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制度拖垮西方?不好意思,你被骗了。

(先吐槽一下,好好写的东西没人看,吐槽几句电影和他的粉丝倒是一堆人看,就这点水平还有脸说什么戏子误国,说什么媒体就知道报道戏子。有资格这么说吗?不一样是跟风吗?自以为自己站在了制高点上,吐槽戏子,其实呢?你们有些人不过就是把你们口中什么什么英雄什么什么成绩之类的当成了秀自我优越感的工具罢了,看着是尊敬英雄歌唱祖国,思路还是看待戏子的思路,什么火跟什么罢了。有些人所谓的关注,不是真的关注其本身,不过就是一点八卦新闻罢了,背后的东西想过多少?有些人和那些明星脑残粉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吐槽完毕,下面正文。)

这么长时间以来,总是会人说高福利拖垮西方。

那么问题来了,西方为什么要高福利?

说白了,高福利是干什么的?很多人估计直接就说了,养穷人。那么这帮资本家是脑子有坑还是智商残疾要闲着没事养穷人?那么这个问题,就要回到西方福利制度的三大高潮了。

一、西方福利制度

最开始,西方哪有什么福利制度,工人该死死该惨惨,只有少部分尚有良心的资本家和教堂尚且有一点施舍,像收养一些被遗弃的婴儿等等。

不过有些人不要认为什么欧洲没有反抗传统,欧洲反抗不起来是其封建制下的结果,矛盾矛头往往直接指向离自己最近的那批人(骑士),就如同解放后忆苦思甜被骂的最惨的不是大地主(相反,偶尔还会有人说大地主好)而是二地主(附庸在大地主之上,往往欺上瞒下、横行霸道)。因此古代欧洲往往不会有针对顶级封建主(领主,如国王)的大起义,但是把骑士赶得满世界乱窜的起义也有的是。

到了近代,这股精神并没有被磨灭,而是同工人阶级一起实现了升华——三大工人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虽然尚且伤不到欧洲资本主义的根基,但是却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便是工人阶级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紧接着,在第一国际的领导下,工人运动依旧在不断的进行,而欧洲统治阶级对其的态度也很简单,镇压。

然而欧洲统治阶级终于坐不住了,因为在沙俄,终于有人实现了社会主义构想,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击退了侵略者,这就是苏俄。俗语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苏俄成立之时,一战已经接近尾声,各国精英折损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面对苏维埃政权的冲击,欧洲统治阶级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给福利。

这就是欧洲福利制度的第一波高潮。

说白了,为什么给福利?就是维稳。给你们点钱,你们老实呆着。那么福利从何而来?理论上,应该是资本家从他们手中剥削而来的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在偿还给被剥削阶级(虽然后面出现了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一次大萧条终于把欧美统治阶级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的二战更是让欧美统治阶级意识到:人真的逼疯了,真的什么都做得出来。这时候罗斯福横空出世,开始了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系统的阐述一整套政府调节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欧美兴起了凯恩斯主义的浪潮。有效需求为什么不够?没钱。被剥削阶级为什么没钱?因为钱都让资本家无偿拿走了。所以被剥削阶级得到有效需求该怎么解决呢?福利,有了福利,被剥削阶级能花的钱不就多了吗。谁发福利?政府。但是福利太多政府的钱不够呢?从明天借,毕竟,“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名言)。于是有了钱的被剥削阶级可以消费了,可以活下去了,欧洲开始了稳定,经济开始了复苏。这就是欧洲福利制度的第二波高潮。

苏联解体,中国在当时虽是大国却也偏居东亚一隅,不足为惧,欧美真正的全球无敌手。于是也就迎来了福利的第三波高潮——并不是。为了应对西方经济中滞胀这个问题,欧洲像撒切尔主义,美国像里根经济学,哈佛100天、休克疗法等等,其实都是在减少福利,以期去解决较为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当然有成功的有失败的)。随着经济危机的度过和经济危机形式的转变,矛盾又来了,那就继续发福利。这才是第三波高潮。而这第三波高潮同新矛盾下欧美政治格局变迁紧紧地结合,产生了被人所诟病的“撒钱买票”模式的高福利。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批判的福利政策。前两种是属于公民个人应有的权利。

