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民海军英雄张逸民
【本文由“拈花”推荐,来自《我们老部队早就换装022了,鱼雷艇全淘汰了,投射都改为潜射、舰射和空射了》评论区,标题为拈花添加】
[ 此文是对某人跟帖“海军整自己的英雄可从不手软,张益民,舒积成都没有好下场”的回复 ]
你言过其实了。那是特殊年代的一个悲剧,但在人民、特别在海军官兵的心目中,张逸民永远都是海战英雄!即使在他遭难之时,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也丝毫没有减少。英雄终究是英雄,历史公正地记载了他的功勋。
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共参加过九次海战,击沉敌舰五艘,重创一艘。其中,张逸民直接指挥了六次海战,击沉敌舰三艘,重创一艘。他指挥的“金门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尤其“单艇独雷”击沉蒋军炮舰“洞庭号”,更是创造了世界海战史的纪录。毫不夸张地说,人民海军的一半战功是张逸民打下的,为此,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至于他个人,本来给他记一等功的奖状都印好了,但东海舰队司令和政委商量,张逸民“官”太大了,还是不宣布为好,直接把奖状送给张逸民作纪念。而后,他跳过副职,直接升任舟山基地的政委。
由于913事件的影响,特别虎仔口嗨什么“小舰队”,害苦了不少人。而张逸民出身四野,又把“四快一慢”“三三制”等战术思想灵活运用到海战,很受副统帅赏识,因此被牵连更多。七七年,在全军深入批林军事思想时,张逸民被从定海的看守地(看守的官兵也是小心翼翼,不敢慢待)带回到他当年的老部队,当作批林大会的活靶子。听到老首长要回来,官兵们虽然脸上不露声色,但心里都很期待,希望能亲眼见见心中的战神。
张逸民在我们部队,那是神一般地存在,电影《海鹰》拍的就是他的故事。不管哪年入伍的,如果不能说上几段张逸民指挥的海战,都算不上是老快六的兵;即使后期入伍从未见过他的“新兵”,也都尊敬地称他为“老首长”。所有人都想见见海军战神,但会场座位有限,不能人人参加,所幸我被挑出来参加批判会。
那天,张逸民被带到了支队的大礼堂,注意,是大礼堂不是大操场,那意思就是不能让老首长风吹日晒到。大家坐定后,张逸民静静地从侧幕走出,站到了主席台的最前面,但身上没有挂牌子,胳膊也没有被扭着。大会主持人见状赶紧搬过一把椅子,请他坐下。落座后,张逸民从口袋掏出一个小本和一支钢笔,放在膝盖上,准备记录批判内容,以便会后对照检查…… 会场很安静,除了几个干部先后上台念念批林的稿子,没有其他声音,就连咳嗽的也没有,更别提有谁喊打倒什么的口号了。
我和大家一样,全神贯注地盯着台上——这就是我们崇拜的战神啊!他中等个头,身材微胖,头发花白,几乎全脱光了,虽然坐着,但腰杆依然挺直,保持着军人的威严…… 会后 ,听司令部招待所的战友说,支队领导特意嘱咐炊事班给老首长准备几道他爱吃的硬菜。
张逸民充满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在他的调教下,我们部队就像一群无坚不摧的海狼,骄傲地被中央军委列为国家战备值班部队。
我们这支部队与许多部队有所不同,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集合登艇升军旗 —— 满军港的快艇一起跟着信号台同时升起军旗。其间,军官行举手礼,士兵行注目礼,军旗升到顶端后,信号兵迅速回拉绳索,降下一尺,旋即再升到顶端,意思是:军旗还礼,升旗礼毕;而每次出海驶离码头,艇长都要拉响战斗警报,枪炮手迅速把枪炮口朝天抬到最高,舱面上各战位的官兵一律面对码头,同样是军官举手礼、士兵注目礼,表达着:告别母亲,壮士一去不复返!而训练中,艇长喊出“两管准备战斗~~预~备—— 放!”的口令,更是血脉喷张、激动人心…… 我们部队从未过过一个节日,所有的节日或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进入战备,时刻准备出击!
说到出击,又要提起张逸民的特点。他爱唱歌,特别是发起冲锋时,一定要唱着军歌,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真的,我们的鱼雷快艇是唱着战歌向敌人发起冲锋的。这战歌就是号角!这战歌就是冲锋号!这战歌就是隆隆的战鼓!这战歌就是全体官兵勇敢赴死的钢铁誓言!”。他把鱼雷艇称为“海上爆破手”,他最爱唱的是: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他说,这首歌最能体现军人的荣耀和血性。
张逸民绝对是个传奇,别说在中国,就是世界海军史中都少不了他的名字。我们支队的番号经历过多次变更,但张逸民打出威名的那个大队,却一直保持着原来的番号,即使换装了022艇,也依然传承着XX大队这个番号。英雄就是英雄,谁也抹杀不了!最终,张逸民得以平反(也包括你说“没有好下场”的舒积成),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还专门为他拍摄了三集访谈纪录片,“国家记忆”栏目也特别介绍过他的事迹。
2016年3月10日,是我们入伍40周年的纪念日,一群战友相约在这一天重新集结到老部队,接待我们的年轻军官,一口一个“老班长”地叫着我们(现在许多部队对退役老兵,不分职级一律称作老班长)。大家年近花甲,却兴致勃勃,从白峰到南田,从健跳到舟山,我们一站站地走过,看到人民海军一天天强大,内心无限感慨。军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也唤醒了许多青春记忆。行程结束时(3月17日),忽然听到老首长去世的消息,我的内心不由一震,同时也感到诧异,为何我们偏偏赶在这个时节重回军港?难道是上苍知晓我们对老首长的崇拜,冥冥中特意差遣我们前来为他送行?
海鹰飞走了,战神却永存我们心间。按照张政委的吩咐,他的骨灰埋在了舟山岛上,但我们不敢对他说“首长安息吧”,因为他明确讲过,他要在这儿,永远地守卫着祖国的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