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动车的电池技术安全性是从原理和结构层面存在问题,而非什么“说法”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42777”推荐,来自《为什么说燃油车要清零?很多人不相信》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342777添加】

  • bjpc
  • 我不迷信呀,我自己使用电动车好几年了,根本就没有你所谓”权威部门“说的那些事,至于林姓艺人的车祸,至少还给路人”见义勇为“的时间和机会,而燃油车发生爆燃,旁边人眼睁睁看着却束手无策的案例却多了去了。林姓艺人的事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意外而已,更谈不上什么”惨烈“,你的说法就像一个喜欢大惊小怪的大妈面对一起普通的小事在夸张的叫喊”可了不得了“一样。

目前电动车的电池技术安全性是从原理和结构层面存在问题,而非什么“说法”。这不是你的迷信和鼓吹所能遮盖了的。虽然,发生交通事故是个概率事件,但是电动车碰撞后引发爆燃的结果则是底层原理决定的,电池包起火的隐患没有根治,其实也不能根治。

北京中机车辆司法鉴定中心的论文《电动汽车碰撞起火原因鉴定方法研究》中表明,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电动车起火原因可能是电路故障、燃油泄露,动力电池组挤压变形引发内外短路,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起火。上述论文总结称,电动汽车起火有“易触发、潜伏性强、多诱因等特点”。

宋健教授则认为,电池起火的关键是电池架构崩塌、释放氧气。“三元锂电池的话,大概在130-140摄氏度就会释放氧气,磷酸铁锂电池要到180摄氏度以上。差了三四十度,安全性就要好一点”。不过,电池的材料和工艺升级,也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对整车设计时考虑减震,尤其是在碰撞中,将电池所在处的吸震能力降下来。 而减震设计,是新能源汽车普遍的不足所在。 

宋健表示,以传统燃油车为例,燃油车的发动机有强烈的震动,这就使得车企必须做减震处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燃油车的减震技术和行业标准已然落定。 

而新能源汽车在原理上,不存在发动机。在设计上,减震结构的重要性就要边缘一些。 宋健强调,“在实验室里,10个G的震动加速度就能使膜破裂。如果不对汽车做专门设计,那么在现实碰撞中,这个极限是很容易达到的”。

宋健着重谈到的,是电动车电池“内部短路”导致的起火。现实场景中,起火的因素更多,也更复杂。前述论文提到,可能引起火灾的还有“外部短路”。也就是说,激烈碰撞导致电池箱变形或破裂,进而使得电池组线柱错位。那么,外部短路产生的强电流同样可以引起电池急剧升温,从而电解液蒸发鼓胀、可燃气体冲破电池壳,最终遇明火或者电弧燃烧。

此外,还有一种情形应该重点关注,即动力电池组起火。这也是因为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不同。在传统燃油车上,汽车通过刚性轴传输能量,电动车则是通过软性高压线缆传输能量。这就导致,电动车的刚度要弱于传统燃油车。

也就是说,在发生激烈碰撞时,电动车会出现更严重的塑形变形,从而影响到电池组的安全。更多的情形,不一而足。针对脆弱的电池安全问题,新能源厂商也势必采取防护。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对电池加以“三层防护”,也就是电池包冷却技术,对电池与汽车作物理、化学和软件上的分别隔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