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策》:大王不听又怎样

    《战国策》是一部嚼舌头的历史资料汇编,内容驳杂,有不少疑似古印度人喜好的繁琐论证段子,读起来颇为费劲耗时,毕竟战国200多年的那些事以及那个“1+6=1”的结局谁人不知晓。然而,这并没有减少我读《战国策》的兴趣,因为翻着翻着就会看到一处“大王不听”,越往后翻,“不听”就越多。“大王不听”多了也好,省得我替始皇帝祖孙十八代瞎操心,要是东方诸大王真的都从良好听,六条心结成一股绳,哪还能轮到秦二世倒大霉了。

500

​(一)

    战国的那些大王们并非完全爱不听,相对而言,他们喜欢听外人的利好美言,而无视自己人的良心劝谏。例子不胜枚举,且来先看一段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张仪说楚绝齐”。

    大秦帝国一路西来几多波折,几度被东方国家联手打得满地找牙,即便是公元前350年经历商鞅变法,我们以为秦国厉害了,历史马上被打脸,齐楚联手来攻,秦国被迫割了风水宝地——曲沃(今河南陕县)。

    之后,秦国想找齐国雪耻,而齐楚两国交好,这让秦惠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很忧虑,就对张仪说:“你替我谋划一下,这事该怎么办?”张仪回答说:“大王为我准备车辆和礼物,让我试试看。”

    张仪去见楚怀王,说:“敝国国君最喜欢的人,谁也比不过大王您,就是我张仪最愿意给他当臣子的人,也没有谁能比得上大王您;敝国国君最憎恶的人,谁也比不过齐王,就是我最憎恶的人,也没谁能比得上齐王。现在齐王的罪过,对敝国国君来说是很大的。敝国想要讨伐他,而你们楚国与齐国关系密切,所以敝国国君不能听从大王您的号令,而我张仪也不能做您的臣下来。大王倘若能封闭关口与齐国绝交,我愿请示秦王把商、於(今陕西至河南内乡一带)之地献给您,它有六百里方圆。如果能这样,齐国必定被削弱,齐国一旦削弱则必定听从大王您的役使了。这样一来,您在北面使齐国削弱,在西面又对秦国有恩惠,还能独占商、於之地带来利益。那就是用一计而三样好处都到手了。”

   楚王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在朝廷上宣布这条消息,说:“我得到了商、於一带的土地,有六百里方圆!”群臣闻知后都来祝贺。陈轸最后来参见,却独独不道喜。

    楚王问道:“我不用烦劳一个士兵,不用伤一个人,就得到了商、於一带的土地六百里,我自认为做得很聪明。各位都来祝贺,你却偏偏不道喜,这是为什麽?”陈轸回道:“我预见到商、於之地得不到,而祸患将会降临,所以不敢凭空道贺。”

    楚王问:“此话怎讲?”陈轸答道:“秦国之所以看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作友邦的缘故。如今,土地尚未得到,而先与齐国断交,这样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凭什麽会看重楚国呢?而且,如果让秦国先交出地,我们后与齐国绝交,按秦国的打算他们肯定不干;倘若我们先与齐国断交,后索要土地的话,则必然受到张仪的欺骗。上了张仪的当,大王必定会怨恨他们。这样一来,西面生出秦国这个祸患,北面又与齐国断绝了邦交,那么这两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打上门来了!”

500

    楚王不听,说道:“我对这事都已安排妥当,你就闭上嘴,无需多言,等着我的好消息吧!”楚王派出了使者和齐国断交,使者还未返回,便又急着重新派人去。

    张仪回到秦国。秦国派人出使齐国。齐、秦两国的邦交在暗中构建了起来,楚国则派了一名将军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假称生病,不去上朝。楚王说:“张先生是以为我未与齐国断交吗?”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接着派勇士到齐国去辱骂齐王。

    张仪知道楚国已同齐国绝交,这才出来见楚国使者,说:“从这儿到这儿,长宽各六里。”楚使说:“我听说的是六百里,不是六里。”张仪说道:“我本来就是个小人,哪能许诺六百里?”