二、欧洲福利制度意义

我们总结欧洲福利制度之后,就会发现已给比较明显的逻辑:矛盾尖锐——发福利——继续尖锐——继续发福利,而很多人认为的不发福利的情况下,比如里根经济学,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不是不发了,只是增量减少而已。并且,如果不是苏联没挺住,或许美国自己先把自己玩死了也说不定。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得出第一个结论,欧洲福利制度的第一目的,就是维稳!凡是忽略了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而第二个目的,就是基于生产-分配-消费-生产这一循环下,针对消费不足的一个补救方法,通过福利,使得百姓后顾之忧减少,并减少其在其他方面的支出,促进和刺激消费。

第三个目的,就是最为人所诟病的撒钱买票了。当然老百姓当然希望福利好福利高,这是最基本的人之常情,没什么可以批判的。然而欧美政客为了自己以及政党的私利,不顾国家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妄加发福利,过度的透支未来,表面上是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有了选票,实际上却让矛盾更加深化、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处理。而这一时期,也是欧美阶层固化、势力固化的阶段,想进行深层次改革难上加难。但是反过来说,要是好改,政党和政客也不会乱发福利。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撒钱买票”这种行为,不能简单嘲讽完事,其背后更有深刻的矛盾在。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了,欧洲福利制度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出于维持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资本出于追求长远利润避免短期波动而做出的向被统治阶级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行为。但是后来被政党和政客利用,成为操弄选票、实现野心的工具之一。同时,欧洲福利制度只能缓解缓和和推迟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爆发,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三、欧洲福利制度再剖析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剩余价值在谁的手里?

统治阶级。对不对?

统治阶级凭什么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什么也不凭,他就是无偿的直接拿走。敢反对,暴力机器招呼。

所以,被剥削阶级的贫困和苦难是谁造成的?统治阶级无偿拿走了属于被剥削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且通过一系列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手段驱使乃至奴役被剥削阶级为自身持续地创造剩余价值。

那么,矛盾的交点在哪?统治阶级的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被剥削。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问题是统治阶级搞出来的,好处(剩余价值)也是统治阶级无偿拿走的,福利应该谁出?统治阶级。应该是统治阶级从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补偿给被剥削阶级。

然而呢?虽然统治阶级确实出了一部分,但是另一部分是被剥削阶级出(各种税收或者保险)。而统治阶级那会那么蠢一定要出钱啊?可以合法避税啊,避不了可以逃税啊,有的是手段啊,实在不行咱可以用金融的手段从未来取钱啊(现在就能少出点)。问题是未来要是出问题了呢?展期、减免,政府买单,这账就赖了。

perfect,完美。

是啊,统治阶级是完美了,被剥削阶级找谁哭?钱出了(很少的办法能避税逃税),福利里外里还是自己出钱(毕竟是税收保险已经从自己的工资里面扣了),真要是出了问题还是得拿自己开刀(裁员之类的手段不要太多),这叫啥玩意?

所以被剥削阶级怎么着也不会同意削减福利,理由也很简单,也很在理,本应是统治阶级出钱,已经是被统治阶级在负担了,真要是出了事资本家接着野被统治阶级喝西北风,就这还要削减,这说的是人话吗?

