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沉浮录(下)

500

七、明朝衍圣公

(1)明灭蒙元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同年北伐军占领北京,元顺帝北逃,蒙元退出汉地。此距南宋灭亡(1279年)已89年,距北宋灭亡(1127年)已241年,距辽国割取幽云十六州(936年)已432年。

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军平定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率兵二十万出征平定东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军十五万伐北元,在贝加尔湖大败元军,俘虏北元大汉次子及嫔妃公主123人、官员3000余、人口7.7万多、马驼牛羊15万多头,史称捕鱼海之战,同年北元大汉(乌萨哈尔汗)在逃亡途中被部将缢杀,此后60年蒙古草原大乱、四分五裂。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2)明朝衍圣公事迹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孔克坚袭封衍圣公、授嘉议大夫,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晋中泰大夫、赐二品银印,至正十五年(1355年)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使、摄太常卿。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流贼毛贵攻大都,廷议迁都关中,孔克坚以天子当与社稷宗庙共存亡,不可轻弃,元顺帝从其言,乱兵果退。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迁礼部尚书,累官国子监祭酒,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谢病还家,后起为集贤学士、山东廉访使,皆不赴。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率北伐军攻下山东济宁,明太祖下旨召见衍圣公,衍圣公孔克坚称疾不赴,遣子孔希学前往南京,明太祖敕谕“称疾则不可”,遂来朝,见明太祖于谨身殿。洪武三年(1370年)孔克坚病卒,享年55岁,有九子孔希学、孔希说、孔希范、孔希进、孔希麟、孔希凤、孔希顺、孔希尹、孔希赟。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孔希学袭封衍圣公,进衍圣公官秩二品,官阶为资善大夫,置官吏掌书、典籍、司乐、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又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置教授、学录、学司各一人,立尼山、洙泗两书院,各设山长一人,免去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徭役,又命其族人孔希大(孔思诚之孙)为曲阜世袭知县、官阶承事郎。洪武十四年(1381年)孔希学病卒,享年46岁,有一子孔讷。

明朝衍圣公自孔希学共传十世,衍圣公事迹见下表:

 

500

(3)明朝衍生公家谱

明朝衍圣公自孔希学(56代)共传十世,至65代胤字辈共202人,家谱如下:

500

(4)南宗复封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1505年),衢州知府沈杰奏言“衢州圣庙,自孔洙让爵之后,衣冠礼仪猥同氓庶。今访得洙之六世孙彦绳,请授以官,俾主祀事”“其先世祭田,洪武初,轻则起科,后改征重税,请仍改轻,以供祀费”,明孝宗认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5年),授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并减其祭田之税,为孔氏南宗再次受袭封之始。

孔彦绳世系见下图:

500 

注:①据北宗家谱记载,孔洙无后,以孔津次子孔思许为嗣,孔思许无后,以兄孔思俊三子孔克忠为嗣,孔克忠玄孙为孔彦绳。②据北宗家谱记载,孔津世系为:孔仁玉-孔勖-孔道辅-孔舜亮-孔若古(又名孔传,乃衢州派始祖)-孔端问-孔璹-孔摅-孔应发-孔之言-孔津,孔津有三子孔思俊、孔思许、孔思溥。

孔彦绳(59代)传十四世至孔庆仪(73代),民国肇兴,1919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条例》,改“翰林院五经博士”为“奉祀官”,孔庆仪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宫”。

孔庆仪与衢城富商叶恪章集资建立商办衢县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为衢州最早的近代工业,年发电14万度,供城内2400只电灯照明。衍圣公孔令贻病卒京城,孔庆仪仗义扶榇至曲阜,并以族曾祖父、南宗奉祀官身份,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成立的“监产委员会”成员,孔令贻侧室王氏生子德成、报部承袭事定,方于翌年盛夏返衢,留下了一席“南北一脉”的佳话。1923年孔庆仪病逝于衢州,享年59岁,有三子孔繁豪、孔繁英、孔繁杰,长子孔繁豪袭封。

1940年10月,为避战乱,孔繁豪携带子贡手雕楷木孔子夫妇雕像避居福建山区庆元县大济村,1942年、1944年衢州两次沦陷于日寇,孔氏家庙及大批珍贵文物惨遭残毁,孔氏族属被迫流落四方,孔繁豪闻讯忧愤万分,病情恶化,不幸于1944年10月病亡,卒年54岁。无子,遗命以同母弟孔繁英长子孔祥楷承嗣。

