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28:铁原阻击战

500老旦聊历史微信公众号/知识星球“老旦聊历史”72 人赞同了该文章一、最后阻击线

第五次战役最后的转移阶段,志愿军遭受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挫折。

由于在前两个进攻阶段中耗光了弹药和补给,加上对美军的反攻预计严重不足,志愿军在后撤中的阻击基本失效,美军几乎在每个区域都成功突破了志愿军的防线,几乎是在突然之间,志愿军各军被迫面临各自为战的绝境。

令人庆幸和欣慰的是,面对如此的绝境,志愿军猛然觉醒,恢复了自己运动战专家的本色。尤其是美军主攻方向的第9兵团表现极其出色,各军不仅临危不乱、见缝插针地穿越了美军的封锁线,还有几支部队不顾自身安危,自发主动出击掩护友军撤退,最终,几乎陷入完全包围的第9兵团居然全身而退,不得不说是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

然而,志愿军在整体上还是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失,在战线中部,还出现了180师成建制被包围的极端情况。

美军取得的成绩让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非常高兴,5月27日,他在前线发表声明:

“我们的追击战术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现在已经突破了大量的志愿军阵地...我们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是铁原-金化一带。”

这是范佛里特在开战前就一直在构思的计划,范佛里特从一开始就认定,铁原-金化-平康这片“铁三角”区域是志愿军最为重要的前进基地,只要能够占领这片地区,就能一口气把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彻底打垮。

然而,李奇微最开始并不赞成美军把“铁三角区域”当成本次美军的进攻目标,原因也很简单,李奇微担心过于激进会拉长美军的补给线,不仅让美军遭受更多的损失,同时也让美军陷入危险之中。

在李奇微心目中,此时的朝鲜战争已经是一场有限目标的战争,只要收复南朝鲜的土地就已经足够了,即使美军能够打到鸭绿江,李奇微也不想这么做。

李奇微认为,强行打下整个朝鲜,除了给美军带来大量伤亡之外,只会把补给线拉得过长,并且使联合国军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中,对美军而言,这种举动毫无意义。

在这种有限战争的思路下,李奇微给美军画了一条既定战线,名为“堪萨斯线”,并以此作为美军前进的目标。

500

为此,李奇微还给范佛里特下了一道“禁令”:任何越过堪萨斯线的军事行动,都必须得到李奇微本人的许可。

然而,在美军的反攻进行得异常顺利的情况下,美军几乎没有遭受太大损失就收复了堪萨斯线,这大大超出了美军战前的预期。

也正是因此,范佛里特认为是时候展现出“进取”的一面了。

在争取到李奇微的同意之后,范佛里特下令:其余联合国军在堪萨斯线停止前进,美军主力向铁原-金化一线发起总攻。

其他战线的部队停下对于志愿军来说倒是个好消息,然而,不好的消息是负责进攻铁三角地带的美1军、美9军,实际上就是美军在朝鲜几乎全部的主力部队,再加上其他战线已经停止前进,铁原-金化地区将要面对朝鲜美军最强大的空军和火力支援。

500

而范佛里特关于铁三角的分析是对的,在第五次战役时期,铁原-金化-平康一带,确实是志愿军主要的后勤基地。

对于志愿军来说,此时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由于铁原-金化往北完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因此,如果想要阻止联合国军,铁原-金化一带是志愿军最后的机会,一旦联合国军占领铁原,志愿军将无力阻止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在铁原-金化-平康这片三角区域内的平原上疯狂肆虐。

不仅如此,此时志愿军还面临着一个更糟糕的情况:在美军发起进攻的同时,后撤中的志愿军主力仍在铁原-金化一带进行转移,全部主力撤离铁原-金化地区至少还需要1-2周时间。

也就是说,一旦丢掉铁原,志愿军面临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丢失的问题,后撤中的整个志愿军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铁原,突然成为志愿军的命脉所在。

就在美军发动最后攻势之后不久,彭老总向全军发布了最新的战斗命令,要求志愿军务必坚守现有阵地,阻止联合国军继续前进:

各部必须就现在姿态,坚决阻止住敌的冒进,严守各兵团现区分的抗击的部队和作战分界线,确实控制阵地(包括第二、第三线部队战斗准备),由各军甚至兵团首长亲自督促检查,尤其与左右友邻的衔接十分重要...