    楚国使者回去报告了楚王,楚王十分恼怒,想要兴兵攻打秦国。陈轸劝道:“我现在可以说话了吗?”楚王说:“可以了。”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个办法。大王不如顺势送给秦国一个大都邑,和他们联合起来打齐国。这样一来,我们丧失给秦国的还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楚国不是还完整无损吗?大王现在已经与齐国断绝邦交,倘若又要向秦国追究欺骗之罪,这就是我们促成齐、秦两国的联合了,我国必定会受到很大伤害。”

    楚王不听,兴兵攻秦。秦国与齐国联合起来,韩国作为小跟班,于公元前313年在杜县(今西安东南)将楚国打趴下。楚国汉中要塞的六百里地反被秦国一举吞并!

    楚王不服,再次兴师攻秦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再次惨败,自此后楚国彻底丧失与秦争锋的实力,秦国东进道路也彻底打通了。

(二)

    韩国为什麽要来凑这个热闹,跟着齐秦一起打楚国,实在是它要抓住机会向楚国报耍诈之仇。然而,韩国被耍一事本质上不在于楚国的骗术有多高明,而在于韩国大王也不听自己人的劝。

    韩宣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17年,也就是跟揍楚国的4年前。这一年,由魏国公孙衍主导的魏、韩、赵、燕、楚合纵抗秦的联合国大军被秦国拼死抵挡住。秦国为了反击报复,派樗里疾进攻韩国,秦国军队在脩鱼(今河南原武县)打败韩国军队,在浊泽(今河南长葛)俘虏韩国将领申差等人。

500

    韩国告急,公仲侈(又名公仲侈)对韩宣王说:“合纵的盟国并不可依靠。现在秦国想攻打楚国已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以一座名城贿赂秦国,准备战甲,与秦国一同南下攻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来两得的计策。”韩宣王同意。于是小心秘密派公仲侈上路,准备到西边与秦国讲和。

    楚怀王听说了,十分惊恐,召见陈轸,把这消息告诉了他。陈轸说:“秦国很早就想攻打我国了,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大城池,秦、韩合兵南伐,这是秦王祭祀的时候都在祈求的事。现在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要遭受攻打了。大王听我的计策,向全国发布命令,选择士兵,扬言要援救韩国,并让战车布满道路。再派出使者,多为他备办车辆,让他携带很多礼物,使韩国相信大王将要援救自己。韩王即使不听从我们,不与秦国绝交,也必然感激大王,一定不会领头前来攻打我国。这就使秦、韩不和,军队虽然来到楚国,对我们也没有多大的威胁。如果能听从我们而与秦国绝交,秦王必然大怒,与韩国结下很深的怨仇。而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必然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对待它就必然不恭敬。这样,我们就借秦、韩两国军队之间的矛盾而使楚国避免了战祸。”

    楚怀王非常高兴,便向全国发布命令,集结部队,扬言要援救韩国,并派出使者,让他带着很多车辆和很重的礼品,到韩国去,对韩王说:“我国虽小,已调动了全国的军队来援救,韩国可以任意对待秦国,我国誓死跟随大王。”

    韩宣王非常高兴,便制止公仲朋出使秦国。公仲朋说:“不行。秦国要困辱我们,是实实在在的;楚国要援救我们,只是一个虚名。依仗楚国的虚名,轻率地与强大的秦国绝交,必然被天下所耻笑。况且楚、韩并非具有兄弟关系的国家,又没有以往约定共同征伐秦国。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于是兴兵,扬言援救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计策。况且大王已经派人答复了秦国,如不出兵,就是欺骗秦国了。轻视强秦的祸患,而相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会后悔的。”

    韩宣王不听公仲朋的劝告,不与秦国讲和。秦王果然大怒,增加军队在岸门(今河南许昌东北)与韩兵交战,楚国的救兵始终没有出现,韩军大败。

    末了,《战国策》的编辑们忍不住发表了一句评论道,韩国的军队实力本来不容小觑,百姓也并不愚昧,之所以军队被秦国打败,运用智谋又遭到楚国的讥笑,是因为过分地相信了外人,而没有采用自己人的计策。

(三)

    大王不听,六国合纵变成内部踩踏,为秦国实现各个击破提供了绝好战机。偶尔也看到六国之中新主上岗,气象一新,从谏如流,可惜只是回光返照,好景不长。《战国策》中有一篇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

    说来话长,公元前266年,惠文王赵何归西,新即位的孝成王赵丹太小,国政则由太后执掌,这就是那个有名的老太太赵惠文后。这个时候的秦国是昭王四十一年,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晚年时候。间隔看起来挺远的,实际上,秦始皇的祖父、父亲执政都很短,所以,从赵太后执政到秦王嬴政上台,前后仅二十年。

    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疾速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说:“一定要长安君(赵太后的小儿子)作人质,才能发兵。”赵太后不肯,大臣极力规劝。太后不听,并发出警告:“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老太太我一定向他脸上啐唾沫!”

