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在影视剧中的变化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想知道官方对一个争议人物的真正评价,最靠谱的办法,是观看主旋律影视剧。

多少“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情绪表达,都藏在了那些经过重重审核,却依旧能够公映的镜头里。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既是大陆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电影,也是大陆第一部允许出现蒋介石正面形象的电影。

影片中有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镜头:著名爱国将领王铭章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面对日军飞机的扫射轰炸,老蒋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鼓舞士气,号召众人以王师长为榜样。

“领袖视死如归,不惧艰险”的镜头,以前是专属我方领导人的,而一向作为反派人物的老蒋,居然也能有此待遇,这背后其实是大陆缓解两岸关系的考虑。

500

也是从这部电影以后,影视中的蒋介石不再是小丑形象,而是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枭雄:

在《建国大业》中,他一方面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反对分裂中国;对国民党的贪腐,他无奈叹息,一方面鼓励儿子反腐,一方面又阻止儿子查办孔家。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蒋介石扮女护士刺杀陶成章,但编导故意不写他的名字,没有历史底蕴的观众,压根不知道杀手是谁。

这是考虑到蒋后来毕竟成了国家领袖,需要给予一定的照顾。

在主旋律红色剧《跨过鸭绿江》中,高麻子也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并得到了很多镜头,显然这也是官方对高麻子的一种认可。

而最具争议的林总,也在各类影视剧中,不断变迁着自己的形象。

500

1980的《九·一三事件》话剧中,李雪健老师扮演的林总,状如妖邪,形同鬼魅,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迫害同志,是字面意思上的“丑角”。

话剧之后,军事电影热潮来临,但这些革命战争片,几乎不约而同地避开了林彪这个争议人物,林总唯一的影视影像,是在《四渡赤水河》中,那个一闪而过的背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八零年代政治气氛宽松,开国将帅们也到了年纪,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有人采访聂帅,谈及红一军团屡屡在绝境中化险为夷,能以弱胜强,全靠聂帅指挥出色,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但聂帅认为:不能把胜利的功劳,全归我一个人,林当时也帮过忙,一些战役,他也给过建议。

1986年初,中央决定将三大战役拍电影,也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彻底颠覆了林总以往的影视形象。

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指挥者,林总这个灵魂人物,是绕不过去的,虽然有人建议删除林彪,或者虚化林彪,但当时的军委副尚昆同志,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主还原真实的林彪形象。

500

而东北的话剧演员马绍信,也由此一战成名!

马老师扮演的林总,堪称《大决战》的题眼:当年《大决战》热播,观众一多半不是为了看教员和委座,而是听说电影里有林总。

当林总镜头出现后,整个电影院里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小孩们不明所以,大人们都在激动地喊:林彪,林彪出来了!

当时没人知道马绍信,人们是真的很好奇,也兴奋,看主旋律怎么拍林总这个争议人物。

结果一看,居然演得这么牛!很有一种拨乱反正,突破权威,看到真实历史的感觉。

连和林彪一起共事过的中央领导也被震撼住了,尚昆同志慰问《大决战》演员时,第一个找的就是马老师。

首长接见剧组人员时,第一句话就是:林彪,林彪呢?

当时马绍信站在第二排最边上,但首长却第一个和他握手。

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决战》系列本身,是不想褒扬林彪的,马绍信的出圈完全是个意外。

500

影片严格压缩了林彪的出场时间,罗帅的镜头远多于林总,那句“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本意是批评林彪的枭雄作风。

“未达目的,不顾伤亡”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话,只能让林总这样的争议人物来说。

《大决战》以后,林总逐渐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影视剧中,在《大进军——南线大追歼》中,林总虽然还是被指责批评,但开始以主角的形象出现。

而09年的主旋律大制作《建国大业》中,还专门为林总设计了一个镜头。

林总向教员敬礼,教员亲切地和他打招呼:林彪啊,还这么瘦啊?

说话的同时,他拍了拍林总的肩膀,笑呵呵地对大家说:一百多万国民党军装进肚子里,还没把他吃胖了!

这段镜头就很有目的:一来表明林总的战功,消灭了一百多万国军主力;二来表达了林总和教员非同寻常的感情和关系。

500

《建国大业》以后的主旋律,基本不怎么回避林总的功劳了,老猫就不再赘述了,其实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这些年来,林总,还有之前总被骂的郭沫若,评价越来越高?

老猫认为,他们评价被扭转,和他们本身没关系,而是教员评价不一样了!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十多年前的网络环境,那时候网络对教员的评价,当真是触目惊心,各种侮辱性的绰号和编排,想想都觉得难过。

这些年大家被各种社会现实教育,渐渐发现教员他老人家究竟是多么伟大,爱屋及乌之下,对林总和郭老,就没了有色眼镜,开始认真去看他们的生平。

这一看不得了:

原来林总功劳这么大,和教员的渊源这么深,对国家的贡献无与伦比;

原来郭老真的铁骨铮铮,在蒋介石清共的时候,火线入党,提着脑袋干革命;在日本侵华最猖狂的时候,毅然舍家为国,抛弃日本的一切,回来抗战!

说到底,人以类聚:能舍命追随教员的人,会有那么不堪吗?

谨以此文,致敬马绍信老先生,致敬那一代杰出的影视工作者!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

喜欢请关注,微信内分享更多精彩故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