...总之,如现在不能阻止敌人进攻,势必造成更大的恶果。各阻击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住敌人。

在志愿军最后的防线中,最重要、最危急的正是美军主要进攻方向的铁原-金化一线。

5月28日,由于双方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美军在铁原一线的主力进攻部队势如破竹,涟川以南65军的阻击阵地接连失守,铁原一线告急。

28日当日,彭德怀直接对此时正撤退到铁原附近的志愿军63军下令:

敌人追击性进攻的很快,你们在文岩里(不含)、朔宁、铁原之间的地区,应取坚守积极防御朔宁、高公山一线阵地,无志司兵团命令,不得放弃。

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司口气如此严峻的电报也极为罕见,可想而知,此时志愿军的形势已经危急到了极点。

彭老总直接给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打了电话:“就是把63军打光,也要在铁原坚守15天!”

杨得志当然清楚这条命令的严重性,19兵团很快对63军发出了一封同样严厉的电报:

不惜代价,坚守阵地,阻止敌人进攻,无上级命令,不准撤退

为了让63军能有足够的时间挖掘工事、建立防线,19兵团、志司随即先后发电报给65军,要求65军为63军争取时间:

(19兵团电报)

立即组织力量,打击敌人侧背,阻滞敌人前进,便于六十三军抢修工事,否则铁原失守,你们要负责任。

(志司电报)

你们必须在现阵地取积极防御动作,绝不允许随便撤退,致影响全局。必须清楚认识敌军并无增加,只是受到我严重打击后的报复行动,望全军指战员深刻体会此意。

不仅如此,彭老总还把志愿军最后的预备队39军调来铁原北部,准备时刻顶上。

所有的牌都已经压上,决定志愿军生死的铁原阻击战,开始了。

二、跟他们拼了

自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63军军长傅崇碧就知道自己即将面临自己有生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恶战。

500傅崇碧

在对63军发出坚守命令后,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一直放不下心,他尤其担心的是:“傅崇碧他们怎么没有提出困难?要主动问他们一下!”

等杨得志派人到63军一问,傅崇碧人早已经跑去前线阵地上部署防御了。

这位军长一贯以来都有身先士卒的习惯,在解放战争攻打石家庄期间,他就曾经有过一次“单骑闯关”的壮举:当时身为旅长的傅崇碧,亲自带领2个侦查连深入敌人腹地,活捉了国军石家庄的最高指挥官刘英。

面对着志愿军最紧急的时刻,傅崇碧当然没法在军部安坐,而是立刻奔赴前线亲自指挥部署阻击阵地。

500

63军摆出的防御阵型是经典的“品”字形,187师在右,189师在左,188师担任预备队。

等傅崇碧来到189师阵地上,189师的防御部署令他吃了一惊:189师师长蔡长元并没有按照志愿军一贯的方式把手上的3个团排成“品”字形,而是把3个团一字排开,全部放上了前线!

不仅如此,蔡长元还把自己的部队拆散,189师围绕种子山主阵地化整为零,设下了大大小小百来个阻击阵地,如同钢钉一般挡在美军前进的路上。

熟悉军事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反常的部署只有一个主题:

拼命。

蔡长元打算跟美军拼了。

500蔡长元

之所以摆出这样的阵型,蔡长元是有自己理由的:由于63军判断美军会从187师方向进行主攻,因此把军属炮兵全部调给了187师,而189师自己的重火力又曾经被美军轰炸,此时只剩下4门山炮和4门重迫击炮,真要打起来,美军的火力一瞬间就会把189师彻底淹没。

在这种情况下,189师如果把部队聚集起来死守几个主要阵地是绝对行不通的。

蔡长元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在阵地上坚守到最后一刻,志愿军需要的是时间。

而想要在劣势中坚守最长时间,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美军小心谨慎的作战风格:美军极度害怕被人从侧面或后方打击,因此在清理掉战线上所有敌军之前,美军不会向前推进。

而189师的部署就是打算让美军陷入“拔钉子”的困境:无论美军的火力再强大,也没办法对这么多阻击阵地同时开火,最终,美军必须一个个清理掉189师所有阻击阵地之后才能前进。

然而,蔡长元这种防御方式太过罕见,63军军部和189师一度无法就防御部署达成一致,双方的争论层层往上,最终直接上报给志司决策。

志司当场拍板:按189师的方案来打!

