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sis最被低估的这张专辑,结束了英伦摇滚的时代?
1996 年 8 月 3 日,Oasis 在英国的 Knebworth House 举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演出——
250 万人申请了演唱会的门票,几分钟内就宣告售罄,最终 25 万人有幸成为了共同创造这场传奇的一份子。
「This is history. This is history. Right here. Right now. This is history!」
正如吉他手 Noel Gallagher 在台上高声呼喊的那样,Oasis 的确创造了历史。他们在 Knebworth 连演两晚,将乐队的职业生涯推向巅峰,至今仍然是英国观演规模最大的一场演唱会。
一年后,在万众瞩目之下,Oasis 终于发行了第三张录音室专辑——《Be Here Now》
前两张专辑的成功与 Knebworth 的空前盛况,让人们拉满了对新作的期待值。专辑迅速销售一空,第一天就卖出 42 万张,至今都还是英国卖得最快的一张专辑。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这张专辑的评价开始分化——虽然专辑仍然有不少大热的流行金曲,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过度的制作让专辑显得格外冗长……
轰轰烈烈的吉他摇滚路线似乎开始行不通了。有人说,是《Be Here Now》结束了 Britpop 的时代。
就连乐队的两位核心成员对这张专辑也意见相左:多年后回顾这张专辑时,主导创作的 Noel 觉得这张专辑糟透了,2006 年 Oasis 推出的精选集《Stop the Clocks》里,甚至一首《Be Here Now》里的歌都没有;而主唱 Liam Gallagher 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张 Oasis 专辑。
25 年过去,从今天的视角出发,《Be Here Now》究竟是 Britpop 衰落的开端,还是被人们所低估的精彩?循着时光的痕迹,当我们再次听起这张专辑时,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Oasis 现在就是地球上最受欢迎的乐队。我敢说,比他妈的上帝还受欢迎。」
尽管 Gallagher 兄弟的口无遮拦早已人尽皆知,但在 1996 年的夏天,Noel 的这番话却并非虚言:乐队的前两张专辑几乎首首经典,而后 Knebworth 的盛况再次证明了他们的国民度有多高。
然而,在第二张专辑《(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大获成功之后,作为乐队创作人的 Noel 却陷入了瓶颈期:专辑发行过去半年,他只写了一段简单的吉他 riff,连一首新歌都没有。
在此前,Oasis 的无数经典作品都诞生于乐队的地下时期,那时候大家窝在狭小的房间里排练,靠救济金勉强过活。但现在他们已经是一支世界级的乐队,衣着体面,出门都要开劳斯莱斯。
就在这时,滚石乐队的主唱 Mick Jagger 邀请 Oasis 去他的私人海岛 Mustique 度假,一同受邀的还有知名的演员 Johnny Depp 和模特 Kate Ross。
但对 Noel 来说,这个假期就像是换个环境继续找灵感。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创作计划,除了吃饭和睡觉,他几乎都在抱着吉他写歌。
「写歌就像钓鱼,吉他是我的钓竿,我每天都会拿起吉他,往那名为人生的河里垂钓。这条河每天流过数百万个音符,有时候他能幸运地钓到一首好歌,也有很多时候枯坐整天,连个屁都没有钓到。但无论如何,你就是得拿起你那把该死的吉他,坐在那里等待灵感上钩。」
于是就这样,Noel 在海岛上完成了第三张专辑大部分歌曲的创作。后来,和乐队合作了两张专辑的制作人 Owen Morris 带着一台 TASCAM 的八轨录音机来到了这里,用鼓机和键盘录下了 Demo。
Owen Morris
几个月后,Oasis 在 Knebworth 宣告了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之后,乐队登上 MTV Unplugged,又跑去美国巡演;期间 Gallagher 兄弟又吵个不停,罢演退队的戏码轮番上演,让公司头疼不已。
在一片忙碌和混乱之间,尽管兄弟俩互相不对付,但他们却也达成了一致:是时候启动新专辑的录制了。Oasis 走进伦敦的 Abbey Road 录音棚,第三张专辑终于拉开了序幕。
尽管新专辑已经正式开工,但乐队的状态却是一团糟。Owen 告诉 Noel,他们最好先暂停专辑的录制,但 Noel 却不以为意。
一个月后,他们又摊上了麻烦事:Liam 因为持有可卡因被捕,消息不胫而走,媒体们围堵在录音棚周围,专辑进度一筹莫展。
为了逃离喧嚣,乐队搬到萨里乡下的 Ridge Farm Studio 重新展开新专辑的工作,在毒品的陪伴下录完了整张专辑。在 Owen 看来,这些录音素材根本就不够好,但他根本劝不住 Noel。
1997 年 6 月,Oasis 终于发行了第三张专辑的首张单曲《D’You Know What I Mean?》。Noel 用写出《Wonderwall》的祖传和弦写下这首歌,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色彩。
