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刺杀,为什么震动世界?
执笔/小虎刀&断水刀&九命刀
上周五,一场刺杀震动世界。
拜登称,感到“震惊与悲痛”“我们与所有美国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为他的健康与康复祈祷”。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他对这次袭击感到 "震惊",“对语言的回应绝不是暴力”。
马克龙称,"他的斗争就是我们的斗争,这是普世的","我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与他站在一起"。
约翰逊说,"他在行使我们应该永不停止捍卫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时候被刺伤,令我感到震惊"。
他,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因1988年出版小说《撒旦诗篇》,被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1989年签发教令“法特瓦”追杀。霍梅尼虽已去世,但追杀令从未被取消。
时隔33年,一名24岁的年轻人对他实施了刺杀行动。
1
8月12日,现年75岁的拉什迪在纽约州西南部的肖托夸学院举办讲座,现场慕名而来的听众约有2500人。
就在拉什迪登台后,主持人对他作介绍之时,一名身着黑衣的男子冲上讲台,对拉什迪大叫大嚷,同时挥舞尖刀,对他发动袭击,拉什迪很快倒在血泊中,随后被空运至医院并接受了手术。
拉什迪的经纪人安德鲁∙怀利(Andrew Wylie)表示,拉什迪的肝脏和手臂被刺伤,手臂上几根神经遭刺断,而一只眼睛可能失明,一度要靠呼吸器维持生命。
凶嫌当场被警方制服并逮捕。
袭击案发生时,讲座现场正好有一位美联社的记者。根据这位记者的现场观察,凶嫌挥手击打或用刀捅了拉什迪10至15下,拉什迪被推到或跌倒在地。整个袭击过程持续了大约20秒钟。
现场一位挺身而出帮助救助拉什迪的医生马丁∙哈斯克尔(Martin Haskell)描述说,拉什迪的伤势“严重但能够治愈”。
讲座的主持人亨利∙里斯在讲台上也遭到凶嫌的袭击,而且脸上受伤。不过由于伤势较轻,他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已经出院。
目前,经过治疗后,拉什迪已取下呼吸器,而且可以开口说话及开玩笑。
萨尔曼·拉什迪出生于印度孟买,14岁时移民到英国读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桥,他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攻读经济学,而是选择了历史。
1975年,26岁的拉什迪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此后,他共创作了11部长篇虚构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及横跨东西方的叙事写作而闻名。
而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要数《午夜的孩子》和《撒旦诗篇》两部作品最引人注目。
《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第二部作品,1981年,他凭此书获得了布克奖。布克奖相当于英国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个奖项颁给拉什迪,也证明了他的写作实力。
如果说《午夜的孩子》给拉什迪带来的是荣耀,那《撒旦诗篇》给他带来的就是“痛苦的知名度”了。
《撒旦诗篇》是拉什迪的第四部小说,据说其灵感来源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在1988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也曾入围过当年的布克奖候选名单。
但是在伊斯兰国家,《撒旦诗篇》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穆斯林指责该书虚构了穆罕默德的部分生活,亵渎了伊斯兰教先知。