决策一定,63军立刻相应加强了部署,把预备队188师移到了189师身后,以备不时之需。

很快,志司和19兵团派来加强63军的部队也陆续赶到:志司给63军多配了一个师(194师)的兵力,而19兵团则从兵团部抽出了500名有经验的老兵加强给63军。

500

就在63军紧张地部署防线时,前方的65军正在用生命给63军换取时间。

面对着远比自己强大的美军,65军能够使用的办法只有一个,白天坚守,晚上反击。

在通往铁原的必经之路上,志愿军65军拿出了悍不畏死的决心,在每一个阵地上和美军死磕,白天阵地在美军空、地、坦、炮的联合打击下失守,晚上就组织部队玩命抢回来。

凭借从上到下必死的决心和坚决的反击意志,65军和美军打得有来有回,硬是以残军之姿把美军前进的脚步拖住了4天,一直到63军阻击阵地终于构建完成,65军才拖着残躯撤离了前线。

6月1日,65军撤离阻击阵地,63军187师、189师在涟川到铁原的公路两边完全展开,战士们走进自己简陋的野战防御工事中,准备迎接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三、铁在烧(上)

负责进攻铁原的,是联合国军的美骑兵1师、美第3师和南第9师团。

此前我们已经聊过很多次美军和志愿军的装备差距问题,如果用最简单的粗暴总结,美军1个师的火力约等于志愿军1.5个军,这还是在没有计算美军恐怖的空中支援火力的情况下。

而即使是装备较差的伪军,因为得到美军装备的全力支援,其1个师的火力也远高于志愿军同级水平。

更可怕的是,由于此时其他方向的战事已经基本停歇,进攻铁原的联合国军将得到朝鲜美军空军最大程度的支援。

面对这样的敌人,仅仅只有野战工事、弹药粮食都已经严重不足的63军,无论怎么看都不可能坚持超过5天——然而,63军的任务是坚守15天,直到志愿军主力安全撤离。

6月1日,联合国军对铁原南部63军阻击阵地发起总攻,铁原阻击战正式开始。

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联合国选择的主攻方向与傅崇碧的判断完全相反,傅崇碧本以为美军会选择以涟川方向的铁路和公路为主攻方向,没想到,美军居然把主力放在了铁原东南部的山区,也就是189师防守的阵地。

500

蔡长元和189师注定要面临最残酷的考验。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美军这一次进攻的火力仍然强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是崇尚火力的范佛里特第一次用出了他著名的“范佛里特弹药量”,仅仅一个小时,美军就向189师的阵地发射了整整4500吨的弹药。

500500

整个晚上,美军炮弹的用量是让人目瞪口呆的44000发。

63军的战士回忆:“美军打炮根本没法形容,就连落地的爆炸声都听不到,炮弹打过来就跟刮风一样。”

虽然美军恐怖的火力让63军大吃一惊,但是战斗开始之后,更加吃惊的是美国人。

面对189师“钉子”战术下布置的百来个阵地,美军强大火力带来的优势被化解到了最小程度,美军不得不停下脚步,在近身战中一个一个地拔除眼前的“钉子”。

一开打,美军就陷入了189师无穷无尽的阻击阵地中无法自拔,美军不仅未能借助前期大胜的士气一鼓作气拿下铁原,恰恰相反,在缓慢而痛苦的拔钉子过程中,美军锐气几乎被消磨殆尽。

500

6月2日,在进攻中严重受挫的范佛里特发表了内部声明:

志愿军用超强的意志力,尽最大努力在铁三角和周边地区进行了抵抗。

范佛里特非常清楚,时间是此时战场上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美军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铁原,则志愿军主力和铁原的物资将全部撤走,拿下铁原实际上将变得毫无意义。

于是,范佛里特随即要求美军各部“尽最大可能发起进攻”。

尽管声明有些隐晦,但还是不难看出,美军志在必得、不可一世的进攻势头,已经被189师给硬生生挡了下来。

189师的防御部署被证明是绝对有效的,然而,这个防御部署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

从一开始,所有人都明白,189师的防御方式将导致两个结果:

