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经典战例总结——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一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战役是粟裕将军一生中指挥的最大的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这场战役在三大战役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因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所以平津战役才稳操胜券。笔者通过复盘对淮海战役的分析和总结粗浅的谈几点思考。

一、    战役背景与简介

1.  全国总体军事态势

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辽沈战役以后,长江以北国民党军队只有四个军事战略集团,这四个军事战略集团的情况如下:

1)  华北傅作义集团:孤立于平津地区,正面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两支大军的联合打击之下。

2)  西北胡宗南集团:被西北野战军牵制于关中一带。

3)  华中白崇禧集团:主力被中原野战军一部牵制于平汉路信阳以西地区。

4)  徐州刘峙集团的兵力是最多的一个集团,正处于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的夹击之下。

2.  双方军事态势

1)  徐州刘峙集团军事部署

徐州刘峙集团有4个兵团,4个绥区,共25个军,60万人,配置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路,郑州至连云港和京浦路临城至蚌埠段,呈十字架态势。

2)  我军部署

由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下辖2个兵团,1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共36万人。大部分位于济南和徐州之间,一部分位于宿迁地区休整。

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的中原野战军7个步兵纵队,共15万人,主力位于禹县、叶县和襄城地区休整,一部在豫南、鄂北地区监视白崇禧集团。因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丢失了大量重型武器,所以战斗力相对华东野战军较弱。

3.  双方谋略

1)  国民党方面

两军对垒必先定谋略,济南战役之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我军将向徐州和陇海路发动攻势,于是命令刘峙将主力进入陇海路的商丘至海州段阻止华野南下,并寻机与我决战,又命令白崇禧集团以主力钳制中野于平汉路,防止中野东进与华野汇合。到了八月初蒋介石有鉴于卫立煌集团的惨痛教训,决定进一步调整部署,将孙元良兵团、刘汝明第四绥区、李弥兵团向京浦路两侧收缩,将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附近收缩,调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加强徐蚌战场,蒋介石企图集中重兵依托京浦路伺机与我会战,在形势不利时,则将刘峙集团南撤,加强长江防线,这是国民党的徐蚌会战计划的核心。

2)  我军方面

人民解放军统帅部也在考虑南线作战的行动,早在9月24日,粟裕曾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攻占淮阴、淮安和海州的建议。25日中央军委复电: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指出第一个作战应以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尔后再逐次求歼淮阴、淮安和海州地区之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淮海战役”。10月下旬中野攻克郑州、开封,继续东进向华野靠拢。辽沈战役以后,中央军委在策划平津战役的同时,决心扩大淮海战役的规模,确定中野参加作战,并指示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应进逼京浦路,会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孙元良兵团,割断徐蚌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11月9日,中央军委得到徐州敌人可能撤退的情报,进一步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这样淮海战役的规模便由囚禁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及海州、两淮之敌扩大为囚歼刘峙集团于徐州附近。

4.  战役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切断徐蚌路。

2)  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3)  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

二、    战役总结思考

1.  内部机制、军事战略与政治因素

1)  解放军方面

A.  早在前期朱德等中央高层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华东野战军,大大增加了华东野战军的实力和作战能力。

B.  中央军委高层决策有方,授权到位,集体决策不相互掣肘,形成集思广益,尊重前方指战员的意见和观点。

C.  执行到位,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策略。

D.  华野和中野成立总前委,统一指挥调度形成合力,两大野战军配合默契,相互支援。总前委5个人能力都很强,且能力优势互补。

E.  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士气高昂、执行到位。

F.  成功的土地革命,使农民翻身做主,民心所向、军民一家,淮海战役中在安徽、山东、河南、江苏一带的民工大量无私支援前线,非常强而有力的提供了战役的所有后勤物资供应、伤病员救治等各项后勤工作,并做出巨大牺牲。

G.  成功的俘虏政策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官兵主动投降并参加解放军。

H.  成功的地下党潜伏一方面是国民党中央的潜伏对整个解放战争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在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的成功潜伏和战场起义,对歼灭黄百韬和黄维兵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I.  成功的情报信息工作,军队机动性非常强,重视运动战。

2)  国民党军队方面

A.  政治上代表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内部腐败无能、丧失民心,为打内战,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且无法治理和整顿。

