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减负!减到今日真的减下去了吗?
前几天小编下班去和狐朋狗友们打了场球,7点多钟完事,不想做饭就在外面吃了一口,发现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孩子也在那吃饭。本人和老板相识已久,店里不那么忙,等待中无聊就和老板闲聊。由于好奇就问起来那两个小孩子,老板说这两个小孩子是这里的常客,都是我们一个小区的,这才参加完补习班,估计是饿了,就在外面吃一口,有些小孩子都是四点来钟在这吃一口之后去补习班,这两个小子应该是吃了点零食去的学习班。
路边都是回家的车流,住宅里万家灯火,两个小孩子结伴嬉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天真烂漫,这是怎样的画面?
这里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减负!!!
小编是最苦逼的80后,大学包分配,读小学不要钱,分房之类的好事一个没赶上。。。。而且当年提出的“素质教育”“减负”,在我们那时候还是一个口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光知道有这么一件事。等我们上了初中,小学开始试运行了,那时候看着四点多下班的小孩子好生羡慕,而我们苦逼的要坐到五点半,六点。后来上高中以后听说初中也是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了,学业没那么重了,而我们每天晚上晚自习到九点。。。
小学的时候记忆深刻,主要是老挨揍,所以记得牢。小时候老爹经常骑着大二八接我,开始的时候我坐前面,后来长大了点我坐后面,还被老爹飞腿扫过,以后就是老爹先上车,我一个加速窜到后座上。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吃学校门口的羊肉串,经常来一元钱的吃完再走,而且要是冬天的放学的时候天就黑了,出校门都找不到老爹,就直接看到了烤羊肉串的炉子了,现在想来可能是五点多才放学的(本人大连的天黑的没那么快)。
早上也是,小时候非常喜欢吃馅饼,那种薄皮大馅,都可以透过皮看到馅的馅饼。冬天天不好的时候走到附近的得找火光标记位置。早上上学的时间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每天是八点上课,但是老师会在七点半左右听写语文或者是英语单词,所以七点半之前必须到校,迟到一两次还好,要是次数多了,回家肯定屁股开花。有时候还得去抄作业,所以会在七点之前到校。
下面说说作业的事,小编小时候有70%的挨揍都和作业有关。那时候父母忙,有时候能来接,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结伴回家,到了家父母都没在家的话,书包一扔就跑出去玩了,要是父母在家的话会和父母说一声就跑了,父母一般都是说等会回来吃饭,虽说满口答应,不过两种出去疯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父母得去喊,不喊不回家。吃完饭父母会抓着做作业,但是有小伙伴来喊的话,也会出去疯去。那时候就感觉作业很多,有时候玩太晚回家就谎称做完了,或者做一部分。而且暑假寒假作业也特别多,一般好几个作业本,召集的时候还检查作业。除了作业本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业,比如日记,还规定字数。读后感,假期必须读书,写十篇二十篇读后感,小编现在平时的时候还喜欢看看书,除了家人爱看书的耳濡目染之后,小学强制看书写读后感也变成一个好的习惯,到了初中我就把金庸和梁羽生(我爸是梁羽生的超级粉丝)的书全看完了(很多人都是高中的时候才看的),所以当时我的梦想是行侠仗义,风仙道骨,与世无争。并没有被当时播放的古惑仔系列影响,也没去过录像厅,台球室。这里吐槽一句,古惑仔真心害了不少人,我一个发小本来学习成绩比我好的多,结果跑出去和人结拜,“混江湖”,父母老师说什么都不听,读完初中就不读了,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次我妈聊起来他,说他因为持械伤人判了十多年。前两年回家的时候,我妈说他因为表现良好提前出来了,现在在市场里卖水果,他在服刑期间学了很多东西,拿到了一些证,出来以后没人敢用他,原因很简单,就是进去过。自己就支了一个摊卖水果,有时会免费帮人修理东西,久而久之就有人要给他介绍对象了,结果女方一听进去过,就没一个答应的,最后就找了一个比他大了几岁还离过婚带个挺大孩子的女人结婚了。
我那天去了他的水果摊买水果。本来就想问候问候,结果看到本人之后真不知道说什么,他比实际苍老许多,也谢顶了,虽然他认出来我了但是全程都低着头,帮我装这个,装那个,也不问我要不要。
我勉强说了一句,你还好吗?
他回了一个字,恩!也不抬头,手也没停,一直在装。
眼看满满一大塑料袋了,“不要啦,别装那么多。”
他回了一句,没事,你拿回去吃。还是没抬头。
“多钱?”
