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刘慈欣作品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这一评价?

无论反对者怎样批评乃至谩骂,人民群众喜欢,《流浪地球》创造了10天30亿的票房纪录。

很快,反对者们把矛头对准了刘慈欣,但发现……黑不动。

刚开始他们想黑科学设定不严谨。结果,大刘的老粉铁粉相当一部分都是理工科博士,而他们则大都从事文化传媒等工作,搞得就像崔永元说复旦生科院不懂转基因,柴静说丁仲礼院士不懂环境保护。

后来他们想黑故事情节,可是,《三体》获得的是科幻小说界的最高成就“雨果奖”,历史上只有四十多位作家拿过此奖。作为非西方背景的作家,大刘获奖不靠情节难道靠文笔?

最后,我发现,这些人的黑点不约而同地归到了“没有人文关怀”“人文素养差”这些方面。

比如这位,微博、知乎上的著名公知

500

本岛主没有屏蔽他,截图来源知乎问题

再比如这位豆瓣上这位著名文青的发言,被其他文青疯狂转发

500

(我截图的时候很早,大概是流浪地球刚上映两三天的时候。现在这条消息的转发点赞数应该非常恐怖了)

这些话非常抽象,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你一反驳,人家就说你人文素养太差,所以没法理解我说的话。等你人文素养到了我的水平,自然也就理解为什么刘慈欣没有人文关怀了。

这些人故作高深不予解释,本岛主今天就帮他们把话说透。

他们的意思是说,莎士比亚们才能代表人类文明,可是在刘慈欣那里,这些伟大人物竟然和村口的阿猫阿狗二傻子平等抽签决定存亡。

这证明,刘慈欣只是听说过莎士比亚等人的名字,而根本不懂他的伟大,更不懂他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翠萍、狗剩、建国、红卫们,死1000万个都不影响人类文明的伟大,可莎士比亚们,个个都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明珠,要尽全力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刘慈欣在小说里屡屡平等地对待莎士比亚和狗剩建国,说明他不懂莎士比亚,他人文素养烂透了,他的作品缺乏人文关怀,冷血无情,吃人。

这种说法是有些道理的。

现在我们对外介绍中华文明,肯定是先讲老子孔子,而不会去探究普通人说了什么。

向外星介绍人类文明也一样。“旅行者号”是为了联络地外文明发射的飞船,其中装载了许多能代表人类文明的东西,它刻录唱片中选择中国音乐的代表,是古琴曲“流水”,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欣赏。

这么看确实很有道理。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偷换了一个关键概念——

我们创造出文明,不是为了介绍给其他人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本岛主在这里介绍一篇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

这篇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和科幻无关,看起来像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甚至是纪实性的报告文学。

一名知识分子在某个年代被下放到偏远乡村当老师,教小学和初中,后来被山里的狼咬死了。

但是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主动留在山村继承他的事业。

与此同时是春天的故事,知识分子们都涌回城里,昔日的学生成了村里唯一的老师,教所有年纪的孩子。

再与此同时是基层农村的崩坏。

分田单干,集体用的拖拉机等机械农具分不了,村民们就砸了,一人分几块破烂卖废铁。

女人都嫁出去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孩子稍长大点立刻被送出去打工。在村民们看来,读书是最没用的事,甚至会害了孩子。

老师到家里求他们让孩子上学,用自己工资帮孩子交学费。没人答允,有人甚至将老师揍出门外。

村里留的就是一帮老光棍,每天打麻将,然后喝几毛钱一袋的烂酒麻醉自己,再打孩子出气。

没人种地,因为穷一点还能等着领取补助,比干活划算多了。

扶贫的给村子安装柴油机等设备,前脚安好后脚村民就把机器拆了卖了,挣了一千五百块,吃了两顿好饭。

化工厂来买地建厂,村民们想都没想就卖了,只为几百块。很快这里的地下水全被污染了,喝了就长红疙瘩。村民们依然沾沾自喜,因为地价卖的挺贵,占了便宜。

人们的目光变得呆滞,愚昧麻木,像极了100年前。

这就是《乡村教师》的故事背景。

如果说伤痕文学想展现的是,让知识分子去农村受苦是对文明的破坏,他们本该在更加优渥的条件下创造更伟大的东西。

那么《乡村教师》或许可以称作“反伤痕文学”。

同一段历史时期,同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不同群体眼中是完全相反的。

建议大家去看看《乡村教师》,刘慈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500

在变革中,知识分子看似是“重获新生”,去创造伟大的文明去了,可这些村民们却被“文明”抛弃了。

他们不该被抛弃。

或许,人类文明确实是由这些最顶尖的人物们创造的,但这些最普通的人们也不该被抛弃。

如果不带上他们,那你们创造的所谓文明,将毫无意义。

这就是《乡村教师》给我的感受。我为什么喜欢电影《流浪地球》,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影片用很多镜头去表现地下城的市井生活:舞龙舞狮,VR黄片,打麻将打电玩,脏兮兮的街边摊,兔女郎的尾巴,榴莲味的蚯蚓干……

这些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凡人的最平凡的生活。可正是这最平凡的东西,是火种计划中的庞大数据库冷冻受精卵所无法承载的。

刘培强最后说,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这句话的“人”并不是指莎士比亚柏拉图,不是英雄伟人,而是上面描述的那些最平凡的人,是那群被精英们称作“乌合之众”的群氓,是那群没有高远追求贪图眼前利益的庸人们。

是的,他们数量再多都无法代表人类文明;但是,对任何一个辉煌的人类文明而言,如果没有了他们,将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大家熟悉鲁迅,会发现他的情感和这个出奇地像。

鲁迅不可能不知道小说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他本可以坚持写小说,创作出有分量的长篇,在文学史上,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更重要的地位。

但他没有,他的后半生完全投入到杂文写作中去,他希望用笔唤醒国人,唤醒他笔下愚昧麻木的人,唤醒这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因为他知道,所谓的文明再伟大,不带上他们,都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又回到那句话。

莎士比亚们创造出的文明固然伟大,可我们创造出文明,不是为了介绍给其他人的。

这些可悲可憎,可恶可恨,有时又有点可怜和可爱的数量最多的最平凡的人们,才是我们创造文明的全部意义所在。

不带上他们,一切伟大的文明都将毫无意义。

况且,没有他们,高高在上的那群人们也不可能创造出任何东西啊。

这就是刘慈欣的人文关怀。不仅有,而且很厚重。只不过和那些反对者们关怀的不大一样罢了。

再次推荐《乡村教师》。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通吃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