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相对英语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就是信息密度大
【本文来自《英语对比汉语的优点和不足都有哪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者脑回路实在是清奇,讲英语对比汉语的优点和不足是很好的话题,没想到竟然是从“中文的最大缺陷是造长句能力不强,英文的最大缺陷是词形分类能力不强”这样一个不知所云的角度来讲。
优点和不足都是价值判断,造长句和词形分类到底有什么用,你倒是解释一下啊。没说个所以然就要搞文法改革,全世界十亿以上的人讲汉语和英语,就是因为你这个说辞就要改啊。
要讲优势和劣势,就选择最大优势和劣势来讲,扯出一个细枝末节来讨论有什么意义。
汉语相对英语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就是信息密度大。一本大部头的大学英语教材,翻译成中文只有一半的厚度。你看看两会记者招待会,外国记者英文提问,滴里嘟噜说半天,翻译成中文也就一半时间就说完了。
汉语是最符合绿色经济的,印刷书籍节省纸张,日常沟通节省时间,对于商业社会而言效率就是金钱,这不是优势是什么?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汉语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有大量来自于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的典故、成语和歇后语,常常是一句胜千言。为什么西方人说汉语难学,就是这个原因,一个成语背后就是深厚的历史底蕴,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历史怎么理解的了。对只要是有些文化水平的中国人而言,几千年前的古书拿过来看,看个大概不成问题。所以汉语难学是必然的,马丁雅克说“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那么汉语就是伪装成语言的文化和历史,岂能不难。
英语历史不过几百年,相对汉语而言只能说是浅薄没文化。有点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快速把你填饱,然后就没有别的了。汉语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兼容性也是没有问题的,用汉语搞科研和写论文,一样也能精确地表达专业研究设计的过程和成果,不然两弹一星是怎么搞出来的。
汉语相对英语的最大劣势,主要在信息学科方面,网上媒体内容、底层操作系统、开源技术平台、主流编程语言等都是英语,汉语在信息学科的基础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没有优势,这方面完全是英语的天下,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说英语的原因。总之,逻辑推理、结构化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是从希腊以来的历史传承,应该说这对美西方的信息技术优势是有加持的。
说句题外话,在工业时代的基础技术替代方面,国内已经赶超西方。但是在信息时代的基础技术替代方面,只是刚刚开始,如果美西方不让我们用他们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和技术平台,对于长在西方技术体系上的我国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将是毁灭性打击,这个不能等狼来了再想办法,要提前确认备胎是能堪大任的。美国在中美贸易战和俄乌冲突中毫无底线的无赖嘴脸提醒我们,必须要有更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速解决基础核心信息技术国产替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