1989年,在这本书出版的大约六个月后,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就下了指令,要求追杀拉什迪,还为追杀拉什迪的任务设立了300万美元的赏金。
伊朗不是唯一禁止此书出版的国家,印度、孟加拉、苏丹、斯里兰卡等国家都把此书列为禁书。
穆斯林对这本书抗议的火焰不仅威胁着拉什迪,还烧到了与这本书有关的人身上。
1991年,《撒旦诗篇》的日文版翻译五十岚仁被刺死,他的尸体在筑波大学楼梯间被发现。同年,意大利文版翻译托雷·卡普里奥罗受重伤。1993年,土耳其文版翻译阿吉兹·涅辛在土耳其下榻的旅馆遭到暴民纵火,包括他共有37人死亡。同年,该小说的挪威出版商威廉·尼加德在家外被枪击三枪身受重伤。
当时,住在伦敦的拉什迪在英国警方的24小时保护下躲藏了起来,每三天就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用拉什迪自己的话说,他需要“不断寻找下一个住所”。
后来,英国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屋。接下来的十年中,拉什迪都生活在这个安全屋中。每天和四个武装人员、两名保护人员和两名司机住在一起。
直到1998年,伊朗总统时任穆罕默德·哈塔米表示,伊朗不再支持杀戮。拉什迪才敢出来露面,开始公开参加图书活动或聚会。
但是这不代表追杀他的指令就不存在了。实际上,从1989年到现在的33年间,霍梅尼的指令和它所附带的赏金一直都处于生效状态。2000年前后,拉什迪移居美国住在纽约市,依然时时刻刻生活在追杀令的阴影之下。
不过,显然拉什迪不愿意让这个指令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与文学交流活动。
去年,当拉什迪在采访中被问及这个追杀令的威胁时,他简单回答道,“哦,我必须过我的生活。”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周五的时候拉什迪照常出席了在肖托夸学院的演讲。
肖托夸学院位于纽约西南角,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封闭式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九周的艺术与文学节目,氛围“轻松、欢乐”。
但这样的氛围没能如往常一样延续下去。
2
检察官施密特指出,嫌犯携带伪造身份证件,提前坐巴士来到演讲地点,并购买入场券,可见这场行动是“有计划”且“具有针对性”。
这个对萨尔曼·拉什迪进行“有针对性的、无端的、预先计划好的袭击”的人,是谁?又为什么要刺杀拉什迪呢?
根据已经公布的细节,嫌犯是一个名叫哈迪·马塔尔(Hadi Matar)的男子,24岁,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近搬到了新泽西州。
这么一看,马塔尔在《撒旦诗篇》出版大约十年后才出生。
他的父母是来自黎巴嫩南部边境村庄的移民。据称,在这个村庄,到处可见伊斯兰教什叶派激进组织真主党的旗帜以及该组织领导人的肖像。
据媒体报道,哈迪·马塔尔的刺杀是有预谋的。他利用伪造的身份证件,提前一天到拉什迪的演讲地“踩点”,并购买门票。
除此之外,哈迪·马塔尔常去的一家拳击俱乐部的经理也声称,马塔尔几天前曾给发电子邮件说他想“取消会员资格”,因为“一段时间不会来”。
这似乎是他行动的前兆。
据目击者称,他身穿黑色外衣,头戴黑色面具。在刺伤拉什迪之后,他立刻被警方逮捕并拘留。并在13日被美国警方以二级谋杀未遂罪和二级袭击罪两项罪名提控。根据纽约州法律,假如罪名成立,将面临最高25年监禁。
刺杀事件发生后,哈迪·马塔尔的脸书账户被找到,页面上明晃晃摆着什叶派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和他的继任者阿亚图拉·哈梅内伊的照片。
要知道,就是霍梅尼在1989年向全世界穆斯林发出对拉什迪的追杀令。
马塔尔的头像和已发布的言论都暗示他可能支持什叶派极端主义。除此之外,虽然没有任何明确证据,但国外社交媒体普遍将他的行凶与极端组织联系在一起。
然而,真主党表示,它并没有关于这起刺杀案的信息,也不会对此发表评论。
但现在,哈迪·马塔尔的账户已经被脸书删除。至于这位年轻嫌犯的更多背景,还处于层层迷雾之中。
哈迪·马塔尔看起来对这次刺杀蓄谋已久,但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与刺杀案中的犯人印象格格不入。
哈迪·马塔尔常去的健身房老板表示,他没有看出哈迪·马塔尔有“暴力倾向”,反而用“彬彬有礼”、“文静”来形容他,说他总是看起来“非常悲伤”,拒绝与其他人交往。
