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发一篇《流浪地球》的读后感

        终于也去看了《流浪地球》,在大年初四的晚上,与朋友一道。春节的县城影院异常火爆,四个电影院场场爆满,我是上午买的票,最近的已经是晚饭后的场次了。县城没有iMax厅,普通的放映厅屏幕亮度不足,一开始3D字幕还有些模糊,整个观影体验是真的对不起52元的票价。但是两个小时后,从电影院出来走在大雪纷飞的街上,我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终于等到你了,国产硬科幻电影。

500

       《流浪地球》剧情系从原著小说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地再创作,也就是概念沿用了大刘的原著,剧情上基本无关了。但是此次原创是忠实于原著整体精神内核的艺术创造,讲述了一个地球末日即将来临,一群中国人历尽困难,牺牲自己保留人类文明,最终拯救地球的故事,较好地表达出了父子情和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从剧情角度来看,整个剧情结构较为完整,冲突设置基本合理,除了部分细节还有瑕疵,整体上来看是一部合格的剧情片。在角色设定和选角上稍有些问题,男主角刘启的京片轻佻油滑,而且称呼外公为老东西简直毒点,女主角韩朵朵形象较为单薄,没有感情铺垫,也没有成长,对整个剧情推进功能没体现出来,最后全球广播那段直接回到国产电影平均水平。两个小演员的演技还好,主要配角和其他人物设置满足剧情需要,演技在线,就剧情和选角来说,在国产电影中不算特别优秀也是中上了。

500

       下面要夸的就是电影的视觉效果了,科幻电影的第一卖点从来就是视觉奇观。《流浪地球》在视觉效果上的表现惊艳了这个春节,看到冰封的北京国贸和东方明珠时,影院里的大家都发出了会心的一笑,终于,我们也和多灾多难的纽约人民一道,背负起灾难片的沉重(笑)。脏乱而写实的地下城,硕大而复杂的行星发动机和运载车,简约而令人信服的领航员号空间站,一切都足见主创团队对这部电影的热爱和偏执。而行星发动机喷射出蓝色的等离子光柱,推动着“小破球”从这宇宙中滑过,橙红色的巨大木星在地球上清晰可见,这两个让语言失去表现力的画面,更是能够感受到主创们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此的视觉奇观,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一部国产电影!

500

       科幻电影当然还得有科学理论在装点门面并推动剧情发展。软硬科幻的区别,应该是对于科学的利用和处理,软科幻中,科学负责塑造基本设定,其他的还是动作/悬疑/言情/惊悚电影的那些路数,但是硬科幻中,科学就是剧情故事发展的核心,哪怕这些所谓的科学理论都是似是而非的。很多影评在纠结一些具体的科学问题,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任何科幻电影都是经不起科学的推论的(你要硬说《火星救援》这种现有科技就能达到影片是科幻片,我们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要接受电影的设定,我们挑错的范围就该限定在电影设定范围内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不是跟科学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讲,《流浪地球》也是毫无问题的硬科幻,氦闪、行星发动机、引力弹弓、洛希极限几个概念都相当硬核,主角们在地表和空间站的场景也是诚意满满的用心之作,有足够的科幻既视感,非常优秀。

500

       火爆的电影必然招致口水无数,我无意参与其中,什么豆瓣、IMDB评分都是浮云,黑子们能黑一时,人民群众的悠悠之口他们是堵不住的,好电影就是好电影!但是我还想多说两句科幻小说代表的深层次文化问题,长久以来,科幻电影都是美国好莱坞的保留地,遥记得当年网上流传的段子,美国总是拍科幻片,中国总是拍历史片,美国没有历史,中国没有未来。当时哈哈一笑,其实背后的凄凉又有几人能体味。科幻是一个民族想象力的体现,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就始终不能代表先进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将一直被人文化输入。《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开始自信起来,科幻电影只有好莱坞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一花独放岂不是太无聊了?《流浪地球》告诉世界,我们不再祈求好莱坞科幻电影施舍一点中国元素,现在开始,中国人也开始仰望星空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