B.  国民党军队士兵大多是拉壮丁来参军的,士气不高、军纪散漫。

C.  总统蒋介石和副总统李宗仁之间互相掣肘,蒋介石嫡系和桂系以及其他各派之间矛盾重重,各军官之间占山为王,山头严重,不能形成合力。

D.  华中剿总白崇禧集团属于桂系,徐州刘峙集团属于蒋介石嫡系,白崇禧出于政治因素拒绝出任徐蚌会战总司令,并掣肘蒋介石。如果当时华中白崇禧集团和徐州刘峙集团形成合力(最好再从南方调度一部分兵力参加会战),相互配合,那么淮海战场对解放军将形成非常不利的局面。

E.  决策上混乱,虎头蛇尾,并且越级指挥。蒋介石在做完决策后随意更改之前的决策,而下级指挥官不知道。如杜聿明在撤离徐州之前一再和蒋介石说明既然要打就不能撤,既然要撤就不能打,而蒋介石在杜聿明集团撤离徐州后不久就命令杜聿明去解救黄维兵团,致使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又如:黄百韬兵团在接到撤到徐州的命令后,紧接着刘峙又让黄百韬滞留等待44军,造成贻误军情,也成为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的主要因素之一。

F.  用人不当,蒋介石任命其亲信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是有名的猪司令,军事才干低下。虽然后面又任命了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部主任,实际上是代替了刘峙,但是名义上刘峙还是徐州剿总总司令,且驻扎在蚌埠,导致兵力分散。刘峙担任这个位置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他本人是蒋介石亲信,很听话,另一方面是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华中剿总白崇禧综合各方面考虑拒绝担任徐蚌会战的总司令。

G.  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力较弱,如:作为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在给一个军长下达军事命令的时候竟然遭到拒绝。又如:随为国民党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不能命令华中剿总等很多奇怪的事情。

H.  对解放军的军事信息情报获取能力很弱,如:杜聿明刚到徐州的时候,刘峙等高层对解放军的情报一无所知,且无判断分析能力。

I.  国民党军队内部协同作战的能力很差,各部队之间往往互相挖坑,成为对方的猪队友,且执行力很差。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队主要负责人都将军队视作自己的政治资本,将军队视为自己升官发财的工具。

2.  战役指挥

1)  解放军方面

A.  解放军各大野战军之间相互配合、遥相呼应,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和调度。

B.  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形成了一个承前启后,并与其他战役如更早一些的济南战役等战役是环环相扣。

C.  决策合理、灵活,紧紧掌握形势,根据形势的变化,定下就地歼灭刘峙集团的决心。

D.  中野配合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没有直接对徐州之敌进行进攻,而是攻克宿县,完成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巧妙的配合华野作战,从全局上把握了战争的进程。

E.  重视首战必胜,遵循避实击虚和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寻求在运动中歼敌,解放军在对敌作战的时候都是先打弱敌,如淮海战役第一仗先选择黄百韬兵团,后面又攻克宿县,先打黄维兵团等。

F.  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适时由追击战转入攻坚战。

G.  粟裕根据战场形势、国民党军队特点以及地理特点及时判明杜聿明集团西逃企图,并做了相应部署。

H.  采取“吃一个(黄维兵团)、夹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首先解决黄维兵团。

2)  国民党军队方面

A.  战役指挥死板,不灵活,昏招迭出。

B.  合理建议往往得不到采纳,决策混乱、虎头蛇尾。执行力非常差,军队控制力差,内部管理混乱。

C.  兵力分散,且配合度太差。

D.  国民党军队如果将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统一由白崇禧和杜聿明联合指挥,再从南方调集四五个兵团,由华中剿总进攻华中野战军,徐州剿总对付华野,并动用黄百韬兵团、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首先进攻宿迁一带苏北兵团,那么解放军将陷入被动。不过历史不能改写只能假设。

三、    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

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条件最苦、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是一场对于双方整体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战,国民党正是因为这次战役中全军覆没,使其失掉了在大陆与解放军势均力敌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是淮海战役的胜利决定了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历史上具有极大的意义。

1)  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损失惨重,骨干将领丧失殆尽,王牌主力兵团也被打得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蒋介石来说无非是致命的一击,他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本钱,输掉了在大陆的半壁江山,沉重深刻地影响了国军的战斗全局。

2)  在这场淮海战役中战败的结局,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势力的进一步分化以及矛盾的加深。得到美方势力支持的桂系集团加速逼迫蒋介石下台,这样的形式导致了蒋介石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的主张,使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宣布引退,蒋家王朝已经成为风雨飘摇中的落日王国。

3)  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取胜,加速了中国社会的革命进程,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范围地区得到了解放。中国人民得到了喘息吐气的机会,解放军们做好了全力以赴解放全中国的准备,这次战役也为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正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的胜利,打响了解放全中国的礼炮。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