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对于读史书的认识是相同的

【本文来自《为啥很多人说“读史可以明智”,可我却啥也学不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首先,作者说的这个读史可以明智”全句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话出自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看完培根说的,你就能明白,培根讲的是个人的锻炼个人修养。这个能不能做到呢?可以做到的,我们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是论到历史,还有句话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最早应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再说回安史之乱,难道当初就没人看破安禄山吗?大有人在,比如说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曾入京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察觉安禄山有异样,派人调查之后曾言此人早晚必反,他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安禄山奉命出征,犯了军法,被押送京城,边将张守珪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批示,判处安禄山斩首之刑,以严肃军纪——“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但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作战勇敢,有些舍不得,对张九龄呈上来的批文作了指示:“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还有一件事说的是唐玄宗崇尚道教,曾经在天宝初年召见著名道士吴筠,吴筠就劝诫唐玄宗说:“文以致理,武以定乱,文虽致理不必止其乱,武虽定乱不必适其其理。……然则文武者,理国之利器也,而盗窃者亦何尝不以文武之道乱天下乎?故章邯以军旅而分秦地,田常以仁义而纂齐国,则有理不能无其乱,唯人主之所制也。……故圣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非文武有去就之私,盖人主失其柄也。”这段话后来收录到吴筠的《太平两同书》书中。

可见中西方对于读史书的认识是相同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