1、美军无论如何无法快速突破189师的防区;

2、由于部队被分散到了无数小阵地之中,且没有足够的兵力组成强大的预备和接应力量,随着小阵地被各个击破,189师的伤亡将极其惨重。

做不到的,战士们只能拿命来换。

500

几十年后,63军189师的战士杨思起如此回忆这场阻击战:

“(开战前)我把新衣服、新鞋、新帽子,都穿上了,随时都准备死。”

6月3日,当傅崇碧询问蔡长元战况时,蔡长元向傅崇碧汇报如下:“你们把二线阵地准备好。”

蔡长元没有让傅崇碧派兵来增援,因为189师从一开始就没有阵地可以增援。

蔡长元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不要让我们白白牺牲。”

6月4日,63军军长傅崇碧发出命令:

第189师全部战计力除重火器外尚有数百人,故决定将第189师撤到铁原,第188师全部进至高台山、金鹤山及以南地区阻敌。

189师官兵们用自己的生命,在铁原拦住了美军最锋利的进攻箭头整整4天。

为了挡住美军最有威胁的第一波攻势,189师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接下来,阻击敌人、挽救志愿军的重任,落在了188师身上。

四、铁在烧(中)

188师中,最能打的主力563团有着一个著名的出身——抗日战争中大名鼎鼎的“雁翎队”。

因此,563团这支有着丰富的以弱胜强经验的队伍被派去了最关键的阵地,188师阻击战线上的核心——高台山。

500

而563团的对手,则是加上了美军刚刚替换上场的骑兵1师。

此时,志愿军的主力已经开始在铁原背后构筑二线防线,只要63军能够坚守到防线建成,美军的这次进攻最终将徒劳而返。

对于中美两方来说,这都是铁原战役的最后决战。

骑兵1师带着铺天盖地的火力发起总攻。

美军恐怖的火力虽然造成了一些伤亡,但是563团打得极为沉着冷静,据团长马兆民回忆:

“战士们在战壕里严阵以待,当美军进攻到距离阵地只有几十米的时候,突然用猛烈的火力将其打乱,然后以小分队乘势反冲击,美军顿时方寸大乱,用此方法美军一连3天都未能攻破。”

500马兆民

63军的战士也回忆到:

“这美国鬼子离开坦克掩护离开航空兵掩护,他打仗就不行了。所以这两个高地,都是才六七个人守着他都没攻上来。”

虽然一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极为英勇,但战场主动权却始终被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美军所把控着。

眼看着正面强攻不行,美军开始从侧面发动进攻,尽管563团的战士全力抵抗,但是由于兵力严重不足,6月6日,侧翼阵地被美军攻占,前线阻击阵地上的1连2排和8连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563团团长马兆民陷入了极度的纠结和痛苦之中:被包围的两支部队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突围的,需要另一只部队掩护才能突围出去,这就意味着,负责掩护的那支部队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军情紧急,马兆民的命令很快下达了:8连首先突围,1连2排负责掩护。

马兆民选择8连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8连的人更多,他选择救出更多的人。

问题是,全563团都知道,1连是马兆民最心疼的一支队伍——马兆民本人刚加入563团时,就是1连的连长。

很快,在1连2排的全力掩护下,8连的50多名战士成功撤了出来。

马兆民立刻下令全力解救2排,但是,这时候2排已经撤不出来了。

回忆起这件痛苦的往事,已经94岁高龄的马兆民仍然是泣不成声:

“救不了,没人,要是有人,就能把敌人打退了...

没人,也没有炮...”

马兆民在团部死命望向1连2排的阵地,他只看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天渐渐暗了下去,阵地上的枪声消失了。

马兆民知道一切都完了。

1连2排的战士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不知道打退了敌人多少次进攻之后,1连2排只剩下最后的8名战士。他们用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美军始终没有攻上他们的阵地。

在弹尽粮绝的最后时刻,战士们望向从四面八方步步逼近的美军,又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悬崖。

悬崖朝着北面。

悬崖的背后就是部队,就是祖国。

宁可死在回家的路上,也不要落入敌人手中!