1947年孔祥楷袭封,解放后奉祀官制终止。改革开放后,孔祥楷任浙江省政协委员、衢州市政协副主席、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

八、清朝衍圣公

(1)满清代明

明朝末年官员党争、满清犯边,又逢天灾,天启七年(1627年)爆发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明辽东守将吴三桂招降失败,李自成率军亲征,吴三桂以割让黄河以北土地为条件联清灭顺,李吴交战之际,满清摄政王多尔衮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最终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撤往陕西。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军攻占北京,九月,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及朝廷由盛京(今沈阳)迁都至北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万历帝之孙、福王朱常洵长子、崇祯帝堂弟,时年37岁)在南京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

顺治二年(1645年)一月,清军攻占潼关、西安,大顺军败走湖北,五月,李自成被杀、主力被灭。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俘虏弘光帝朱由崧(1646年被处死,时年39岁),六月,唐王朱聿键(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在郑芝龙等人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为隆武。

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军占领浙江绍兴,鲁王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九世孙)政权兵败逃亡海上;八月,清军占领福建福州,隆武帝朱聿键被乱箭射杀,十一月,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监国,十月二十日清军攻占江西,朱由榔放弃广东逃往广西梧州,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在梧州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改元绍武,十二月,清军占领广州,绍武帝朱聿鐭被俘绝食而死。

顺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大西皇帝张献忠战死,清军占领四川,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带领下,应黔国公沐天波之约入云南平定土司叛乱,大西军余部遂占据云南贵州及四川一部分。同年,大顺军郝摇旗部归顺永历帝,收复湖南全境。

顺治五年(1648年),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区域扩大至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有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围困南昌,城破,金声桓投帅府荷花池死,就在南昌城陷的同一天,何腾蛟在湘潭被俘,六天后在长沙被杀。

顺治七年(1650年)一月,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三月初一日,李成栋部突围信丰城,清军乘势尾随追击。李成栋部大乱,将领纷纷南窜,李成栋在渡河时坠马淹死。其后大批明军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地。

顺治八年(1651年),东南沿海张煌言郑成功抗清军队收复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并接受了永历封号,归顺永历帝。

顺治九年(1652年),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带领归顺永历帝,永历帝遂定都安龙府(今属贵州黔南),随后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八万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年,刘文秀亦出击四川,收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但随后刘文秀在四川被吴三桂打败,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却在湖南宝庆兵败,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两次进军广东,与郑成功约定会师广东,但期间清廷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为了不破坏和谈,消极与李定国会师,导致肇庆战役、新会战役失败。顺治十一年(1654年)孙可望欲自立,迫于李定国兵力未实行。

顺治十三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讧,李定国永历帝至云南,同年,郑成功取得福建泉州大捷。

顺治十四年(1657年)李定国在云南曲靖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并将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滇黔虚实尽为清军所知。同年,郑成功取得福建福州护国岭大捷李定国下属王兴取得广东江门文村大捷,维系南明在广东沿海的抗清据点,也维持了西南永历朝廷和东南郑成功之间的联系。同年,郝摇旗(大顺余部归顺南明后受明官歧视,从广西退回湖北山区抗清)占领湖北襄阳。

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二月,吴三桂与李定国激战滇西磨盘山。六月,郑成功称招讨大元帅,率十余万水军登陆崇明岛,开始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八月二十八日,永历帝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缅北。 

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清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郑成功取得厦门海大捷,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同年,李定国白文选亲统明军入缅迎回永历,缅军杀使者,明军与缅军大战于缅北,明军大胜,后接旨退兵。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领将士两万五千人金门出发,攻夺台湾,四月,郑成功攻占台湾南部。八月,缅王以饮咒水盟誓为名杀害了永历朝四十二名大臣、太监。十二月,缅王迫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明。十一月,郑成功父亲郑芝龙及亲族在北京被杀。

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台湾荷军向郑成功投降。四月十五日,永历帝与儿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五月,郑成功死于台湾,享年38岁。六月,李定国在云南勐腊病逝,享年41岁。郑成功之子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仍奉永历帝为正朔,继续沿用永历年号。