500

    左师(执政官)触龙说希望进见太后,太后很恼怒地等着他。触龙进宫后慢慢前行,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走,很久没有进见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但恐怕太后身体不舒服,所以请求来看看您。”太后说:“老太太我靠车子走路。”触龙问:“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说:“靠喝粥罢了。”触龙道:“老臣近来很不爱吃饭,就勉强行走,每天走三、四里,食欲逐渐增加了一点,身体也稍感舒适了。”太后说:“老太太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渐渐平复了。触龙接着说:“老臣的儿子舒淇,年龄最小,没有出息。但我老了,很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当一名卫士,以护卫王宫,我冒死向您请求。”太后说:“我同意就是,他年龄多大了?”触龙道:“十五岁了。虽然他还年轻,我愿趁自己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道:“比妇人还厉害呢。”

    太后笑道:“妇人的疼爱是特别厉害的。”触龙回答道:“老臣私下认为老太太您疼爱燕后超过了长安君。”太后道:“您错了,不象疼长安君那么厉害。”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的打算。老太太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住她哭泣,伤心她远嫁异国,也很疼爱她了。她走了以后,您并非不思念她,凡祭祀的时候必定为她祝福,您总是祷告着:‘千万不要让她回来。’这岂不是为她考虑长远的利益,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原来,古代诸侯之女嫁到他国,只有当该国覆亡或她本人遭到休弃时才返回故国。

    太后道:“是的。”触龙说:“距今三世以前,追溯到赵氏被封为国君的时候,赵国历代君主的子孙被封为侯的,其后代继承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道:“没有。”触龙说:“不但赵国,诸侯中还有存在的吗?”太后道:“我也未曾听说。”

    触龙说:“这是因为他们近则自己遭殃,远则祸及子孙。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是由于地位尊显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而没有劳绩,但又占有权力和财宝的缘故啊。现在老太太您使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予他很多的珍宝,但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安身立命呢?老臣认为老太太您只为长安君眼前的利益着想,所以您对他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就听任您来派遣他。”于是为长安君置办一百辆出使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

    太后听了,晚年还促成了一段赵国的强国之梦,可惜后来人不争气。老太太执政两年便西去,此后不久,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在长平吃了大败仗,四十万大军被坑杀活埋。大王不听,下场就是这么的悲惨。

(四)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长平之战大伤元气后,可是赵国并未被秦国一举吞并,大秦的帝国梦还需秦人继续奋斗。就在这历史的节骨眼上,“燕王不听”着实替秦帝伟业大大助推了一把。

    《史记-燕召公世家》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比较详细,据史载,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王派相国栗腹与赵国结为盟国,以黄金五百镒为赵王祝寿。栗腹回国对燕王说:“赵国的青壮男丁都在长平战死,孤儿们还没成年,现在可以进攻它。”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间,征求他的意见。

500

    乐间答道:“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国家,民都熟习战事,不可攻伐。”燕王说:“我们以五个人打他一个人。”乐间说:“不行。”

    燕王动怒,群臣都认为能攻赵。最终还是出动两支军队——《战国策》却说出动了八十万大军,估计是要用大数字来反衬大失败的可悲吧——,还有战车两千乘,栗腹率领一支队伍攻打鄗邑(今河北柏乡),另一支由大将卿秦率领攻打代地。这个时候,大夫将渠跳出来,对燕王做最后的思想工作,他劝道:“我国与赵国开通关塞缔结盟约,还以重金为赵王祝寿,使臣刚回来复命就转过头去攻打它,这是不祥的做法,出兵不会成功。”

    燕王不听,并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随。“乌鸦嘴”将渠拉着燕王的绶带不放,继续苦劝说:“大王千万别亲自前去,去了也不会成功。”燕王抬脚踢开他。将渠流着泪说:“我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大王啊!”

