于某种“保密”需求,电影这里简化成一个扇面,只是为了让观众理解,GMT 模式下特有的扇面搜索界面就成了对于普通观众比较容易看懂的图像了,这点比起《空天猎》那 360 度的雷达来说至少特点上表现的是正确的 —— 即战斗机的雷达通常只能搜索前方一定区域内的目标。

500

出现在预告片中的镜头,阿汤哥扮演的假象敌机从两架友机中间穿越去。在现实中,扮演友机的两架飞机不应该这么近,在作战区域按照条令一般都要拉开约 1 海里的间隔以避免被敌机在一次攻击中将两个目标都干掉,同时拉开间隔还可以改善两机相互的死角,可以更好观察敌机。当然在这里为了艺术效果让飞机看的很密集可以理解,否则观众在屏幕上只能看到两个小点了。这在很多表现地面战斗的电影中也经常碰到类似的问题。

500

现实中美国海军舰载机战术手册对战术编队的说明。

在 JQVFG 组织的某次模拟空战训练中,我们的学员与扮演敌机的假想敌也在无意中完全复现了电影中这个场景,显然,当两架友机飞行员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没有好好的进行目视搜索时,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电影中显然是戏剧性效果,而如果是实战中,这两架友机就已经被干掉了。

500

奇怪穿帮镜头,在阿汤哥的假想敌对学员进行攻击时,飞机座舱左右两个显示器的页面显示的内容几乎没有与作战相关,左侧页面是飞行控制系统页面(FCS),右侧是引擎(ENG)页面,通常这两个页面都只有在飞机启动和起飞时使用,而正下方的屏幕则什么都没有。如果在近距离空战中,一般习惯上会将空对空相关的页面如雷达、挂载、数据链、雷达告警等相关信息调出来,这个错误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也许是某种障眼法。另外电影中表现的是 F/A-18 E/F“超级虫”,但这一股绿油油的界面风格又和 F/A-18C“大黄蜂”的早期数字显示器(DDI)风格很接近。与此同时,前上方控制器(UFC,也就是 HUD 下面的小屏幕)却又是“超级虫”的电子屏风格,好一个奇怪的缝合怪。

500

F/A-18C 的两个功能页面,左侧为 FCS,右侧为 ENG(DCS Wolrd)

500

空战术语:Tally,表示目视目标,这里用法没问题,翻译也没问题。Break Left 或 Right 即向左或者向右的急转。这都是比较专业的词汇,翻译在这里没有犯错。在这段 BFM 交战中,可以看到这项训练的关键就是长机和僚机或者互换的角色之间要相互支援,一架飞机处于不利的防御状态时,另外一架友机需要及时的去支援完成对敌机的击杀,防御姿态的友机则需要撑的够久,为另一架友机创造击杀目标的条件,但如果两架飞机没有相互配合好,甚至丢失了相互之间的位置,其结果就是被敌机各个击破毫无悬念。

500

美国空军相关战术手册关于在基础空战机动中双机配合对抗具有主动权的假象敌机的示意

500

这个 HUD 的镜头表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虽然虚化了一些数据,但熟悉 F/A-18 HUD 图像的也很容易看懂,方框表示雷达已经锁定的目标,而圆形则是机炮准星,下方写着 GUN 也表示这架飞机当前选择的武器是机炮,此时雷达会对目标进行测距和测量移动方向来计算机炮提前量,飞行员只要让机炮准星与目标重合,开炮即能打中。与许多电影表现的不同,现代战斗机的雷达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锁定目标,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这种左右摆的画面通常只针对直瞄火力(机炮),来干扰攻击者用机炮对准目标,导弹交战则几乎不需要这样做,因为机炮只能固定往前方打,不能转动(吐槽某战地 3 所谓的惊人的战斗机关卡)。

500

这个镜头中,“刽子手”的座舱显然是真机实拍,可以看到三个主要显示屏都被关闭(或者是将亮度调低到最暗的状态上),呈现液晶显示屏自然的反光状态,上面什么信息都没有,有信息的只有 UFC 和 IFEI(综合油料显示器)这两个不那么敏感的界面。这也可以解释为啥很多镜头中仪表显示都是错误的,显然有降低敏感信息被拍摄到的考虑。不过说实话,F/A-18 E/F 的座舱视角网上已经有很多了,稍加注意一下总比三个屏幕都黑着要强很多。

500

这应该是虚构的 HUD 标志,通常飞机的高度信息会显示在 HUD 右侧,而速度信息则显示在左侧。实际在这个画面中是能隐约看到虚化的实际 HUD 信息的,电影中估计是为了方便观众看到高度数字而单独做的虚构的特效效果。顺带说一句,电影中飞机的各种提示音与真机是一致的,可以参考这个视频

