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多年过去,这位大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喜剧

500

“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场悲剧,但是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部喜剧。”

这句话出自闻名世界的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

就像是卓别林拍电影的万能公式,明明每一个故事都与不幸的小人物有关,却能让我们捧腹大笑,记忆良久。

拄着一根任他摆弄的拐杖,宽大的礼服、黑皮鞋和礼帽,留着简洁的“卫生胡”,还有那张妆容黑白分明的脸,是这位喜剧大师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形象。

以至于很少有观众记得他卸下浓妆后的容貌。

今年的4月16日是大师卓别林诞辰133周年,我们因喜剧二字与他结缘,但他这一生就像是以喜剧为中心而展开的同心圆,喜剧之外仍有许多未被了解的领域。

没有黑白颜料的加持,也没有滑稽的动作,这篇文章或许能成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位大师的契机。

500

幽默是他的保护色

卓别林第一次登台是在他五岁时。作为歌手的母亲突然失声无法演唱,酒吧经理为了救场,于是使唤一旁年幼的卓别林上台拖延时间。

没想到这一上台,卓别林就开始了他长达八十余年的喜剧生涯。

500

▲青年时期的卓别林

他模仿失声母亲的声音来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惹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纷纷往台上撒钱。

父亲发现卓别林的天赋,让他进少年剧团深造,这也使得卓别林在未满10岁时就成为了一个专业的舞台剧演员。

但上帝给他开了一扇窗的同时也关上了他的一扇门:父母感情出现隔阂最终离婚,随后父亲因酗酒去世,母亲也患上了精神疾病。

生活的变故让卓别林不得不停止追梦,开始谋求生计。

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后,兜兜转转的卓别林还是渴望用自己的表演来赚钱,终于在14岁时如愿得到了他第一个有报酬的喜剧角色。

500

▲青年时期的卓别林

有人评价说:在卓别林之前没有喜剧,全是闹剧。

那些导演拿给卓别林的剧本中,卓别林出演的都是些没有感情的滑稽角色,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表演时给角色加上情感,却全被导演剪掉。

那些导演的做法不过是把马戏团里的闹剧搬到荧幕上来,没有人认可卓别林的想法,他们觉得喜剧演员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呢,他只负责好笑就行了。

但是卓别林的生活远比他电影里的角色更富有戏剧性,幽默和喜剧是他苦难生活中重要的支撑,如果喜剧只能让人们发笑,却不能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任何印象,那么大费周章引人发笑又有何用呢?

1918年正值卓别林29岁之际,为了拍摄自己想要的题材和内容,他筹资建厂,拥有了自己的制片厂,这也让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

500

但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为他带来安宁的生活。

在他29岁建厂的那一年,同时也传出了他结婚的消息,只不过女方16岁的童星身份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段仅仅维持了两年的婚姻以他们孩子的夭折而告终,六年之后,35岁的卓别林迎娶了另一位年仅16岁的童星,同样的开始,也有着相似的结局。

之后卓别林又有了四段不被旁人看好的情感经历,媒体对他感情新闻的报道,总是会配上一些劲爆的标题,这些新闻的矛头都指向了卓别林混乱的私生活,但卓别林只把这些报道当作对他电影的免费宣传。

终于,卓别林在54岁的高龄找到了陪他走到人生结尾的乌娜。当年只有18岁的乌娜,陪他走过了34个春秋。他们在这34年间共同养育了5个女儿、3个儿子。

除了感情生活的“坎坷”之外,还有种种关于他在荧幕背后古怪性格的流言,但这些流言并没有将卓别林拉下神坛,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满的人物。

就像卓别林化妆之后的脸庞——有阴影,也有高光。

500

500

他的电影是良药

他执导的《流浪汉》中,那个小胡子、肥裤子、大头鞋的流浪汉形象第一次上台就深受观众喜爱,并成为了卓别林电影里一直延续的经典形象。

从《淘金记》开始,那个把皮鞋当牛排、鞋带当意面的流浪汉的形象,《城市之光》中流浪汉与卖花的盲女美好却凄惨的爱情故事,《摩登时代》中被流水线折磨的工人形象……

每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形象背后,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酸楚和无奈。

每一个笑料的背后,都隐藏着冲突——富人和穷人间,或是统治者与普通民众间。

喜剧的内核其实就是悲剧,鲁迅说:“悲剧是把喜剧撕碎了给人看。”把层层笑料拨开,会发现里面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这也是为什么卓别林成为喜剧大师,却钟爱悲剧的原因。幼年时期的悲惨经历对他的喜剧创作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在他的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500

近年来引发讨论热潮的关于“996和007”的话题,卓别林早在上个世纪的《摩登时代》中就借喜剧的外壳讽刺过那些践踏工人利益的资本家们。

弹幕里观影者纷纷表示“初看不知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以前看着想笑,现在看着想哭”“我目前见过的唯一一个关注一线操作工人的电影”“这真不是艺术的夸张,而是现实的写照”。

经典之所以被称作经典,就是因为它永不过时,《摩登时代》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而且还有超强的前瞻性。

