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 | 百闻不如一见:《一个真实新疆的故事》拍摄手记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解读中国工作室共同出品的短视频《一个真实新疆的故事》已于日前上线播出。随着节目的播出,创作组的回忆之门也被缓缓打开。从策划选题时的兴奋期待,到拍摄过程中的紧张忙碌,再到后期剪辑时的反复讨论,节目团队一起经历了磨炼与成长,感触良多。本期《纪录片人》,让我们跟随主创团队,一起去看看这个“新疆故事”的诞生过程。
缘起:与“新疆故事”相遇
去年10月,解读中国工作室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之邀,为北京大学留学生参访新疆制作短视频节目。作为经常被外媒歪曲报道的“是非之地”,本次参访活动希望能够透过外籍留学生的眼睛,向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大部主任沈昕告诉我们:“过去两年来,西方一些媒体对新疆进行了大量抹黑报道,国际社会非常希望了解新疆的真实情况。我们决定邀请一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朋友,请他们到新疆实地看一看,从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政策。”
作为中国对西方开放的窗口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大局。近年来,我国制作了许多新疆题材的纪录片,例如《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新疆滋味》《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等等,但讲述形式大多是以旁白讲述或第三视角观察为主,以外籍人士参访视角为主的片子较少。外籍人士会对新疆产生什么样的印象?新疆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如果能从他们的视角展现不一样的新疆,对“讲好新疆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主创团队积极筹备起来。和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一样,此前摄制组成员也从未去过新疆,对未知旅程的好奇和对“新疆故事”叙事视角的全新尝试,让主创团队难掩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喀什古城的骆驼队
破题:如何客观真实地展现新疆
精心设置议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找准观众的关注点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以何种角度、何种方式记录和展示真实的新疆是主创团队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沈昕主任所说,在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新疆是一个落后、闭塞、没有自由的“灰暗之地”。因此,我们在对外展现新疆的饮食、文化和自然风光时,更要着重展现国际舆论最关注的问题,将生活在我国新疆的各族人民的真实情况通过既客观平实又轻松愉快的讲述方式告诉世人。
经过反复的讨论,主创团队在节目形式和节目主题上做出了设计:
在节目形式的设计上,主创团队选取了“双主角”的形式,从参访的20名外籍留学生中挑选了四名来自不同国家、性格各异、表达能力强的主人公,让他们以两两组合、互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发性地”带领观众感知真实新疆图景。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撒普尔和喀麦隆籍留学生门杜都是北京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两人较早就相熟,此前在中国很多地方做过田野调查,对中国的发展政策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俄罗斯籍留学生爱丽克斯和英国籍留学生马丁平时经常参与校内外的文艺活动,乐于尝试和体验新奇的事物,善于发现人文特色,思辨国际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语言的选择上,考虑到国内外传播的需求以及学生们出色的中文能力,我们分别将中文和英文设为上下集叙事语言。
△节目主人公撒普尔和门杜在喀什夜市合影
在节目主题的设计上,在得知本次新疆参访主要前往喀什、和田、石河子、乌鲁木齐四地,而它们是南疆和北疆的代表城市后,主创团队结合本次新疆之旅的行程设置,经过多番讨论和调研,将目光锁定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这两个角度。
首先,民生改善,用繁荣事实回击舆论。近年来,新疆因维稳而成为敏感地带,在国际上经常被“傲慢与偏见”曲解。经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合力“齐鸣”,如今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经济迅速发展。比如本次参访地之一的喀什,早在2010年,喀什古城在保持古城原风貌、符合居民改造意愿、保证房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户一设计”的方式对当地老城区危旧房进行改造,让喀什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古城的民宿行业在此之后迅速发展,当地居民将自己的房屋进一步装修改建成民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喀什古城游玩。所以摄制组特意策划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同学们随机走进喀什古城里的一间民宿,参观民宿内部装修,和民宿的员工交流,去了解当地人的真实生活。
△喀什古城民宿
其次,文化先行,探索能引起共鸣的元素。讲好新疆故事,就要探索并展示中国文化与他国受众之间能够产生共鸣的文化元素。新疆旅游业发达,不仅有绝美壮观的自然风光,也有感染力十足的民族特色文化。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好客,更是对文化传承有深厚的感情和敬意。行程中有很多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新疆文化魅力的环节,比如参访“艾德莱斯丝绸制作”“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此外,新疆的多元文化元素不仅源于其多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性,还在于融合了世界文化。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千百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者和商人带来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替、生长、融合,形成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行程中的“和田夜市”“国际大巴扎”等地也让学生们大饱眼福。因此,在拍摄内容的安排方面,创作团队着重跟随记录了留学生们在这些地点的观察和体会,捕捉到了他们情不自禁被当地文化感染的瞬间。
△油画街上晒太阳的老爷爷
回忆起出发前与同学们的沟通,分集导演刘心辰表示:“来新疆之前,我们和节目主人公们聊起他们对于新疆的印象。俄罗斯姑娘爱丽克斯向我表达了她内心的疑问,比如‘新疆是否安全?新疆人都在做什么工作?新疆人幸福吗?’一开始,我其实担心过她会不会带着对新疆的一些偏见去参与拍摄。不过我转念一想,我们本来就是为了真实地记录他们参访新疆的故事。如果能通过这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让她有了答案,不是更为客观真实吗?”
