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否矛盾?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否矛盾?
道德经第一次说无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次“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次“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第四次说的更明白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图片来源网络 | 侵权请联系删除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广成子传道于黄帝,后延绵五千年一直有帝王之学的痕迹。
道家学说从一开始就是帝王之学,老君爷说的无为也是针对侯王这个阶级来说的,这是一种治理方法,而不是个人的生活方法,只不过到了后世,随着社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道德经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含义,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含义,才脱离了帝王之学,走向道家学说,走向了民众,成为修身的指导经典。
如果你非要去学,如果不是与时俱进,而是食古不化,就只能像一个穷光蛋去学富人生活一样,结果只会是负债累累。
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德经》本质上就是教人活的更好,教王侯活的好,教普通人活的好;既然是要活的好,就必须面对现实,所以老君爷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不能指望你是天地的宠儿,你也不要指望你是圣人的宠儿,万事万物皆需自己去竞争,真正公平、公正的来面对这个世界。
但很多人很弱怎么办?是不是就要被彻底淘汰呢?道德经并不是一本强者的经典,而是阐述自然之理的经典,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这也是自然之理。
强弱之变在于势,能明白大势的规律,则能以弱胜强!故老君爷在说完上善若水就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合适的地方,有合适的心态,有合适的方法,有合适的技能,掌握合适的时间,就可胜过刚强,后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来源于此。
你觉得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活下去的真的是强大的动物吗?曾经地球上都是恐龙,后来呢?恐龙脚底下的小动物在后面统治了这个世界。老君爷说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只有合适的,没有最强的。
这点在后世的道家学说中有充分体现,如《鹖冠子》中“中河失船,一壶千金”,你如果在激流之中失去了船,这时你身上如果有黄金,是害怕被黄金拖下水、扔掉黄金,还会愿意用千金换一个救生圈呢?
无为并不代表无所作为,而是以超脱的心态来看待世间万物,当你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能从宏观上来描述微观的,自然是通融无碍,无论你是帝王还是普通人,都会得到真正的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