500

在这部分画面中,可以隐约看到 F/A-18 E/F 真机的显示屏信息,左侧显示屏当前是 HUD 的备份投影。而且可以看出显示屏的画面实际并不是之前那种全绿的显示信息,而是白色的。这与真实的是一致的,可以认为这个画面也可能是实机拍摄的。

500

这是一段真实的 F/A-18 E/F 座舱实拍,可以看到其显示屏的图像是白底色显示的。

500

Knock off(英文字幕又错了),这同样是一句空战训练的专业术语,表示演习对抗中止,通常发生在假想目标被击落或者违反了训练安全规定(比如突破了甲板高度的限制)。这里翻译成“玩完了”勉强也可以算意思到位了。另外,阿汤哥和“公鸡”这里两架飞机相互玩剪刀进行狗斗也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狗斗中,如果两架飞机的性能都差不多,陷入缠斗后谁先拉高脱离,谁劣势……打过空战的人都知道这个梗。

500

之后的这段电影镜头也同样是实机拍摄,可以看到以白底色显示的信息(FCS 页面)和正下方彩色的多功能显示屏正在投影电子地图。

500

高的正过载情况下的黑视效果,以及在 LLTN 中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可能带来的隧道效应,电影中表现的效果非常到位。

500

这段表现的是 F/A-18 的机械备份高度表,可以注意到在 ALT 下方的数字是飞机设置的气压高度计的起始气压高度,这里是 2825,即 28.25 英寸汞柱。通常,海平面标准大气压是 29.92。海拔越高,地面气压越低,通常这里设置的都是飞机起飞或者降落机场的标准大气压,俗称场压,2825 的场压表明了电影这里机场的海拔高度约在 2000 英尺的海拔左右,有点接近红旗军演所在地的内利斯基地,当然也不排除是天气情况有变化导致不能使用标准场压。因为电影中说的地点是北岛航空站,在加州圣地亚哥,基本就靠着海,不会有太高的海拔,但电影画面表现上又更像是内华达州的山区和沙漠(就挨着加州)。有一种解释可能是他们从北岛航空站起飞,然后向东前往内华达的内利斯靶场进行训练,这是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可能推测。

500

500

时间进展到这些飞行员开始练习低空穿越峡谷的飞行,这项科目被称为低空战术导航(LLTN - Low Level Tactical Navigation),要求战斗机以编队状态通过诸如山谷等受限的区别,并且保持较低的高度,是进行低空战术突防的必备技能之一,具有很高的战术价值。其难点不在于你一个人飞的有多好,而是整个编队要跟着你一起飞,编队各架飞机要保持合理的间隔,以避免后面的飞机受到前面飞机的尾流干扰,同时还要在不断的转向中保持跟随,不能丢掉前机的目视,甚至是迷航。在一些更高的战术要求下,还禁止飞机使用雷达来辅助探测前方友机的位置,甚至禁止使用无线电,以避免暴露己方的战术意图。这为多机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同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将会需要到静默编队(即只依靠约定的动作而不使用无线电语音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引申了。片中的“凤凰”在山谷中转向时差点撞上前方的长机,其原因就是两机没有保持合理的间距(电影中编队距离都是为了艺术视觉而故意缩短的),同时长机对自己突然改变的动作没有给与僚机任何有效的提示导致,影片中描述的是长机飞行员解释自己注意力被分散而忘记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僚机,这也是许多新手飞行员经常犯的错误(只是影片中都已经描述了这些人是“精英中的精英”,就这水平?)。这也可以看出这项科目的危险性,如果这项科目是在夜间进行,危险性会更大。

500

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许多战斗机低空穿越山谷的照片,包括国外非常著名的“马赫谷”(Mach loop)的摄影,都是反映的战斗机飞行员进行 LLTN 训练的场景。当然这里有句题外话,影片中为了凸显飞机的速度感,外部图像的移动效果显然是加速过的,即便在现实中也不会如影片中那么快的如同打皇牌空战游戏的效果。