永历帝抗清路线图如下:

500 

康熙二年(1663年)郝摇旗在进攻四川巫山中被俘杀害。十一月,清荷联军攻金厦,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回台湾。同年,郑经接宁靖王朱术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皇子辽王朱植的七世孙)入台。

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大顺军余部川东十三家抗清失败,李来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陆的抵抗结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和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吴之茂均附从反清,随后占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三藩之乱爆发。

注:明朝降将中以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均受封为王,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原随毛文龙在渤海各岛抗清,毛文龙被袁崇焕杀害后降清。

定南王孔有德,辽宁盖县人,原籍山东,世系不详,铁岭矿工出身,长于弓马,不识字,天启元年后金占领辽沈后,孔有德同其兄孔有性投奔明将毛文龙。孔有德在广西桂林被李定国围困,自焚而死,临死告诫其子“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乃有今日耳”,独子孔廷训被俘处斩,绝嗣未有封疆,仅有一女孔四贞,死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享年78岁。

孔有德曾入曲阜祭拜孔庙孔林,被孔氏族人闭门拒绝,后来《孔子世家谱》也没有将他录入。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孙延龄(孔有德女婿,孔四贞丈夫)起兵反清,占据广西。三月,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三藩之乱时其父耿继茂、祖耿仲明已死)在福州起兵反清,占据福建、浙江、皖南。五月,郑经接受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长子郑克臧授职监国,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福建漳州、泉州与广东潮州、惠州,但与耿精忠因福建地盘划分而生隙。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清,占据陕西、甘肃、宁夏。

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与清廷隔长江、潼关对峙。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发动兵变,将尚可喜(其未反清且攻打吴三桂以示忠清,同年尚可喜在广州病死,享年72岁)软禁举兵反清,占据广东。三月,王辅臣兵败平凉再次降清。八月,清军攻入福州,耿精忠再次降清。十二月,见局势有变,又逢吴三桂索重金助饷且占领冲要,尚之信再次降清。

康熙十六年(1677年),孙延龄派傅弘烈到江西与清军会合,吴三桂侄孙吴世琮率兵攻占桂林,将孙延龄及其子杀害。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享年66岁,传位长孙吴世璠。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同年,尚之信被押往北京赐死。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郑经病殁,遗命长子郑克臧(时年17岁,陈永华女婿,陈永华于1680年病逝)嗣位,冯锡范发动兵变绞死继位三天的郑克臧,立次子郑克塽(时年11岁)为延平王。七月,王辅臣自尽。十月,清军占领云南昆明,吴世璠自刎(时年15岁),妻子郭皇后投环自尽,残部6700余人投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诏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八月,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全国最后一支明朝抗清势力覆灭。

(2)清朝衍圣公事迹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孔胤植袭封五经博士,堂伯父衍圣公孔尚贤诸子早亡且无孙,收孔胤植为嗣子,天启元年(1621年)孔胤植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1627年)加封太子太保。崇祯三年(1630年)晋阶太子少傅。

崇祯十三年(1640年)山东饥荒、疫病流行,孔胤植减免粮税,又出资放粮、赈救灾民。崇祯末年起义军围攻曲阜阙里,孔衍植劝说成功,起义军撤退。著有《述圣图》一卷,续写孔氏宗谱并刊印天启谱。

清顺治元年(1644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 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顺治二年(1645)满清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中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即为北京的衍圣公府。顺治四年(1646年),孔胤植病卒,享年56岁,有一子孔兴燮。

顺治初(约1647年)孔兴燮袭封衍圣公,孔兴燮事母甚孝,工书、画,历任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六年(1667年)孔兴燮病卒,享年31岁,有二子孔毓圻、孔毓埏。

清朝衍圣公自孔兴燮共传十一世,衍圣公事迹见下表:

500 

(3)清朝衍生公家谱

清朝衍圣公自孔兴燮(66代)共传十一世,至76代令字辈共85人,家谱如下:

500

 注:民国修谱时,74代(繁)、75代(祥)大多年幼,尚无子嗣。

九、民国衍圣公

(1)民国代清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但宋明士大夫共治政体不复存在、专制集权推向高峰,导致政治僵化、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太平天国起义后汉族官僚迅速掌握军权、政权,开启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近代化改革,但终未实现共和政体,又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割地赔款,民心尽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2)民国衍圣公事迹

