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缺陷和两项不足,会让印度佝偻着身子崛起

美国这些年扛着印太战略的大旗乱窜,把印度当棋子。国内有些网友将印度视为威胁,也有些网友认为印度难成大器。持两种意见的网友,不妨再往印度的深处多看几眼。

印度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但没有机会成为世界性强国。

印度的三大缺陷和一项不足,会让未来的印度始终是佝偻着身子的大国。

“印度是联邦结构,这个联邦结构非常稳固且变动频繁。邦政府和中央政府不一定是由同一个政党控制的,这有时会阻碍印度制造的发展。例如,如果特斯拉想在一个投资环境好的邦投资,但那个邦是由反对党统治的,他们就要应对很多问题。而且,印度的规章制度仍然不像中国那样简单,中国基本建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制度,但在印度,这还没有实现。”

印度记者、作家苏旺,对印度的上述评价,很深刻,点出了印度政治体制的致命缺陷。

500

网络图片:红色区域为有分裂倾向的邦

联邦制,是印度的“天字一号”缺陷。

这个缺陷,根子在于印度抄了近道、不够彻底的民族解放运动。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需要印度高种姓的支持,以迫使英国的妥协,这就让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涤除印度的种姓文化、隔绝英国的殖民残余、构建新的社会基础的机会。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作为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育出来的法律精英,也没有继续对印度国内做进一步的整合。

印度的两位开国元勋都苟了个且,使得联邦制度就和种姓制度结合在了一起,牢不可破。

在印度的联邦制下,中央政府是流水的总理,地方邦政府却是铁打的营盘。

莫迪的政令,走出新德里,在安德拉邦得到的可能是掌声,在北方邦得到的可能是嘘声。

印度中央政府的政策,不可能兼顾到所有邦的利益,引起邦政府之间相互争抢利益,或者遭遇邦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都不稀奇。

除非发生爆裂的内战,印度这个“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没有办法挣脱这个桎梏。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是挂在印度胸前的连环雷。

只有一个宗教的国家,如伊朗,政教合一不失为整合社会力量的一种备选方案。

有很多宗教的国家,可以让宗教负责抚慰人心,甚至参与社会治理。

但印度,拥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并且矛盾不断的两大宗教,就是把两颗手雷的拉环系在一起,挂在了胸前,撒丫狂奔。

印度的印度教人口比伊斯兰教人口多。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爆发冲突的时候,如果印度的当政者,比如莫迪,忍不住再苟个且,偏袒一下印度教徒,挂雷狂奔的路面反馈就更强烈了。

2002年,莫迪公然支持印度教徒报复穆斯林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总理候选人的福音,但却是印度医不好的顽疾。

资本主义和西式民主,是印度的缰绳。

美国总统夸赞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形同诅咒印度。

500

网络图片:2019年印度大选耗资70亿美元,超过了2016年美国总统的65亿美元

对人口大国,特别是资源紧张、人口众多的后发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就是通过炼狱的高速路,西式民主就是锁死的方向盘。

资本主义鼓励自由竞争,自由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贫富两极分化。

对印度这样有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如同挂壁公路,贫富分化就是路面结冰。

贫富分化越严重,挂壁公路上的冰层就越厚,下一个转弯处可能就是事故发生地。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衔尾蛇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特有的等级制度,归根结底,只是贵族封建的一种变形,只是一种以宗教为外衣、以血统论为基础、以维护社会特权和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贵族制。

500

网络图片:一眼望去,印度仿若春秋

印度农村是种姓制度的重灾区。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之所以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印度的成年人口识字率只有74%,城市化率只有35%。

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统一方向,印度也不例外。

随着印度人口识字率和城市化率的提高,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会逐步消退。

只是,种姓制度是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识字率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又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印度要扯断种姓制度这条印度社会的衔尾蛇,很不容易。

散装语言,是印度经济的起跳高度。

印度的语言散装程度,是网络笑料。但我估计,散装语言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大。

虽然印度有近2000种语言,但只有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只有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而印地语是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

此外,印度还有个“第二附加官方语言”英语。英语是印度的全国性通用语言,是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的沟通工具。

对世代比邻而居的印度人来说,语言散装化给印度社会造成的隔阂,可能并不比四川人和闽南话之间的、河南人和上海话之间的、陕西人和粤语之间的距离更大。

我更愿意把印度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的语言理解出印度的方言。

方言不通,两个印度人之间还可以说印地语、英语,或者选一个双方都会说又听得懂的语言。再不济,两个印度人之间相互比划,也比美国人和印度人相互比划的效率高。

另外,有意思的是,使用印地语的印度人,约占印度人口30%。这个比例,和印度的城市化率35%,非常接近。

我认为,印地语和“印度普通话”之间,隔着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印度的城市化率。

500

网络图片:印度各种方言的“我爱你”,印度青年们真让人同情

语言是为生活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印度人和“印度普通话”会越来越近。

只不过,在印度现有的发展阶段,散装语言依然是印度经济的起跳高度。跳过去的难度不大,但如果跳不过去,就没有进入下一轮比赛的机会了。

美国把印度拉入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把莫迪请到日本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只能帮助印度弥补不足,但无法帮助印度修正缺陷。

随着经济发展,印度或许能够弱化种姓制度的影响,或许能够把印地语普及为“印度普通话”。

但是,联邦制、宗教矛盾、资本主义和西式民主,是印度顶层设计的缺陷。

要么除非拆除后重建,要么佝偻着身子赶路,别无良方。

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印度就追不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