“不要钱,你拿回去吃吧。”
他全程没有抬头,我只看到了瘦瘦的身体,和已经谢顶的脑袋。
“那你再帮我套个袋子吧。”
他回了一个好,就低下去找袋子了,我扔了两百元在他的钱箱里,我没半点说是同情他的意思,他给我装了不少山竹之类水果,价格肯定一百多,我不会因为他的经历就有什么同情或者可怜之意,他现在靠自己双手吃饭,不给钱或者多给钱是对一个要改过自新的人的毁辱!他天资聪慧,要是好好读书的话肯定比我强的多,但是世间每个人都要为他所做所为负责,他也必须为了被他伤害过的人背负责任,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高等。
触情伤情了,先撤些没用的。
前几天公司发了一个总工会关于花销的调查表,我同事在月均应酬那项填了200元(我们大连这种伪一线城市,随便的小店聚一下,喝点酒就人均一百以上),在教育那栏填了3500元,加上房贷,吃饭,交通出行,购置衣服等什么,他每个月都超支,我还问他你怎么还每个月都添钱啊(原谅我这个单身狗)?他说可不咋地,要不是父母,公婆能支援点,他根本就不够花,我说为什么他老念叨怎么还不发薪水?
看看教育那栏的花销,现在基本上是所有家庭的头等大事。有一帮公知各种捏造“外国小孩”事迹,什么爱迪生用镜子反射光帮妈妈做阑尾手术,什么中日小朋友夏令营,什么日本小孩(后来又换成德国小孩)坐在废墟上读书,什么洛杉矶大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来因为造假的太厉害了,把确切的年份改来改去,但是都是可查的,最后换成了某一年这种睁着眼说瞎话的),等等,等等。各种抨击中国的教育,歌颂所谓的国外的“素质教育”,连前段时间美国的一个枪击案中,一个华裔小孩堵门身亡以后,都被国内这帮公知,大V吹上了天。堵门的王蒙杰在国内公知,大V的吹捧下简直成了华人之光,受到美国教育的孩子简直是人中龙凤,人之楷模。同样中国自己的救火小英雄赖宁却被他们扣上教唆未成年人去救火导致伤亡的帽子作为反例,各种批评声不绝于耳,什么道理?那么请问这个华裔少年是不是也应该以教唆他人去堵枪眼的帽子作为反例批评?看见着了火去救火,把门关上帮助同学逃跑这种事情不是应该很正常吗,因为总有些人会这么做的,也许赖宁不去救,也会有赵宁,周宁去救。Peter Wang不去关这个门,也会有Peter Zhao,Peter Zhou去关这个门,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可能他们年纪都太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不应该担负这样的责任,但是有了困难施以援手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怎么就一个被冠以教唆未成年人处于危险之中做为反例各种骂声,而另一个就成了华人之光?这都他娘的什么狗屁道理?
最后原因是为了什么?除了一帮美狗以后,剩下的很多人都是头顶着教育学家的帽子,他们中大多数人以自己的名望开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中国的教育模式。很多人都给它定义为应试教育,说简单点就是为了考试而产生的。其实美国有 SAT 和 ACT,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和各大学的选拔考试,在通过考试分数高低选拔人才这个方面,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并没有区别。但是很多人看到的是中国学生的头悬梁,锥刺股。看到的是美国学生下午3点就没事了,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课外辅导。所以国外的教育模式要比中国的好,比中国的更有效率,更先进????
这个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面的小孩就全是精英人士,一个黑人都没有,来头的时候那些带着小礼帽的小孩就是犹太人,这种精英就是通过分级选拔出来了,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现在中国在这帮公知的努力下已经开始再走着西方的路子了,小学只提供基本的教育,其他所有的必须另行购买,我楼下有个外语培训班,请了几个外国屌丝,一课时200元,一周最少四课时,有很多孩子是每天都去。据说办年卡是3万5一年,就这样都爆满。
我侄女幼儿园,每天要上舞蹈课和外语课,周末学古文,学乐器,跆拳道在我的劝说下不学了(有次踢腿拉伤了,都是在瞎教),平时也控制零食和吃维生素,小姑娘过年的时候偷偷的和我说她最想生病,这样就不用上课,还有好吃的。呜呼哀哉。
焦虑归焦虑,想让孩子更具有竞争力,摆在家长面前的路并不多。首先,在减负号召下,公立学校是指望不上了。公立学校已经不想或者不能承担更多的教育角色,且看经常出现的报道,学校提前开学几天就有学生举报,教育部门介入调查,老师校长遭到处分。有良心的老师还会多布置作业,底线差一点的老师,则直接与辅导机构合作,学校里不讲的知识点到辅导机构里讲,赚快钱那叫一个轻松。
这种减负的后果,其实有前车之鉴。去年4月份,复旦大学的学者陆一老师曾写文章谈日本教育减负30年的反思,当年,在经济繁荣时期成长起来的日本家长,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也觉着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那么苦?于是主张减负。政府机构也顺应需求推出“宽松教育”方针,缩减课本,减少学时,公立学校去重点化。
其结果跟现在的中国一模一样,升学竞争的态势没有变化,家长只能花更多的钱让孩子读私营办学机构。见到有钱赚,日本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又因为教育成本太高,生育意愿越来越低。 基于这些后果,日本在2008年的小学课本中增加了25%的知识量,被认为是“宽松教育”的一个转变。
减负,减负。如果真的像国外那样教育要另外购买,我相信读者老爷们没几个可以买的起的。因为这种东西的价钱是没有上限的,花费越多,你就被定的等级越高,普通的老百姓是玩不起这种“减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