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远主炮威力看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
前面说了我认为北洋水师的炮弹落后才是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个观点缺了一点数据支撑。从网上找到了定远镇远两舰的305主炮炮弹的数据,开花弹的弹重292公斤,装填10公斤黑火药。这个数据非常有力地支持我的观点。定远和镇远两舰的12寸主炮是北洋水师最强大的武器,但是这个火炮的威力还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的152毫米火炮。较老式的152毫米榴弹炮的炮弹重42公斤,装填炸药6.8公斤,装填系数大概0.16。 西方现代的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重43公斤,装填8.6公斤炸药,装填系数0.2。舰炮的炮弹略重于同口径陆炮,我们假设日本152炮弹同样装填6.8公斤炸药,则按照TNT威力是黑火药7倍计算则日本152舰炮的威力是北洋定远镇远305主炮的4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没有击沉一艘日本军舰。那么如果北洋水师使用了新式高爆炮弹,按照0.16的填充系数,12寸炮弹可以填充40多公斤的TNT炸药,威力是原炮弹的30倍。如果北洋水师采用了新式炮弹则海战的结果完全可以翻盘,甚至丰岛海战的结果可能都翻盘,海战中济远舰210MM主炮多次击中吉野舰,如果是填装TNT高爆炸药的炮弹,吉野大概已经被击沉了。
讨论这个问题是要搞清楚事实,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哪一个才是关键的因素?矛盾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问题不能不分主次。对于甲午战争失败许多人都要承担历史责任,那么谁是主要责任?这与造成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相关联。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炮弹,多买几艘军舰和多买几十门速射炮都不能改变战局,因为炮弹威力不够不能击沉日舰,结果还是一样。但是如果采用了新式炮弹结果就会截然不同。过去有人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清廷投资不够,但是从这个分析中能够找出改变战争结局的方法,采购新式炮弹而不是投资购买新军舰和速射炮,这是最快增强北洋水师实力和花钱最少的办法。
近几十年以来,对于甲午战争责任为李鸿章翻案的文章甚多,像电视剧《走向共和》就是一例,而文艺作品要比严肃的历史研究影响更大。近期历史研究中有许多文章把甲午战败的责任推给朝廷中的“主战派”,而把李鸿章当成“主和派”予以开脱。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必然失败?有没有胜利的机会?我的观点是如果北洋水师使用了新式炮弹,按照实际海战中的命中率,北洋水师将取得海战的胜利。日本“联合舰队”将被大部消灭。至于陆上战争,失去了海军的支援,日本计划撤军回到本土防御。日本如果坚持跨国鸭绿江攻击中国,第一海上补给线会被切断,第二时间漫长,军费不足支持。所以“主战派”的根据没有错误,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了兵到时候不能用算什么?问题出在掌兵的李鸿章身上,拥兵自重,把北洋水师看成自己的“自留地”,发财机器,结果造成武备废弛,他无法卸责。
19世纪末期,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世界军事技术发展出现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前膛枪前膛炮被后膛枪炮取代,滑膛枪炮被线膛枪炮取代,黑火药被猛炸药取代,蒸汽铁甲舰取代了风帆战舰。军事技术一步差则战争中即失败。甲午海战就是一个事例。沙俄帝国在赢得了拿破仑战争之后受挫于克里米亚战争又是一个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