长达一分多钟的飞机轰鸣声,仿佛在重现 Oasis 从直升飞机降落到 Knebworth 的场景。Noel 从披头士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里借来摩斯密码的元素,运用到了前奏中。
在歌曲的开头,「让我带你下来,因为我要......」之后,有一系列的哔哔声,有人觉得这是摩斯电码中的「J」和「L」,也就是 John Lennon 的名字。
据说这段摩斯密码的本意是歌词里的「Don't look back 'cause you know what you might see」,不过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乐队成员也都一头雾水。
这些奇异的声响效果共同构筑了歌曲的迷幻色彩。
歌曲采样了 Hip-hop 组合 N.W.A 的《Straight Outta Compton》,副歌中的「All」、「Mean」、「Yeah Yeah」被重新切片、倒放,客座音乐人 Mark Coyle 也弹了一段倒放的吉他,搭配着吉他的刮弦声和若隐若现的哇音效果,都给这首歌贴上了新迷幻的标签。
Noel 在歌词中引用了披头士的《The Fool on the Hill》和《I Feel Fine》,还有 Bob Dylan 的专辑《Blood on the Tracks》。他本来想在副歌填上很有深度的歌词,但想来想去只能想到自己的口头禅——「你懂我意思吗?」
作为睽违两年的第一首新歌,《D’You Know What I Mean?》毫无悬念地成为 Oasis 的又一支冠军单曲。唯一在 Abbey Road 录制的《Stay Young》则被放在 B 面,尽管后来 Noel 说他不喜欢这首歌,但却依然成为歌迷们心中的经典。
《Stand By Me》是新专辑的第二波单曲,也是 Oasis 传唱度最高的情歌之一。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一样,Noel 又一次从 David Bowie 的《All the Young Dudes》借来了灵感。
在上口的旋律里,Noel 在节奏上也玩了一点花活:每段副歌结束的地方多加了两拍,增加了一丝趣味性。
专辑的最后一首单曲首长达近十分钟的《All Around the World》。这首歌从漂亮的木吉他开放和弦起手,随后在乐器和人声的轮番轰炸下,声音变得越来越宏大,歌曲连续转了三个调,极具史诗感。
这首歌是 Noel 早期的创作之一,早在他没加入乐队的时候歌曲就已经有了雏形,但他想要乐队能支付得起两支大型管弦乐队的时候再去制作这首歌。
「歌词很幼稚,但它连续转了三个调,想象一下连转三个调的《Hey Jude》会变得多棒吧。」
于是这首歌成为这张专辑的第二首冠军单曲,迄今为止仍是英国排行榜上时长最长的冠单。
三首先行单曲都有着相当突出的商业成绩,证明了 Oasis 似乎并未失手,而人们对于新专辑的热情依然在持续高涨。
「我们还是想让国内所有音乐人一个个黯然失色。因为我们想要,因为我们可以,我们是最棒的!」
在 Oasis 的新专辑发行的前一晚,乐队在 BBC 的广播节目做宣传,Noel 一如既往地展现了自己无畏的自信态度。吉他手 Bonehead 也觉得,这是他们干过最赞的一件事。
第二天,《Be Here Now》正式发行。为了致敬开着车从屋顶冲进泳池的传奇鼓手 Keith Moon,乐队在 Bonehead 的提议下买下一辆劳斯莱斯,浸泡在灌满水的泳池里。
这辆劳斯莱斯的车牌号也别有用意:「SYO 724F」对应的正是披头士的最后一张专辑《Abbey Road》封面右侧那辆黑色轿车的车牌号,恐怕只有骨灰级的披头士乐迷才能发现这一点。
Noel 在这张专辑里贯彻着更大、更响、更长的理念:没有最吵,只有更吵;没有最长,只有更长。专辑的很多歌曲都录制了十几轨的吉他,构筑着无比炸裂的音墙。
在《My Big Mouth》中,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这首歌叠加了三十多轨吉他,像是把 Shoegaze 风格的 My Bloody Valentine 和朋克先驱 Stooges 放在了同一首歌里,巨大的声压简直要把屋顶掀翻。
《Magic Pie》有着比《D’You Know What I Mean》更加精彩的迷幻摇滚线条:这首 C 大调的歌曲在桥段混用 Mixolydian 调式,副歌又变成 G 大调。
Noel 把一般给吉他使用的 Ebow 效果器用在了 Mellotron 等键盘乐器上,增添了这种迷幻的感觉。而结尾在慢慢安静下来之后,又出现了一点即兴的爵士片段。
《Fade In-Out》则是 Noel 写的第一首布鲁斯歌曲。起初乐队雇了一位滑棒吉他手,但在来录音的时候他却喝醉了。恰好来录音室里做客的 Johnny Depp 会弹滑棒吉他,于是接棒完成了歌曲的录制。
Liam 在歌曲中也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演唱,那一嗓子尖叫声让他整整一周都没法开口唱歌。Noel 对这段尖叫声情有独钟,经常回放着 Liam 的尖叫声,跟着一起尖叫。
《Don’t Go Away》则和《Stand By Me》一样,是又一首 Oasis 的经典抒情作品,但却少有地表达着伤感的情绪。Liam 第一次录这首歌的时候哭得泣不成声,乐队不得不暂停歌曲的录制。
这是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曲。在专辑的制作期间,Bonehead 的母亲 Delia Arthurs 因为癌症离世,于是 Noel 创作了这首歌,乐队也在专辑的内页上写道:「这张唱片献给永远的 Delia Arthurs」。