    头脑总算清醒一点的赵王命廉颇领兵迎战,在鄗邑大败栗腹。赵将乐乘在代地也打败卿秦。乐间逃往赵国。廉颇率军追击五百余里,包围燕都。燕国人求和,赵国不答应,一定要将渠出面处理调停。燕王以将渠为相国,议和才有了着落。

    赵国解除对燕国的围困后,燕王给逃到赵国的乐间写了一封又是责备又是道歉的长信,请乐间回来。但是,乐间怨恨燕王不听,决心留在赵国而始终没有复信。

    故事到此就圆满地画个句号的话,秦王嬴政估计刚要待岗就先等着失业了。而历史却是富有喜感的。没过几年,燕国眼瞅见赵国频频被秦军围困,燕王喜——这个亡国之君又来了,派了大军偷袭赵国,结果反被打败,被俘燕军二万人。这个燕王喜还有一个意气用事的儿子叫太子丹,正事大事干不了,专会养了壮士,有一个壮士叫荆轲,后面的故事就不用我再罗嗦了。

(五)

    大王为何不听?说大王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愚蠢至极,好像说得都太简单了一些。内里肯定是复杂的,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一二三四可以头头是道。然而,纵有百千条,最要害一条,也许可用《战国策》“范睢论罢黜权贵”的这一大段著名论述来作为最佳的注脚。

500

    范睢对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前251年)说:“我住在崤山以东时,听说齐国有田单,没听说过齐王;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没听说有大王您。如今,太后专权,毫无顾忌。几位权臣聚到一起,榨取尽了国家利益,用来自己享乐,而国家却不倾覆,这种情况从来未有。大王处于这几人之下,那就是人们说的‘国中无王’。这样,国权怎能不被破坏,政令怎能出自大王呢?

    “您也听说过恒思(不详,可能是远古中亚地名)有树丛中的神祠吗?恒思有个强横的年轻人,他请求与神祠的树丛掷骰子下棋,说:‘我若胜了树丛,树丛就把神位借给我三天;我若赢不了树丛,树丛可以任意处置我,让我遭难。’于是,他用左手替树丛掷骰子,右手为自己掷骰子。结果(我看树丛是没得其他选择),年轻人赢了树丛。树丛就把神祠借给他三天。当树丛去讨还神祠时,年轻人竟不归还给它。五天后,树丛枯萎了,七天后树丛死掉了。现今,国家就是大王的树丛,权势就是大王的神位,把这个借给了别人,能不危险吗?

    ”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内巩固其威望,对外加强其权势。’穰侯的使者擅用大王权力威望,分割诸侯的疆土,对各国发布兵符军命,征讨敌国,秦国谁也不敢不听;打了胜仗、攻下了城邑,得到的好处就送到穰侯的封地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而国家渐渐衰弱,将为诸侯所制;打了败仗,则大王与百姓结下怨恨,祸患都归于国家。

    “有首诗里说:‘果实繁盛者树枝压断,树枝断了伤害树干。’而且眼下的那些封邑中,从每日一斗俸禄的小吏往上,直到尉、内史等高官,以及大王的左右近臣,有不是相国穰侯的心腹人的吗?国家没有变故则已,一有变故,我定会看到大王被孤立在朝廷之中了!我私下为大王感到恐惧!齐相卓齿独揽齐国大权,抽了齐闵王的筋,把他吊在庙堂屋梁上,一昼夜间就死了。李兑在赵国被重用,他减少赵武灵王的饮食,一百天后武灵王就饿死了。如今,太后、穰侯掌大权,又有其他权臣相助,以致人们心目中没有了秦王,这也是卓齿、李兑一类的权臣。眼下,我看到大王在朝廷中孤立无助,而且担心后世执掌秦国大权的,怕会不是大王您的子孙了!”

    秦昭王听了,心中很恐惧,于是废黜了太后,驱赶穰侯等人,并把他们全都遣送到函谷关以外去了。

    应该说,秦国吞并六国的宏图伟业就是从秦昭王听从范睢、重用范睢才真正得以展开的。几代秦王听从劝谏、重用干才、励精图治近百年,帝国伟业始有成,不幸历二世而亡。

    这么说来,前面的大王听与不听,到后来也没啥不一样。到如今,除了“触龙说赵太后”里头的沟通艺术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别的不听也罢。(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