比如卓别林饰演的流水线工人,在完成了六个小时超强负荷的工作后,去卫生间休息,结果身后的墙上出现老板的脸,命令他赶紧回去继续工作。

500

这就像现代社会中,被很多无良企业发明出来的“计时卫生间”一样,即使当时没有监控和视频通话的技术,卓别林也预言了被资本家压榨的工人的命运——随时随地都被监视。

所以过了一个世纪,当我们谈论到“工人权益”“超强工作制度”时,我们仍然会想起这部《摩登时代》。

大师的作品大概就是,他会引你发笑,但笑完过后你会开始反思,真正的喜剧本该如此。

500

▲《摩登时代》剧照

这也是为什么卓别林晚年参加奥斯卡晚会时,当听到卓别林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全体起立足足鼓掌了12分钟,而这段掌声也被称为奥斯卡晚会上最长的鼓掌声,至今都没有被超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前,奥斯卡并没有终身成就奖,是为了纪念卓别林在世界影坛上的杰出贡献而专门设立的。

500

喜剧是他的武器


1952年,卓别林受到政府迫害,被美国驱逐出境,携家带口搬到了瑞士。在后来的日子里,卓别林暂时搁置了他的电影事业,开始周游世界。

周游世界期间,不受美国政府待见的卓别林,却受到了世界许多名人的接待,比如毕加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戴高乐、赫鲁晓夫,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500

▲周总理与卓别林

1954年,周总理去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特地宴请卓别林,一起谈艺术、聊政治,还吃北京烤鸭、喝茅台酒。

宴会上发生了一件趣事,卓别林说由于他经典的“鸭子步”,他从来不吃鸭肉,但既然这是中国的鸭子,他就破例吃了。周总理听后仰天大笑。

这次见面不仅见证了两位伟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也被称作是“天才的外交行为”。

周总理接待卓别林时,卓别林的许多影片例如《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在美国成了禁片,但周总理仍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卓别林艺术成就的认可,以及自己对《城市之光》的喜爱。

500

▲《城市之光》中流浪汉与卖花的盲女

周总理还宽慰卓别林道:“我们的政治人物,总是要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艺术家才能够永葆青春。”

为什么带给无数人欢乐的卓别林,其电影在美国会成为禁片?

原因正如周总理说的那句话,但美国政府没能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出现问题时他们没想着解决问题,而是先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掉。

一直以来在电影中持续输出人道主义观念的卓别林,渐渐引起了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注意。

1940年,法西斯纳粹主义的阴谋上演得如火如荼之际,卓别林的《大独裁者》首映了,而这也成了他被美国政府驱逐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卓别林以前的电影是对那些作恶者挤眉弄眼地挑衅,那么这部电影就是明目张胆地往作恶者脸上啐了一口唾沫。

500

▲《大独裁者》剧照

影片中塑造了名叫“希克勒”的暴君形象,醒目的双叉是他的标志。他引发众多战争,为了转移群众的不满,他煽动群众对犹太人民的仇恨。

没错,这部影片就是在讽刺纳粹主义的始作俑者——希特勒。

500

卓别林在影片中一人分饰两角,影片开头就说道“犹太理发师与独裁者希克勒长相相似纯属巧合”,大师的幽默在这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卓别林不是犹太人,但本着他一如既往的人道主义精神,他还是不顾身边人和美国政府的反对,在法西斯主义统治的最黑暗时期拍摄并上映了这部电影。

大师拿喜剧当他最有力的武器。他自创一门语言模仿希特勒的演讲,并在办公室抱着地球仪跳芭蕾舞,幻想他的独裁梦,但跳到最后地球仪破了——这也是隐喻的讽刺。

500

▲《大独裁者》中的经典桥段

喜剧最注重冲突,因此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结尾处——士兵们误把穿了军装的犹太理发师当作了希克勒,请他发表演讲,而真正的希克勒则被捕入狱。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影片,卓别林第一次让那个小流浪汉开口讲话, 就让他说出了最经典、最振奋人心的长篇演讲。

在那一刻他既是希克勒,也是流浪汉。

相传二战期间希特勒听到卓别林拍了一部关于他的影片,命人从葡萄牙买来胶片,自己一个人躲进房间看了两遍,但看完后只字不提对影片的看法,只是下令不许上映相关影片,并扬言打败美国后要亲自绞死卓别林。

卓别林听闻后笑笑说,要是能知道希特勒对此片的看法,让他做什么都行。

上了希特勒死亡名单的不仅有卓别林,还有一位杰出的犹太人——爱因斯坦。

即使爱因斯坦和卓别林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佼佼者,但两人却有着深厚且纯净的友谊。

爱因斯坦也是卓别林的影迷,他去电影院观看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后,也会偷偷抹眼泪。

500

▲卓别林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对卓别林说:“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上人人都能看懂。你将会是个伟人。”

卓别林回复道:“你的‘相对论’没人能看懂,但你已经是一个伟人了。”

他的黑白影片堪称经典,但卓别林的一生比他任何一部影片都要精彩。

这个电影界中的先锋派、思想家中的喜剧人、政治界中的勇敢者,值得我们缅怀。

500

▲晚年时期的卓别林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卓别林写于自己70岁生日时的诗。

值得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反复品读。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滑动查看全文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

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

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

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

成熟。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

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

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

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

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

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

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

这就是

生命。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撩聊好书、疆来电台

版      主:祖路比亚、米合热阿依

作      者:吐玛丽斯

校      对:王东菲

主      播:孜巴

排      版:帕提古丽·艾尔肯

图片来源: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