光绪三年(1877年)孔令贻袭衍圣公,光绪十八年(1892年)署理四氏学学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并正式主持府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奉旨稽查山东学务,随行杂役等经费“均自行发价,概不骚扰。沿途只要公馆1所、灯油茶水,余毋庸供给”。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方传教士欲在曲阜古泮池兴建教堂,他与知县及地方士绅协力在古泮池北岸建起“文昌祠”以抵制传教士。光绪三十年(1904年)津浦铁路线路勘测中欲由歇马亭经孔林西直达邹县,他以“破坏圣脉”“震动圣墓为由,奏请朝廷批准,使铁路线改道兖州。光绪三十年(1904年)衍圣公府及曲阜孔氏60户族人集钱2万余千文,在全县16社各设初等小学堂1所,城内设高等小学堂1所。

民国初年,地方上拟推举其为国会议员,坚辞不就,1912年2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他上书恭贺,当年在他的倡议和资助下,曲阜县兴办了接种牛痘的防疫机构。1913年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仍封其为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为“名誉理事”,袁称帝后,加封孔令贻“郡王”衔。1919年春,进京为前清废帝溥仪祝寿,蒙赏紫禁城骑马,同年秋再次赴京为继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殡,突发背疽,于1919年11月8日在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病逝,享年47岁。有一遗腹子孔德成。

孔德成世系见下图: 

500

注:衍圣公孔昭焕有五子,后裔分五堂:长子宪培无后过继庆镕(宪增长子),为凝续堂;次子宪增,为凝祉堂;三子宪圭无后过继庆鏻,庆鏻又无后过继繁渥,为凝远堂;四子宪均,为凝道堂;五子宪堃,有一子(庆銈)二孙(繁渥繁瀚)三曾孙(祥霦、祥霖、祥霂),繁渥出嗣,繁瀚无后过继祥霂(繁渥三子),为凝静堂。

1920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封孔德成为衍圣公,1935年有感世袭爵位不宜存于民国,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衍圣公”之爵号,国民政府以为道统不可废将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中华民国的世袭特任官,1935年7月8日由陈立夫主持,戴季陶监督,于南京宣誓就职,获蒋介石委员长亲临祝贺。1935年日本东京汤岛圣堂孔庙复建完工,日本多次派员前往曲阜邀请衍圣公参加落成典礼,均遭拒绝并报告国民政府。1936年12月16日娶前清吏部尚书孙家鼐(今安徽寿县人)曾孙女孙琪方,蒋介石因西安事变未能亲赴婚礼。

1937年12月迫于日军攻势孔德成携新婚妻子及族人离开曲阜,让从堂叔孔令煜留守曲阜。1938年曲阜沦陷,同年在武汉发表抗日宣言并迁居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孔德成随国民政府迁往南京,旅居上海,1946年3月回曲阜祭扫林庙,1948年任国大代表并至美国考察文化,1949年3月自美返国辗转至香港、澳门、广州,1949年4月应国民党当局之请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倡导儒学,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主持台北孔庙祭典。

孔令煜临危受命,代为管理孔府事务直至抗战胜利,与日本周旋八年,实属不易。1998年,孔令煜之子孔德墉、孙孔维众组织《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历时10年方才完成,功莫大焉。

民国衍圣公事迹,详见下表:

500

(3)衍圣公孔德成后裔

500

注:①73代衍圣公孔庆镕传七世,至80代仅孔佑仁一人,近乎七代单传,幸有庆銮、庆鍸、庆銈三支人口尚多;②衍圣公孔德成寓居台湾,族弟孔德墉会长(庆銮后裔)主持修2009谱,凝聚孔氏宗亲,功不可没。

十、中兴祖后裔

中兴祖后裔传世至今共120支,其中留曲阜60支(即60户),流寓外地60支,见下表:

500

 详见下表:

A.孔宗愿(袭封位)后裔

500

B.孔舜亮(中散位)后裔

500

C.孔宗翰(侍郎位)后裔

500

D.孔宗寿(侍郎位)、孔宗哲后裔

500

E.孔宗彀(博士位)后裔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