在这一部分,影片还提到了一个航空作战的相关要素,即抵达目标时间(TOT - Time on Target),时间对于空中军事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许多行动中要求作战飞机需要准时准点抵达,以便实现相应的战术目标,比如多机队的配合,攻击窗口的把握等等。相对民航准点到达要求可能更甚的是要精确的以秒计,电影中设定的场景是需要主角的机队在指定时间内穿过峡谷,否则会遭遇敌机的拦截,这的确是现实中会考虑的因素,没有毛病。通常现代战斗机的导航系统都有计算抵达航路时间的功能,飞控系统会根据飞机当前的速度与目标点的距离来推算抵达的时间,先进的系统甚至还可以告诉你与计划时间是快了还是慢了,慢了多少,需要加速到多少才能把时间追回来等等,非常精确。与许多电影表现的不同时,空袭往往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大部分尤其是固定翼作战飞机执行的都是一锤子买卖的任务,抵达目标,投弹,立刻脱离,不会拖泥带水。只有很少的情况(比如反恐战争治安战那种没有威胁烈度的任务)才可能允许作战飞机随意在空域内运作,一圈一圈的盘旋,没有时间压力的对目标发起多次反复的攻击。

500

专业军事航空术语,Pairs,表示一个双机小队,这里的翻译准确的应该是两个双机 F/A-18 机队或者可以说 4 架 F/A-18 分成两个双机小队。可以看到朝鲜语字幕是正确的,中文偷懒了。

500

紧接着,Welded Wing Formation

500

飞跃山峰后下降高度的动作是正确的,飞机翻滚,让机舱向下,然后做拉杆动作来达到快速下降高度的目的。真机是很少采取机舱向上的状态下,大幅度压杆低头来下降高度,如果飞机速度很快,压机头的操作会让飞机产生负过载,飞行员身体是非常难受的,有一些电影甚至游戏在这方面非常不注意,经常会出现一个飞机要快速下降就直接把机头一压就往下冲了下去。不过在电影后半段的狗斗环节,阿汤哥多次做出了压机头的动作,一个可以解释为主角身体强大(有一个镜头表现了后座“公鸡”在主角压机头的时候表现的相当惊恐,身体不受控的向上飘起呈现失重状态,就可以看出两人身体素质上的差距),另外一个就是在狗斗状态下为了加快转向的角速度,实际飞机的空速相对会慢一些,此时的过载会相对而言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500

来到模拟攻击练习部分,影片中对于打击目标的要求是双机进入,一架飞机投弹,一架飞机进行激光照射。这被称作为伙伴照射,在早期越战时期的飞机很普遍。理论上飞机自己投弹自己照射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第三代现代化战斗机它的控制系统是能够支持飞行员同时操作多套设备。有句题外话,油管上有许多美军退役飞行员开的播客,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过一个梗就是很多习惯于单座的战斗机飞行员都不怎么喜欢身后跟着一个 WSO(武器操作官),在两人配合不佳的情况下,根本不能发挥 1+1 大于 2,只能会相互干扰叠加负面影响。电影中为了合理化这个情节,设定了一个非常离谱的目标位置,在一个火山口一样的山坳中,飞机俯冲下去用于瞄准的时间很短,目标很小,投弹后又要迅速拉起,飞行员要集中精力操作飞机,这就为双机攻击以及照射机采用双座布局,并携带了 WSO 带来了合理性。

这里仍然需要吐槽一点,按照电影中的投弹高度和表现的与目标的距离实在是太短了,炸弹投出去更有可能的是还没有捕获激光,来不及调整就直接栽到了地上。

500

投弹完成后,因为前面也是一座山,飞机得迅速爬升,这里的英文表述的是高过载爬升(High-G Climb),字幕翻译的是垂直爬升,虽然比较类似,但严谨的说还是有区别的。

500

影片中“塑料虫”们携带的是 AN/AAQ-228“先进前视红外目标指示”吊舱(ATFLIR - Advanced Targeting Forward Looking Infra Red)。后续在显示屏中的瞄准图像也是与现实图像比较接近的。不过显然高度和速度信息都是胡编乱造的。

500

另外,从专业角度来看,图像上方的 LTD/R 提示符表示激光照射正在工作中(现实中是闪烁标记),同时,现实中吊舱上有相应激光编码信息,电影中仅在台词中提到了一句,其他的信息则都被隐去了。这里还需要吐槽的是,吊舱图像应该是有增稳功能的,不应该出现电影中表现的如此晃动的效果。下图是之前美国海军发布的所谓“外星人”视频,这个视频中吊舱对图像的跟踪是非常稳定的。有可能是为了加剧电影观众的紧张感而做的艺术性处理手段。

500

500

上图是以 DCS World 为例表现的 ATFILR 瞄准视场图像,可以看到电影中借鉴了不少的元素,但同时也的确缺少许多关键性信息。影片中心的十字瞄准准心没问题,因为在不同模式下瞄准吊舱中心的准心标志的确是不同的,这里应该不算是错误。影片吊舱中左下角显示的是 GN,表示的是灰度调整,这也存在于现实中,没大毛病,略有瑕疵是真实吊舱中该选项不应该出现在当前的页面,而是一个专门的调整选项中。

