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军人到革命者:朱德人生中的3次关键选择

1908年,四川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一位年轻人经由老师的推荐,从成都体育学堂毕业后,来到这里担任体育教习兼庶务的工作。

他的名字叫朱建德,包括他在内,学堂里的教师和办事人员共5人,其他4人分姓刘田张李。

而学生,也只有区区12人。

为什么这么少?

其关键原因在于,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要知道,那是一个激烈变革的年代。清廷将覆,但仍在垂死挣扎,革命思想兴起,运动此起彼伏。

即便是仪陇这样的偏僻山区县城,新旧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当时的仪陇县里有所金粟书院,由一帮秀才、举人把持,新式学堂的到来,必然影响他们的招生,所以便从中作梗、百般反对。

他们不光反对,还写了首打油诗,讥讽道:

“十二学生五教员,口尽义务心要钱;

未知此事如何了,但看朱张刘李田。”

除此之外,这帮守旧势力还向县里诬告学堂里的教员们都是些“假洋鬼子”,尤其是朱建德,上体育课居然要求学生穿短褂和裤衩,简直是“猥亵的课程”,有伤风化!

县里来查封学堂,好在朱建德和其他教师联合社会上一部分进步人士,据理力争,才就此作罢。

然而,守旧势力依旧不肯罢休,他们雇佣流氓恶棍捣乱,甚至大打出手;

地方士绅官家请客,也故意不请朱建德;

到了孔子诞辰,学堂师生参加“祭庙”活动,照例应给教师分肉,朱建德却一两也没有分到。

在仪陇县高等小学堂的一年里,朱建德被压迫被排挤,由于是农民出身,还被瞧不起。

在经历了诸多的不顺,看清了许多世事后,他说:

“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这之后)我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的真正斗争。”

他意识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于是便毅然辞职,去到云南谋求发展。

在云南,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多年以后,这个名字将被许多人所铭记。

没错,他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

01

朱德为什么会选择去云南?

其中,直接原因是一位同学写信,约他一同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认识到,要让中国变得强大,就得从军事开始入手。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朱德也深受这种思潮的感染。

他说:

“问题就是非得救国不可。那时候,云南靠近边疆,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防地带。”

1909年春节后,朱德告别家人,先到成都与同学汇合,再一路跋涉,终于在四月时到达云南省会昆明,其间共用去70多天。

那时候,云南讲武堂正在招生,朱德很快报了名,用的是四川原籍。

不过由于外省人不容易被录取,加上没有什么过硬的关系,朱德落榜了。更糟的是,他身上带的钱也几乎花完。

抱着一腔热血来云南,现实却给他一瓢冷水,怎么办?

朱德没有灰心,为渡过难关,他投入川军步兵标当兵,开始了军旅生涯,而“朱德”一名就是在这时改的。

500

由于朱德文化水平较高,经过短时期的军营生活后,便升了职,过了一两个月,他选择再次报考云南讲武堂。

鉴于上一次落榜的教训,这一次朱德考虑得更加周到。

他听说“适值滇越铁路通车,滇政府希望多招一些迤南籍的学生,以备将来屏障迤南边陲之用”,又探听到蒙自无人报考,就选择了蒙自籍的应试。

这一次,他成功了。

他考进云南讲武堂丙班步兵科,同班同学有范石生、朱培德、金汉鼎等人,而这些同学将是他日后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谈到考进讲武堂的经历时,朱德说:

“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

对朱德来说,在云南讲武堂的日子是紧张又兴奋的。

说紧张,是因为这里的军事教育和训练要求十分严格,除了学习军事学科,还要补习普通学科,同时还要进行实际操练;

说兴奋,朱德表示:

“这时候我学习得很舒服,又没有什么挂虑,家嘛离得老远,也没有亲戚朋友,这可以说是一个特别专心学的时期。”

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朱德在讲武堂还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革命思想,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所以将关注点聚焦到革命,跟当时云南面临的民族矛盾激化不无关系。

朱德说:

“在我们刚入学校的时候,穿过国界的滇越铁路——那是法帝国主义来侵略的一条动脉——修通了,亡国的刺激澎湃着,一般宣传刺激都很深刻的印在脑子里。”

为了深入了解革命,他和范石生等人参加了同盟会,经常秘密地看外地偷运来的革命书刊,如《民报》、《天讨》、《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家》等。

除此之外,朱德还阅读有关美国的华盛顿、日本俄国改革政治方面的书籍,加深了对革命的理解。

他甚至还和几位同学组织了一个五华社,主张“奋发互励,富国强兵,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500

对于那段时光,他总结道:

“我一心一意地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

到了1910年7月,因新军急需补充军官,朱德和范石生等优等生被编入特别班学习。

第二年的6月,朱德将遇到一个重要的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人影响了朱德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人生走向。

谁?