这位老板的回忆颇具文学色彩:“他每次进来的时候都是这样的,看起来好像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哈迪·马塔尔不认罪后被还押候审。美国相关当局还在调查被告如何筹谋袭击拉什迪和相关的准备工作,以决定是否对被告加控更多控状。
美国警方表示,不确定哈迪·马塔尔是否有过犯罪记录。
据说还有一个哈迪·马塔尔在现场留下的背包,已经被警方的拆弹小组保护起来,相关细节还未公布。
哈迪·马塔尔的公设辩护人在13号的听证会后表示,马塔尔一直在与他公开交流,他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试图走进当事人内心,了解他是否有心理或成瘾问题。
而刺杀事件的“完整面貌”,或许在那时才得以揭晓。
3
刺杀事件震动世界,同时也因其背后复杂的宗教因素迅速分裂了舆论场。
在全球文学界等公众人物表达震惊和愤慨的同时,推特上还有很多网友为这场暗杀庆祝,保守派学者基万·赛迪在推特上说,“这值得祝贺,让我们庆祝一下拉什迪很快就将下地狱了。”
与此同时,又有人收到了新的死亡威胁。
《哈利·波特》的作者J·K 罗琳在对萨尔曼·拉什迪在纽约遇袭一事做出评论,对拉什迪表示支持和同情。
但很快,她也收到了死亡威胁。
罗琳在推特上分享了一位用户发来的消息截图。该用户写道“别担心,你是下一个”,以回应罗琳对拉什迪的支持。
发出威胁的这名推特用户名为Meer Asif Aziz。他在推特上对袭击拉什迪的哈迪·马塔尔尔表达了支持。
罗琳公开表示,她向推特举报了她受到的这一威胁后,推特做出回应,认为该用户没有违反规则。
推特上一名网友留言称,这样的暗杀事件恐怕只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一个开始。
这里有必要把撒旦诗篇这个事件简单地说一下。
拉什迪本人是印度移民。他的家庭背景是穆斯林,但他属于那种很西化的知识分子,所以并没有保守穆斯林的那些报复。拉什迪出名是在80年代初,成名作是《午夜的孩子》,讲的是一群在印度独立那一刻出生的孩子,因为正好赶上印度宣布独立的那一瞬间降生(正好是午夜12点钟声响完的那一瞬间)。因此有了各种异于常人的天赋。通过这些人的成长,拉什迪探讨的是印度独立那代人的心路历程。
后来就出了这本《撒旦诗篇》,虽然所有的焦点都聚焦于所谓的“亵渎”绿教这部分,实际上,这不过是全书中一个很短的部分,拉什迪主要还是在探讨印巴移民在英国这个主题。随着二战英帝国的瓦解,很多原来的英属殖民地人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经济),移民来英国,必然遇到各种文化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矛盾。这是英国文学在二战以后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拉什迪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大量的魔幻主义情节。比如《撒旦诗篇》一开始,讲的是一家载着,两个主角的飞机在伦敦上空因为恐怖袭击爆炸,然后主角就这样落在了伦敦的大街上。拉什迪在一次采访中说,他想用这个方式来反应印度移民初来英国的那种蒙蔽和迷茫。在整本书里,到处都有用这种非现实或超现实的表现方式,来探讨移民在英国的生活。
至于那段争议的焦点:撒旦诗篇,其实只是其中一个主角的一个梦境。在这个片段里,拉什迪借用了在伊斯兰世界里面一个非正统的故事,讲的是先知有一次以为又遇到了神启,写下了一些启示,后来发现他被骗了,所谓的神启,是撒旦假扮天使给他说了,所以他就把那一段启示删掉了。根据学者考证,这个故事曾经反复出现在最早期关于先知的转机作品中,作者放入这些情节的意图,应该是表示先知在获得神启的过程中的“斗争”,以彰显先知面对恶魔的力量。但后来正统的伊斯兰教文献中,这些都被忽视了,因为伊斯兰教是坚信《古兰经》的绝对正确的,如果接受这个叙事,就意味着,借由先知传播的神启,其实有可能被篡改的,那该教的信仰基石就不存在了。
因此当年穆斯林团体反对的就是这个,他们要求把这段删掉,或者,至少加一个说明,说这个只是艺术创作。但是拉什迪一开始还比较头铁,甚至专门上电视节目为自己的情节设置进行辩护。大概意思是,我本来就是一个写小说的。小说就是关于虚构与梦幻,和梦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这段情节,是小说中的梦境,那就更是梦中梦了。我何德何能就用这个虚幻上的虚幻,来撬动一千年的信仰基石呢?