在众多金曲的拥簇下,专辑几乎赢得了一致好评:换算成百分制的话,许多主流乐评媒体都给了 80 分以上的好评,《Q》杂志甚至打出了满分。71 分钟的时长在最初并未受到诟病,反而被认为是乐队展现野心的表现。
但慢慢地,人们发觉这张专辑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虽然专辑里仍然有不少出挑的旋律,Liam 的演唱也非常不错,然而所有歌曲都格外臃肿,整张专辑只找得到一首五分钟以下的歌。
其实在这张专辑之前,Oasis 就有过长篇史诗式的曲目,例如六分半钟的《Slide Away》和七分半钟的《Champagne Supernova》;也不乏像《Underneath the Sky》里那样动辄多轨的吉他音色。
《Be Here Now》的做法无非就是把前两张专辑的特征推向极致:更长的篇幅、更多的吉他噪音、更满的声响效果。然而,如果整张专辑都充斥着轰炸耳膜的长曲,人们更多感受到的只是疲惫。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e Here Now》逐渐失宠,变成了一张严重过誉的专辑。2016 年专辑重新发行时,在乐评界只拿到了 57 分的平均分,曾经打出 7.9 分的《NME》只给出了 5.3 分。
回顾起这张专辑时,Noel 说道:「那只是一群嗑着药的混蛋在录音室做的东西,完全没有贝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有歌曲都太长,歌词都是垃圾,Liam甚至不是在唱歌……」
Noel 在后来多次表示,他希望在制作专辑的时候能有人劝劝他不要把每首歌都搞得那么长。而实际上, Owen 不止一次地劝过他,但他没听。
前两张专辑的大获成功使得 Noel 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即便在专辑制作期间,唱片公司的高层也对专辑隐隐担忧,但最终他们觉得 Noel 绝对不会有问题,有问题的一定是自己的耳朵。
Owen 还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他本来想从海岛录制的 Demo 中导出乐器的分轨,但由于录音设备的限制,鼓机和其他乐器被录在同一个轨道上,没办法分离出来。
他说:「如果更好地利用 Demo 里 Noel 录制的吉他、贝斯和打击乐,《Be Here Now》听起来会好得多,是我搞砸了。」
很多人说,《Be Here Now》结束了 Britpop 的时代。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但也没那么对。
就在《Be Here Now》发行的早些时候,Britpop 的几大代表乐队都纷纷转型:Blur的专辑《Blur》玩起 lo-fi、实验摇滚,Pulp 的单曲《Help The Aged》也融入了艺术摇滚色彩……
大家纷纷抛弃了了 Britpop 的头衔,又重新为自己贴上另类摇滚的标签,所以说某种程度上,Britpop 是被引领这个时代的诸多乐队一同画上了句点。而 Oasis 的《Be Here Now》,充其量只是证明了 Britpop 的经典声音,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吸引大家的耳朵了。
实际上,无比经典的《(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发行时却在主流乐评遇冷,许多乐评人想破头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这样的一张专辑如此狂热;而乐评们纷纷对发行之初的《Be Here Now》赞誉有加,而后又见风使舵地狂贬这张专辑,也未免有失偏颇。
但在我看来,它并非一张失败的专辑——
也许前两张专辑让人们期待 Oasis 能够再做出一张首首流行的经典,但 Noel 毕竟不是超人。更何况,这是唯一一张拥有两支冠军单曲的 Oasis 专辑,留下好几首传唱至今的金曲,这就足够了。
专辑中流露出的迷幻气息也为埋下伏线:在三年后的第四张专辑中,Oasis 更加注重采样、效果器、合成器与倒放吉他的运用,诞生出《Go Let It Out》、《Who Feels Love?》、《Gas Panic!》等更具迷幻摇滚气质的作品。
在之后的专辑制作方面,Noel 也吸取了《Be Here Now》的经验教训,不再追逐庞大的声音,我们也终于能听清每首歌的贝斯线条了。
正如Liam 所说的那样:「我们那时觉得很不错,我现在还是觉得很不错,人们老是说着《Definitely Maybe》、《Morning Glory》,但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
《Be Here Now》就像是一张连接 Oasis 经典风格和崭新尝试的桥梁,它仍然昭示着,乐队还在前进的路上。
多年之后,Noel 或许也或多或少地肯定了专辑的价值:Oasis 解散之后的精选集《Time Flies…1994-2009》,终于收录了《Be Here Now》的几首经典作品。
而 25 年过去之后,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也依然会被这张专辑所吸引,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