“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

随着一声声壮烈的呼喊,8名勇士纵身跳下悬崖。

在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上将的回忆录里,清楚地记着这8位勇士的名字:李秉群、翟国灵、罗俊成、侯天佑、贺成玉、崔学才、张秋昌、孟庆修。

5位勇士当场牺牲了,但翟国灵、候天佑、罗俊成幸运地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活了下来。

3位负伤的勇士相互扶持着,咬着牙往我军阵地方向爬行,最终被志愿军派出的搜寻队伍找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500翟国灵、候天佑、罗俊成五、铁在烧(下)

像563团1连2排这样悲壮的英雄事迹,在铁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面对美军毫无节制的恐怖火力,无数的志愿军战士在几乎无穷无尽的拼杀中战斗、牺牲,随着阵地上最后一个战士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他们的事迹永远埋在了异国他乡的这片土地上。

其中很多人面临的生死抉择,甚至比马兆民还要更加痛苦。

尽管63军付出了重大代价,但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过于悬殊,仍然无法彻底挡住美军,两军的阵线始终在节节向北推进。

6月9日,美军已经沿着87号公路接近了铁原近郊,眼看就要攻进铁原城内。

从图上可以清晰看到,87号公路旁,除了内外加山以外几乎全是一片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500

负责防守这篇区域的188师564团把最能打的5连派往内外加山,成为志愿军在铁原城外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时,铁原城内仍有几千名志愿军伤员来不及运走。一旦内外加山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564团此时面临的情况非常危急,要知道,内外加山标高仅仅200多米,只是一个平原上的小山丘,其山体占地面积也不大,只能展开一个连的力量。

如此薄弱的防御,能挡住美军机械化部队多久呢?

564团团长曹步墀心急如焚地望向北面,在内外加山的北部,一座水库静静地躺在那里。

500曹步墀

只要炸开这个水库,用水淹没内外加山周围的平原,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将寸步难行!

这可能是564团最后、也是唯一的办法,团长曹步墀迟迟却无法下定决心。

水库炸开后,奔腾的水流将包围内外加山这座孤山,不仅阻止了美军的脚步,也挡住了5连的退路。

一旦炸开水库,驻守内外加山的5连将无路可退,曹步墀又如何能够忍心发出这样的命令?

前方传来消息,美军的坦克越来越近了。

5连的战士们急了,他们直接跑到曹步墀面前大声请令:

“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我们愿意在此战斗至最后一人!”

“团长,炸吧!”

痛苦地思索良久之后,曹步墀终于沉重地点了点头。

6月10日一早,美军第1军的先锋已经来到了内外加山眼前,十几俩坦克掩护着步兵开始发动冲锋。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奔腾的水流从水库直扑而下,在一瞬间覆盖了内外加山四周的平原。

措手不及的美军坦克顿时“泡了汤”,进攻就此搁置。

没过多久,愤怒的美军飞机和火炮打了回来,整个内外加山笼罩在一片火光之中。

这场报复性的轰炸是如此的猛烈,以至于在几十年之后,这片附近的居民们都已经忘记了“内外加山”这个名字,他们都把这座山成为“冰激凌山”。

因为在这一天,这座山被恐怖的火力轰炸之下,整座山看上去就如同冰激凌融化一般。

在疯狂地火力覆盖之后,美军步兵向内外加山发起了不计代价的进攻。

在最开始,曹步墀还能够和5连通过唯一的一部电话联络,实时掌握和指挥内外加山的战况。

志愿军第63军军史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战至下午,内外加山上的工事已全部被敌摧毁,我第一排的子弹、手榴弹也打光了,战士们在排长的指挥下用从敌人尸体上搜集来的枪支弹药,又打退敌人一次进攻...“

然而,在敌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反扑之后,内外加山的电话最终还是断了。

至此,564团的指战员们,只能在远处紧张地望着内外加山满天的火焰和硝烟,却再也看不见5连的身影。

没有人知道5连最后的战斗是何等的壮烈。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5连以区区一个连的力量,挡住了整个联合国军前进的脚步,整整一天。

564团最能打的5连,为了保护整个志愿军,主动牺牲了自己。

6月10日,铁原城的几千们伤员全部顺利转移,负责在城外阻击的5连,却从此长眠在内外加山的阵地上。

六、尾声

6月10日晚上,彭德怀亲自给傅崇碧打来电话:”铁原的物资和伤员基本运完,3兵团已经转移出来,你军的任务已经完成,现由二梯队40军接替你军。“

当晚,63军全体撤离铁原阻击阵地。

当美军兴奋地占领铁原时,才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片空空荡荡的废墟。而铁原城北部,是志愿军刚刚建立完成的阻击阵地,得到喘息之机的志愿军主力已经全体进入第二道防线严阵以待。