蔡锷。

500

02

蔡锷,湖南邵阳人,出身贫苦,但他十分聪明,素有“神童”之称,是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生。

1911年6月,在广西新军任职的蔡锷被调往云南,任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他所在的办公地点与云南讲武堂毗邻,朱德便有了与他近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

蔡锷的办公室内堆满了各种中文、日文的书籍和报纸,朱德求知欲强烈,常到蔡锷的办公室向他请教、借阅书刊。蔡锷也很喜欢这个好学的青年,两人之间彼此欣赏。

接触的时间长了,朱德发现,蔡锷这个人不简单。

不简单在哪呢?

除了思想敏锐,办事稳重,工作能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性格,更为关键的是:

蔡锷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从不表露自己的意见。不仅如此,就是对于清廷也从来没有不满之意。”

这倒不是说蔡锷真的对这些问题没有想法,而是说明他胸有沟壑却不轻易露声色。

有人找他讨论革命活动,蔡锷说:

“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时绝对同情支持。”

时机很快到来。

1911年10月10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昌,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起义,史称“武昌起义”。

这次起义的影响很快波及全国。

9天后,蔡锷与同盟会员罗佩金、唐继尧等人密议,准备起义响应。

要起义,没有军队不行,没有管理军队的人才更不行。

朱德就是管理军队的优秀人才。

此时,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学员已经毕业,其中有18人被分配到蔡锷的部下,这其中,朱德从副目升任司务长,负责“作士兵运动”。

10月30日,云南新军起义,朱德率部攻打总督衙门,由于事前已与总督衙门卫队营事建立了秘密联系,做足了士兵工作,总督衙门很快被拿下。

之后,云南各地的巡防营被起义军陆续肃清,云南全省宣布光复独立。

云南都督府随即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朱德虽然作战有功,但由于资历尚浅,故只担任排长职务,率部在昆明城内街道担任巡逻任务。

但朱德对职务的高低并不太在意,他更在意的,是起义的成功,后来还写诗纪念:

“同盟领袖是中山,清帝推翻民有权。

起义武昌全国应,扫除封建几千年。

云南起义是重阳,下定决心援武昌。

经过多时诸运动,功成一夜好开场。”

云南起义成功后,朱德继续在蔡锷治下供事。

他升为少校,并担任讲武堂军事教官;后又驻守滇南边疆,屡建奇功;后又参加护国战争,战功赫赫,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

500

吴玉章在朱德60寿辰时说:

“你是护国之役的先锋队,泸州蓝田坝一战,使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曹锟手足失措,袁世凯胆战心惊,终将袁氏帝制倾覆,保存了中华民国之名。”

就在朱德觉得中国将从此走上光明道路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蔡锷病逝了。

这对于朱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毕竟,在蔡锷的领导下,云南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自己一路走来,也离不开蔡锷的认可和支持。这样的好领导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而朱德,也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一段较长的迷茫困顿期。

500

03

1917年夏,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便在广州发起了护法运动,以期再造共和。

云南的实权已经由唐继尧掌握,他也打着“护法”的旗帜,实际上是为了扩大势力,让自己成为“西南王”。此时的中国,形成了一种南北对峙的局面,唐继尧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开始对四川大举用兵。

那会儿朱德驻扎在四川南溪,他受命进驻泸州,也不得不被裹挟到这场战争中去。

尽管他致电唐继尧,希望能立即北伐,但唐继尧并没有理睬,依旧独断专行。

连年的战争让朱德感到很迷茫,他不知道整天没完没了的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样盲目的内战中,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棋子。

后来,朱德奉命驻防泸州,因为那段时间没什么战事,朱德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

那段日子里,他“时常穿着平凡朴素的衣服,到城乡里群众中,访问人民疾苦”;

“用餐与部属同餐,战时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时最注意士兵伙食,随时下连队到厨房里检查油盐柴米蔬菜”;

除此之外,在治军之暇,还不忘博览群书。

他认真研读《史记》、《三国志》等史书,写下一百多处批语,总结战争胜败的原因,也对自己参加云南起义之后的种种经历进行梳理。

他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

包括自己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那时朱德还常穿起长袍马褂,与泸州的文人名士一起谈论诗文,看似悠闲,实则是在掩盖内心的茫然与焦虑。

他曾写道:

“戎事余欢,逢场作戏,苦中寻乐……泄腹中牢骚,忧国忧民;舒心中锦绣,讽人讽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

许多新鲜事物涌入中国的各个角落,泸州也不例外。朱德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种种新思潮。

这在以前都是闻所未闻的,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开始试着用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自我、审视当时的中国,以及思考中国未来的前途。

他隐隐感觉到,之所以革命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

朱德的直觉很准,往后的历史将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但此时,由于受到环境等的束缚,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等问题,朱德更多只是和朋友们进行口头上的讨论,纸上谈兵,没办法付诸实践。

现实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苦闷的感觉得不到根本性的消解,他开始抽上鸦片,以期能够缓解心中的彷徨不定。

可逃避终究解决不了问题,现实依旧是一记记闷棍,打得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他决定出国看看,想找寻一条新的道路。

而这次决定,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并成为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救国救民的起点。