而且他还指出一个很多保守穆斯林刻意回避的问题:为什么你们都认为先知是神一样的,不会犯错的?先知本人就反复强调他只是一个凡人,不是像耶稣那样是神之子(当然,伊斯兰教认为耶稣也只是凡人)。既然是凡人,那么就有凡人的弱点,就会犯错。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我塑造一个会犯错,但是也会意识到自己错误,并改正的先知形象,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可惜,拉什迪作为一个文人,只能做批判的武器,搞不了武器的批判,转折点就是91年,《撒旦诗篇》的日语版作家本人刺杀。这件事给他震动很大,后面他就被英国政府保护起来了,他也再没有发表过关于这部小说的任何评论。
2. 西方国家的双标是由来已久的。
3. 这个作者,触犯了很多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然而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正常的,要保护的。
4. 维基解密的阿桑奇,触犯了西方国家的秘密,被认为是非法的,是恐怖主义,要被抓起来。
5. 什么是自由,随意去触犯别人的权利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实话实说,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没看过《撒旦诗篇》,老夫更是终其一生鹅“无缘一睹”
作为出身于印度“梦幻之国”‘上等人’家庭和‘纯粹’的伊斯兰教世家的“熊孩子”与“叛逆者”拉什迪,7岁起就被送到带嘤帝国之“顶尖名校”~剑桥大学接受西方“菁英教育”,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家伙骨子里就是个“伊斯兰教家庭”的‘叛逆者’和无神论者,蛋式奇葩之处在于,同为“无神论信仰者”,这家伙似乎对基督和万能上帝似乎“并不反感”,鹅是对伊斯兰教教义、对真主“安拉”和使徒“默罕默德”抱有莫名其妙的“刻骨仇恨”一般,在他的作品中极尽嘲讽、调侃、贬抑之能事。“两相对比”不禁令人感觉有些“莫名诧异”!
个人以为:拉什迪先生取得的“巨大成功”,这其中与‘高大上’的“西方文明”之“现代原教旨主义”,“现代冥煮国家”‘主流意识’追求不受约束的‘个人嗞油’、“言论嗞油”和‘放四海皆准’的“扑屎价值”影响、鼓励和支持等等,绝对是“厥功至伟”!
借助贬抑除了信奉“万能上帝”的基督教(包括基督教的若干新、旧‘教派’与‘变种’)之外的其他宗教信仰体系,延伸到打压、贬抑(甚至‘消灭’)除‘高大上’的“西方文明”之外的各种文明文化,乃是西方“现代文明体系”必须尊崇的“政治震雀”主要内容之一。
鹅《撒旦诗篇》(事实上)最终成为西方“彼岸世界”现代殖民文化体系打压其他文明文化的“另类武器”,为打造和‘捍卫’伪善透顶的自诩“完美”的西方现代殖民文化与‘话语体系’赤膊上阵,乃是冥煮政治“不可撼动”的“文化正义”!
我泱泱中华天朝上邦超级文明大国传承5000多年璀璨文明文化瑰宝之“精粹”之一,就是崇尚“以和为贵”、秉持“海纳百川”宽容与包容之德。古老而又年轻的璀璨难中华文明,在无尽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文明文化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交流交融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与时俱进”;
不同的文明文化和宗教信仰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当中“和谐共处”,我们不仅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还创造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满怀善意和追求真正的公平、正义的信念告诉世界:蓝星世界文明人类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谁说不同的文明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只能对立”??
拉什迪先生遇刺杯具本身令人‘极为遗憾’。蛋式吾个人以为:以煽动、制造仇恨,制造“宗教对立”和“文化对立”换取的“个人成功”,绝对是“要不得”滴!...... 君不见:已经有60多人因《撒旦诗篇》制造的仇恨而不幸丧生麽?这等宣扬极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给世界、给人类带来的“是什麽”??难道妳咩真觉得“不需要反思”??
嫑跟吾“大言不惭”说甚麽不受约束和没有“边界”的“个人嗞油”、“信仰嗞油”和“言论嗞油”!这颗蓝色星球从来不是属于“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