500

“塑料虫”一些批次的一些操纵杆会有细节上的差别,但总体没毛病,是正确的,可以对比下面的真机操纵杆和仿真操纵杆图片,红色的按钮是被叫做“对地武器释放按钮”,俚语被叫做“泡菜”(Pickled),这个词也是美军飞行员投掷精确制导武器的口令,这个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在诺顿轰炸机瞄准器在发明之后,当时吹嘘可以利用这个瞄准具在高空将炸弹投进一个泡菜缸里,因此高空精确轰炸的代名词就被该词所指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在 F/A-18 上,所有的空对空武器都是通过扳机释放的,而对地的武器则由“泡菜”控制。

500

图源:国产 WINGWIN“翼胜”F/A-18 仿真飞行摇杆

500

细节部分,在攻击训练时,这些飞机携带的炸弹都是蓝色外壳的,这表明这些炸弹是不会爆炸的训练弹,只会砸个坑,有一些型号会在地面冒烟,以标记着弹的位置。影片中所表现的炸弹型号应该是 BDU-45 激光制导训练弹,用来模拟 GBU-12 激光制导炸弹(500磅)。实战中用到的 GBU-24 则是其放大版本(2000磅),两者的弹道性能有些许差别,由于是训练的激光引导攻击,所以弹道上细微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携带更小的 GBU-12 的训练弹可以让携带数量增加以便飞行员多次练习。

500

依旧以对地移动追踪(GMT)模式显示的对敌机的探测信息……多次出现的错误,考虑到这可能是对观众理解能力的妥协,也能说得过去。

500

这个外部镜头的投弹效果是正确的,可以看到炸弹几乎和飞机是同时抵达目标/落地的,所以后面的情节再次出现的诸如飞机已经在拉起而炸弹还没落地的情况以及飞机往屁股后面的目标进行照射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应该就属于剪辑上的问题了。

500

火灾报警和灭火按钮,主警示灯按钮,没毛病,毕竟动用了真机拍摄,其电影中对于 F/A-18 座舱本身的表现是没有太大的硬伤的。下图是 F/A-18 E/F 的座舱示意图,该警告灯在正前方仪表板的左上角。后续“凤凰”对于发动机停车和灭火的处理动作没毛病,相应的开关功能和位置也都是正确的。“凤凰”的飞机在被鸟击导致发动机停车发电机失效之后,飞机的操纵也失效了,这点也是正确的,由于 F/A-18 是纯电传飞机,操纵杆与舵面是没有钢索链接控制的,失去了电力后,操纵杆的反馈也就无法输入给舵面,就不能控制飞机,最后只能跳伞。相关的故障处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500

图源:麦道 F/A-18 大黄蜂与超级大黄蜂(史蒂夫·戴维斯 著)

500

“冰人”的葬礼上飞行表演队的悼念编队(Missing Man),这非常有名,出现在许多军事电影中,通场都是用来纪念逝去的飞行员,具体介绍可以看观网这篇新闻。简单的说就是四机以阅兵编队队形通场,在越过主场时,二号僚机向上方拉起,脱离编队,以表示纪念前往天堂的战友。

500

阿汤哥“独走”时投弹的画面中,HUD 上速度矢量标记的位置是正确的,即要比投弹的瞄准点偏高一些,毕竟炸弹是会往下落的,而不是跟着飞机笔直往前走的。在影片后半段实战的部分,对比这个画面就可以暴露出存在的错误了,稍后大家将会看到。

500

阿汤哥在“独行暴走”的时候表演了单机攻击,自己投弹自己照射,这里的细节是其左手握在油门阀或叫节流阀,用食指在移动一个游标控制器来进行瞄准,这是 F/A-18 油门握把上的目标指定控制器,又被称为节流阀指定控制器(TDC - Throttle Designation Controller),依靠这个游标按钮,可以操纵一些瞄准设备来对准目标,与鼠标的功能很类似。照例是一个仿真节流阀的图片,这个按钮位于节流阀的背面。

500

来源于 DCS World 的“虫子”节流阀

500

阿汤哥“独走”以及后续的匕首机队在向目标工厂的进气道投弹完成后,有一个镜头切到了飞行员在拉操纵杆重新爬升准备越过山峰,有一个小细节是飞行员在拉杆的时候,同时向下压住了“塑料虫”操纵杆的闸式开关,我们又叫做下扳机,这个开关在 F/A-18 上的 HOTAS 功能是长按该开关可以暂时解除飞机的飞控过载限制。通常一般 F/A-18 的飞控在空对空模式下限制飞行员不能做出超过 7G 的机动,对地模式下则不超过 5.6G 以避免损坏飞机,当然电影中的剧情设定了一个危险情况,需要投弹后的飞机立刻爬升并越过山峰,因此解除飞控来获得更大角速度是合理的,当然回来之后这飞机肯定要进行大修,甚至可能是报废,这也是一个只有熟悉 F/A-18 战斗机控制才能体现出来的细节之一。