1922年9月初的一天,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离开吴淞口,驶向欧洲,朱德也正式踏上了留洋之旅。而在几个月前,经过不懈的努力,朱德已经成功戒除了鸦片。

这一年,他36岁。

500

一开始,他以为国外比国内好太多,但当亲眼所见才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

国外也有许多穷困不堪的人,也有巨大的贫富差距……

他深受刺激:

“世界上的悲惨的事情不单单是在中国。”

到巴黎后,朱德听说一些中国留法学生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主要组织人是周恩来,在了解到周恩来已到德国的消息后,便坐上了开往柏林的火车。

到达德国柏林后,朱德找到了周恩来的地址,从现在的视角看来,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在抗日战争时期,采访过朱德的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是这样记录这次会面的:

“周恩来的房门打开时,他们(指朱德和他的朋友孙炳文)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长、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人,两眼闪着光辉,面貌很引人注意,称得上清秀。

可是,那是个男子汉的面庞,严肃而聪颖,朱德看他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

500

1937年6月,毛泽东、朱德在延安接受史沫特莱采访

在见到周恩来后,朱德的表现十分认真正式。

“(他)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岁的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

他怎样逃出云南,怎样会见孙中山,怎样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怎样为了寻求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新的道路而来到欧洲。

他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他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工作,只要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它已经在他的脚底下化为尘埃了,派他做什么工作都行。”

最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500

朱德在德国柏林的留影

之后,朱德在国外又生活了一段时间,三年半的国外生活让他成长了不少,对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说:

“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其他的研究和经验,我就找到了了解中国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一把钥匙。”

人的认识一旦提高了,做起事情来也会更有方向,也会更加坚定。

虽然朱老总那时年近四旬,但对他来说,是崭新人生的开始,他将投入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中去,奋斗终身。

500

04

文章写到这里,我和大家简单回顾了朱老总年轻时期的一些经历,在感叹他的不容易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其实是:

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旧军人转型为革命者,并最终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

在我看来,农村娃出身的朱老总,在年轻时,其实经历了3次关键选择。

第一次,是他从学校毅然辞职,投笔从戎,报考云南讲武堂。

对于朱德来说,当时在学校,自己没做错什么,却被排挤得厉害,既然如此,在学校当老师没啥发展前途,为何还要待下去呢?

他选择辞职,其实是一种明智之选。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一个只能给自己带来内耗的组织里工作,毫无益处,甚至有害。

第二次,是他结识蔡锷,彼此欣赏,并在蔡锷的领导和支持下干出了一番成绩。

有过工作经验的朋友应该明白,在一个组织中,能获得领导的认可赏识有多重要。这意味他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领导的赏识其实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更为关键的,是你自己得努力、有能力,还要善于把握机会。

朱德就是这样的人。蔡锷的办公地点与云南讲武堂相邻,他就抓住机会与蔡锷近距离接触交流,既展现了自我,也从蔡锷身上学到许多。

不得不说,朱老总是个非常有心的人。

第三次,是他抛弃旧生活,远渡重洋求真理,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蔡锷去世后。云南军政大权由唐继尧把持。在他治下,朱德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甚至只是他人手下的工具而已。

尽管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迷茫困顿、纠结反复,但他终究没有选择得过且过,而是选择与这种糟糕的状态决裂,去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向。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因为那时候的朱德,其实要战功有战功,要人脉有人脉,换做现在,算是一个业绩优秀的好员工,福利待遇也不错,生活相对稳定,怎么舍得辞职不干呢?

可朱德就这么做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因为,在一个自己并不认同的组织中做事,即便表面看起来一切都好,可实际上,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在这样的组织中,自我会被渐渐消蚀,长期来看,无异于自毁长城。

朱老总人生中这3次关键选择,都是在他人生出现迷茫困顿时候作出的,亦是他人生中3次重要的转折点。

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把握得很好,没有让自己的人生航向偏离正道,而是进行了相对平稳的过渡。

表面上看,人生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究其本质,朱老总却是在一以贯之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

500

每一次的选择尝试,都是前一次积累的扬弃,这个过程不断迭代,也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种种挫折,也许,当你迷茫又压抑的时候,看看朱德是怎么处理的,相信会有所启发的。

文章的最后,就以朱老总的一首诗作结吧:

“大好河山应革新,推翻封建属人民。

乾坤锦绣欣同有,肥沃原田患不均。

六十于今多扰攘,期年以内望清沦。

平分广土归耕者,裁遍神舟满地椿。”

—— END ——

你好,这里是栩然说第二基地:

【陶然纪】。

栩然和陶叔的共同创作基地。

如果认可我们的文章,请将我们郑重地推荐给你的好友。

陶然纪是个纯原创号,在这个抄袭、洗稿遍地的自媒体世界,不到4%的纯原创公众号,非常难得。

陶然纪内容以党史为主,文风有趣,内容扎实,既深刻,又轻松,保证让你读得过瘾。

学教员,读党史,品味红色经典,解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看“陶然纪”。

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欢迎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