继续分析。

我们假设统治阶级大公无私,真的把福利全部由自己负担,被统治阶级一点都不负担,那么,福利到了谁的手上?统治阶级分一小部分(福利一般是按人头算,统治阶级人少拿的就少),被统治阶级拿大头。话是这么说,然而被统治阶级也分三六九等,也有贫富之别啊,那么福利的大头在哪了?中产阶级。这里先不管中产阶级的概念是否正确,我们就这么说,不影响实际情况和分析。

那么我们这么想,社会分成三个部分,上层、中层、下层。上层社会对那点福利的态度无所谓,毕竟人家不靠这玩意。中层拿的最多。为什么?因为中层是最能享受福利的那一批人。然而,最应该得到福利的是什么阶层?下层。为什么?因为下层最容易不稳定,也最穷。但是虽然很多政策和福利都是给下层的,下层却无力享受这种福利。例如说我给年收入3000以下的人买飞机票减一半的钱,问题是年收入3000以下的就买不起飞机票。这个福利有什么用处?或者说我宣布买汽车减税,问题是下层就没钱买汽车。失业保险搞得好,下层可能就没有就过业。

并且,中产阶级会一定稳定吗?当然不会。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也就是说,所谓的“枣弧形社会”,最终只是梦幻空花,终将变成金字塔形的社会。那么福利制度,就还要负担阻止或者减缓中产阶层的崩溃。这又极大地加大了福利的负担。

于是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中产阶层不断地趋于崩溃,福利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而本来享受福利就少的底层人,也会在这其中感受到更为尖锐的矛盾冲突,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愈发增多。

与此同时,阶层固化又为这些矛盾加了一把火。本来阶层流动比较通畅的时候,矛盾可以转化为动力,积极向上。现在向上的路都堵死了,还能如何?绝望必然成为主流。进而导致的结果,一个是阶层固化的下的低欲望社会,比如日本;另一个则是更加激烈的矛盾冲突,比如美国。前者了无生机,后者矛盾重重,几乎是一点火就着。特别是后者的情况下,福利的维稳效果就显现了出来。然而终有穷尽时,随着中产阶层的崩溃和底层人士愈发贫穷,福利也终将力有不逮,最终新的矛盾继续产生、发酵,就要求更大力度的福利,等更大力度的福利力量穷尽,旧的矛盾接着显露新的矛盾接着产生,有要求更大力度的福利,如此恶性循环,直到拖垮这个社会。

至于政客、政党的那些把戏,则是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过程。发放福利是很容易聚拢人心的,有福利的许诺是很容易赚选票的。而面对着愈发深刻和尖锐的矛盾,也不能说西方没有人愿意去改革,然而,选票政治下,这种人能当选的少之又少。而当选之后,还有着一系列的约束,结果往往就是在各方势力的制衡之下,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路子——加大福利。而福利越发越多的结果就是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谁想削减福利我就跟谁没完。然而大规模福利令政府不堪重负,加税固然是个办法,然而更多的是把问题推到后面(贷款),看着是现在都爽了,未来的问题又加重了。并且总是发福利,对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没有任何的意义,只不过是一层遮羞布。而过多的福利,也会打击社会积极性,再加上阶层固化的影响,西方就陷入了“矛盾加深—发福利—矛盾看起来缓和—矛盾继续加深以及之前的矛盾也开始爆发—发福利”如此的恶性循环中了。

至于削减福利,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算遮掩一块臭豆腐,是打算在上面多盖东西呢,还是少盖东西?明白了吧。福利如果削减,被福利掩盖的矛盾立刻就会爆发(但是爆发的形式会不同),最终逼迫当局继续发放福利,或者换一拨人接着发福利。

四、结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很清晰的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不是高福利拖垮了西方,而是被高福利掩盖的深层次矛盾让西方开始崩溃。这种矛盾就是马克思早在近300年前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思考福利多还是福利少的问题,那么我们根本就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因为现实的情况是:欧洲的问题不是一个福利发多了还是发少了的问题,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日趋深化的问题,不是一个只看表面现象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欧洲面临的问题,既不是一个个别问题,也不是一个偶然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制度运行下的必然结果。我们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剖析其中的矛盾,找到根本的破解之法,而不是只看到表面便加以嘲讽或者羡慕——这对于谁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

PS:恭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另外请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悠悠一评

谢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