500

这里还有一个可以算穿帮的剪辑问题,在飞机投弹拉起后,飞机实际是屁股对着目标的,电影中多次表现了拉起后的飞机还在对炸弹进行引导,不说此时炸弹实际早已落地,就算想要引导,受制于飞机自身身体的遮挡,此时的瞄准吊舱也不可能看到处于后方目标,更别说提供照射了,这里依旧应该是一种艺术化表现效果,毕竟太真实的话电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许多紧张刺激的东西是完全不合理甚至不存在的了。

500

终于到了任务实际执行了,至少从电影表现上看这是一次几乎堪称自杀的行动,这里任务前简报又提到了目标受到了地对空导弹的保护(SAM - Surface to Air Missiles),字幕却翻译成了防空炮台,有点中二日式描述的味道……

500

翻译错误,USS Leyte Gulf,CG-55,莱特湾号,这是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这里的字幕怀疑是机翻导致的,因为百度翻译就会把这个说成是航空母舰(误……)。

500

虽然这个目标本身设置的是比较强行的,不过这个小行动的基本逻辑没太大硬伤,行动的同时发射战斧导弹击毁附近的机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小队在攻击完成后可能遭遇的敌军追击。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空中军事行动基本是围绕着任务主要目标进行的,不拖泥带水,不会无端的去攻击一些无关的目标,毕竟机队的弹药是有限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电影中这里依旧还是有一些瑕疵,按照设定战斧导弹会在小队机队抵达目标前就击中目标,一来这个时间窗口有可能惊动敌军(电影中的情节也是如此,原本两架不在目标区的 Su-57 因为机场被攻击而转向去保护核武器工厂),让其加强了防御,二来我不认为在小队先飞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后,亚音速的战斧巡航导弹能够越过机队先抵达机场……当然,在这个案例中,电影模糊了机场所在的距离和位置,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过于细节的设定可能带来的矛盾。

500

电影中以“刽子手”为代表的后备机队成员在主角他们出发之后在甲板上待命,全程坐在座舱里并启动好了飞机随时准备起飞,这一部分一来是致敬了 TG1 中原本阿汤哥自己的位置,在 TG1 中阿汤哥的 F-14 一开始也是在甲板待命,处于随时起飞支援“冰人”的状态上,这部分在航母运行中被叫做“Alert 5”(五分钟警戒),通常飞行员待在座舱里,甚至可能就在弹射器边上值班,一旦接到通常是紧急起飞的指令就可以立刻起飞。

500

这里这句台词的英文原文也比较专业,整个打击小队被称作为“Package”,是北约军用航空英语中对于执行同一个任务目标的群组飞机的统称。一个“打击包(Strike Package)”可以包括多个不同机型的编队/群组(Group),整个打击包会作为一个整体接受相应的指挥。比如在海湾战争期间一次比较经典的对巴格达的攻击行动中,整个打击包就被命名为了“Package Q”,大家可以百度搜一下这个比较有名的战例。

500

500

穿帮镜头之一,阿汤哥驾驶“塑料虫”起飞的时候,从座舱视角可以看到航母前部 2 号弹射器停放了一堆的飞机,其中包括一架还没准备好的 E-2D,而镜头一换,四架匕首小队飞机全部起飞的远镜头时,航母甲板前方则被清空了,只剩下一架弹射器上待命的 F/A-18,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做到的,推测应该是拍摄时不同镜头剪辑拼起来的。

500

图源:DCS World

另外,按照起飞流程标准在航母起飞后会根据不同的弹射器做一次清障转向,各机要拉开安全间隔同时要避开航母正前方的航行区域,不过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遵守这个规定,所以这里问题并不大。显然这是为了四机同框的镜头场面做了一个妥协。

500

这个舰船的航管雷达屏幕上的信息有些奇怪,方位角信息仿佛被镜像了一样,不清楚为啥。个人认为这个航管雷达可能是借鉴了某种民用商船上的航管雷达界面,比较类似。至少我没有找到现役美军的战术管制雷达的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谁有相关资料可以说说。

字数爆表,下篇接: 吐槽顺带科普一下《TOP GUN2》中的军事元素(下) 评论 253 军事

500

你是个海航!不是空军的马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