志愿军最大的危机,过去了。

6月1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下令:全军就地转入防御。

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此描述第五次战役的结局:

”(志愿军)再次用空间换取了时间,并在大批部队和补给安然无恙的情况下成功撤离。“

63军付出的代价是极度惨痛的。

从傅崇碧接到命令开始,一直到撤离铁原地区,63军一共在铁原地区浴血奋战了13天。

在这短短的13天之中,傅崇碧的体重减少整整25斤。撤下来的63军士兵连续吃了好几天稀饭,因为担心早已过度饥饿的肠胃无法承受太多食物的重担。

然而,相比于牺牲的战友们,这些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铁原阻击战,63军总体伤亡高达12000余人,其中和美军先锋拼命的189师伤亡最大,全师剩下的部队只够编成一个团。

傅崇碧曾经对自己的女儿说,当年,他从家乡带走那么多子弟兵,现在这么多人都成了烈士,他无颜回去见家乡父老。

事实证明,傅崇碧说的是他的真心之言,一直到87岁去世,这位从四川走出来的将军,一次也没有回到过生养自己的家乡。

七、老旦点评

1、虽然63军一开始猜错了美军的进攻方向,但确实不能算是傅崇碧的锅。由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需要公路来行军和运输物资,所以进攻铁原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走西侧涟川-铁原的大路,要么就只能选东侧的87号公路。考虑到涟川-铁原方向不仅是大路,而且旁边还有同方向的铁路,对于美军来说战略价值非常巨大,因此当时不止是傅崇碧,志愿军从上到下都认为美军会走涟川方向。

2、美军选择87号公路完全是偶然,起因是范佛里特把铁原作为主攻方向后,调来了第8集团军预备队美3师,美3师直接从朝鲜最东边一路赶来(一天之内转移超过200公里...),因此自然就近选择了原本只有南9师团的东侧进行集结,最终导致美军东侧兵力(美3师、南9师)远比西侧多(骑1师,且不全),最终选择了87号公路为主攻方向。

3、开战前,63军参谋长杜瑜华坚决不同意蔡长元拿整个师去拼命的打法,杜瑜华有两层考虑,一是杜瑜华担心蔡长元手上没有预备队,万一出了问题没有补救的空间;二是杜瑜华本人就是189师第一任师长,他很难接受189师可能在一场战役中被打光的残酷结果。然而,志司最终拍板采用蔡长元的打法之后,杜瑜华立刻抛开成见,把军预备队188师移到了189师的后方,帮189师兜底。

4、最后,正是这两个人拯救了铁原的整个战局,在美军意外地选择了以189师方向主攻之后,蔡长元的打法几乎是当时唯一可能拖住美军的战术,189师在没有火力支持的情况下,全师几乎全部拼光才勉强挡住美军最为凶猛的第一波攻势。189师打残之后,正是由于预备队188师提前在189师身后建立了阻击阵地,才有条件接手阻击美军的艰巨任务,最终让63军成功守到了6月10日。

5、563团团长马兆民,564团团长曹步墀面临的残酷选择在战场上是非常常见的,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古训“慈不掌兵”。战场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地方,为了让更多人活下来,而不得不送部队去奋战到死是任何军队迟早都要面对的事情。优柔寡断、心慈手软的最终结局就是全军覆没,大家一起去死。本质上,63军守铁原也是一样的,63军不牺牲,那志愿军就全都要完蛋。

6、然而,合理不代表不残酷,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回忆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忘记。

7、马兆民离休之后,花了十年时间一字一句地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563团抗美援朝回忆录。即使在九十多岁的高龄,每当回忆起这些60年前的往事,马兆民仍然忍不住泪流满面。

8、曹步墀从朝鲜回国后,一直到去世之前的整整几十年时间里,从来不愿向人提起当年朝鲜任何一件往事。

他只是经常重复着一句话:

“那些牺牲了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抗美援朝连载28,未完待续)

发布于 2022-06-10 08:2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