△节目主人公马丁和爱丽克斯在体验电商直播
落地:难忘的拍摄旅程
为了追求拍摄效果,节目组制定了详细的拍摄计划和分镜脚本。出发的那一天,大家才意识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乐观。短短六天,横跨几千公里,拍摄时间紧张。适逢国庆假期,新疆到处人山人海,不便于运镜和收音,几乎连三脚架都动不了。此外,由于疫情等原因,行程安排经常会遇上突发调整,本以为会有小半天拍摄时间的活动被压缩到只有一个小时,编导们必须想办法将节目拍摄“塞进”参访行程,既不耽误学生们的交流学习,也保证节目内容的丰富有趣。
如何在拥挤嘈杂的环境下敏感地捕捉到拍摄对象的精彩对话和一瞬即逝的珍贵瞬间十分考验摄像师的功力。“如何抓拍瞬间,必须要对整个行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预演一下可能会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然后提前找到最有利的拍摄角度。比如到了某个做手工的地方,看看拍摄对象有没有意愿想要尝试学习,或者跟师傅之间较量一下手艺等等,这种团体活动随机性很强,心里有预演方案抓拍起来会得心应手。”摄像师孙中华回忆说。
△在和田夜市里争分夺秒拍摄学生对话
片中十分不“见外”的主人公撒普尔让孙中华印象颇为深刻:“撒普尔实在是一个难以 ‘控制’的拍摄对象,不过也让我十分惊喜。他经常会‘忽视’我们的存在,我可能只是停留了一小会儿去拍摄一些空镜,一转头人就不见了。可能是见到了太多让他感到亲切的东西,他总是忍不住去互动、尝试。比如在民族乐器村里,他几乎将里面的琴弹了个遍,甚至还和师傅斗琴;还有在国际大巴扎里,看到街边有商贩在打手鼓,他二话不说跟人家斗起鼓来。当我熟悉了他‘随意’的习惯之后,每次拍摄前我都会提前预判一下他接下来可能会做的一些事,接下来的拍摄也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现场拍摄花絮
△现场拍摄花絮
当然,这些“不确定性”也常常给拍摄带来惊喜。学生们会提前做很多功课,他们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新疆的清真寺、棉田、大学、企业、商店、民宿,主动通过互动交流了解和发现一个真实的新疆故事。他们好奇的眼睛成为节目最好的叙事线索。
“整个拍摄是个非常不错的体验,拍摄团队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行程、每一处拍摄点和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拍摄前会和我们充分沟通、调整策略、提出想法。很开心跟大家度过那段旅程!”整趟拍摄也让撒普尔印象深刻。
△主人公撒普尔与当地人亲切交流
△主人公撒普尔与石河子棉农交流
拍摄结束后,如何将6天的行程“浓缩”成两集各五分钟的短视频,成了编导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剪辑师丁志鹏回忆起这次“煎熬”的剪辑经历表示:“剪辑短视频确实要把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受到短视频时长的限制,就需要把展示的内容集中化,前提要把事情讲清楚,突出叙事主题和逻辑,不能让观众看得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转换思维,另辟蹊径。”比如在石河子体验棉花采摘的段落成为了节目的“独特故事”。如何向观众展现新疆棉的采摘并非“强迫劳动”呢?节目主人公马丁亲自坐上采棉机,亲眼看到了采棉机的高效。他只需要自然而然地吐露心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就可以了,这就是最好的回应。
沈昕主任在看完棉花采摘的故事感慨道:“‘百闻不如一见’,让外国留学生们在田间地头亲眼看一看棉花究竟是怎么采摘的,比对他们讲一千遍、讲一万遍都要有效。新疆采摘棉花早就采用机械化作业了,机器采摘的效率高,而且成本比人工采摘棉花要低得多,所以新疆农民是怎么采棉花的,同学们一看就明白了。所谓‘强迫劳动’,完全是个笑话。有一位叫阳光的留学生还直接坐进采棉机的驾驶舱体验了一番,拍了很多视频发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账户上。”
只有经过了前期策划的“深思熟虑”,才能让节目看起来“毫不费劲”。在《一个真实新疆的故事》里,没有正襟危坐的宏大叙事,只有边走、边说、边体验,真看、真听、真感受。四位主人公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阐述海外受众关心的话题,精准有效讲述了新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如沈昕主任所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外国朋友请进来,请他们来华实地走一走、看一看,真切感受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了解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以及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事实,从而有效阐释中国人权理念、展示中国人权形象、传播中国人权声音。”
+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
祝伊杰、刘心辰、何筠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