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辩证唯物主义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讨论佛教,先要认识佛教。认识佛教,就要知道佛教的基本教义。要知道佛教的基本教义,先从佛教的基本目的说起。

佛教认为人是痛苦的,精神痛苦,这种精神痛苦折磨着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大多数时间是痛苦的,快乐的时间只占据整个生命的一小部分,非常非常小的时间。无论你多有钱,多有权,你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痛苦的。佛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离苦得乐。让人们大多数时间快乐,甚至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甚至整个一生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

如何才能做到?佛教认为,要快乐起来,首先要了解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感受,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是意识的一种。痛苦同样也是。而这种意识是与客观世界息息相关。所以,首先要了解客观物质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意识是怎么一回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一回事。懂了这些道理还不够,还要痛苦,所以要训练自己,就是修行。

所以,佛教从头到尾就是两件事:理论和实践。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教导人们。

先说理论。理论研究(理入)。佛教有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可能是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这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对世界和宇宙进行描述,所谓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世界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物质是什么?世界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世界和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世界和宇宙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统统归结为一个词,叫实相。这些研究都是形而上的研究,其实证要靠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来一步步证实。

第二部分是对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运动规律?所谓的“我”“相”“空”等的解释和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登峰造极的,即使现在也没有一门学科研究意识是什么以及意识的规律,或者达到佛教2000年前的高度。

第三个部分是对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就就像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熠熠生辉。著名的《心经》就是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最终凝炼成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再说实践。实践就是所谓的修行。佛教认为,仅仅明白了客观物质世界与精神意识这些道理还不行,还不能快乐,还要通过修行,不断训练自己,才能快乐,不断进阶的快乐,直至达到最终极的时时刻刻的快乐(成佛)。

所以,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通过了解物质世界、精神意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的一个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即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依条件存在的,当一个事物存在的条件失去了,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消失和灭亡,从而转化才其它形式存在。例如如果温度上升到一千℃,手机就不存在了。美和丑是一对矛盾,但世界上如果没有丑,美就不存在了,等等。

三,佛教与辩证唯物主义

1,缘起论

整个佛教的理论体系基础,就是著名的“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石,所有佛教大厦就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基础之上的。佛教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即判断一个说法、一个理论是佛教还是伪佛教的标准。三法印其实就是缘起法。

“诸法因缘起,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弥,常做如是说”

缘起论说的是啥?

概括的用现代语言来说,缘起论说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万法),都是依条件而存在的,当条件失去时,这个事物就失去、灭亡和转化了。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所有的因又是其它因的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

关于缘起论,十二缘起等,佛教有深刻的分析和论述。这里不叙述。

佛教是否定神的存在的,是无神论的。当然,我们首先要定义神,所谓神如果是造物主的话,佛教否定神的存在,因为造物主违反缘起论:神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定义神是有超人类能力的生物的话(例如孙悟空),佛教是承认这样的神的存在的。人类对于蚂蚁而言就是这样的神,可以很怜悯的帮蚂蚁搬走“太行王屋二山”。

佛教讲刹那间生灭,说的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之中的,这种生灭变化的运动,甚至在刹那之间的在持续永久的发生着。甚至佛和佛法也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佛法也会消亡,当佛教所阐述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论意识的理论被自然科学一步步证实以后,佛教就灭亡了,因为,已经不需要这种哲学高度的描述了,都是人类的常识了。就像日心说,当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成为常识,日心说作为一个理论就消亡了。

好了,当我们了解了以上这些,有没有感觉到佛教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的理论基础是不是出奇的一致?如果说缘起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而缘起论又是佛教理论基石,那佛教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

2,相、空

佛教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意识部分,对客观物质世界只是简单论述,抛出几个观点让几千年以后的我们用自然科学去证实一下,以便我们觉得好厉害就行了。例如著名的“恒河沙”。老师释迦牟尼说,宇宙有多少个我们这样的世界?恒河沙多不多?如果每一粒恒河沙都是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所有沙子的数量就是整个宇宙世界的数量。。。现在科学证实,一个银河系有恒河沙那么多个地球,而整个宇宙有恒河沙那么多个银河系。。。又例如,老师释迦牟尼说,一滴水里面有十万个虫。。。无语了吧,那是两千年前,就有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我都怀疑老师释迦牟尼见过外星人。

而佛教研究的重点方向是意识。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意识是什么?意识有哪些运动规律?佛教研究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相、空,是佛教研究人类意识的重要基石,所有有关意识的论述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我们来看看佛教说的相是什么,明白了相,空和我就明白了。

一个师兄和我说,佛经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字面上的意思,不要往其它方面去猜。老师释迦牟尼那么慈悲,60年念念叨叨就是想让你们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怎么可能说一些让人们去“猜”和“悟”的话?我深以为然。

相,就是相,又写作像,模样、长相、相片,画像。。。我们人类感知这个世界,靠着五个特别复杂但不怎么精密的五个器官: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器官产生五个结果:色声香味触。这五个结果用信号的方式传到我们的大脑,大脑为了方便认识这个世界,就把这些信号组成一个图像和视频,以便我们用来做各种认识、命名、推理、判断、决策和行动。这个特别像电视机,一堆0和1的数字信号,在显像管上打点,画出一个图像和可以动的画像(视频)来欺骗我们的眼睛。

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在脑子里不停的画着各种像(除了亲自看到摸到尝到听到的,还有就是人家在书本电视手机里告诉你的),还把很多相记住了,多年以后,这些相就慢慢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画像馆,我们天真的把这些画像集中营叫做“世界”,从而形成了一个对世界的一个大致的感观,叫“世界观”。每个人的脑子里的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个人都认为脑子里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客观物质世界。每个人其实是活在脑子里这个世界里的,而不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的。因此产生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相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第一是因果关系,没有客观世界就没有相,第二是对立关系,客观世界世界与相完全不是一回事,例如,我们看到的一支笔,其实是一堆原子核和电子在运动,如果有一个人眼睛分辨率是我们的一千万倍,他看到的笔和我们看到的笔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此,就产生了佛教里面一个重要概念,叫“空”。空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空的,没有的,假的。我们的这个相是空的、假的、没有的、不真实的。这个相与客观物质世界只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完全不能反应真实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果我们以此相为基础去喜怒哀乐,就傻到家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发现“相”与“空”是不是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里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呢?两者是不是高度一致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